tradingkey.logo

新聞

【首席視野】伍戈:從三個維度來理解上半年宏觀經濟

伍戈系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以下觀點整理自伍戈在CMF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2025年7月)(總第79期)上的發言各界已就上半年經濟運行特徵形成三點共識:第一,外需優於內需,且超預期;第二,生產端相應優於需求端;第三,在上述雙重力量作用下,實際GDP增速高於名義GDP增速。值得強調的是,企業利潤與居民名義收入直接受價格影響,名義變量的企穩回升更能提振公衆預期與信心。從6月份邊際的角度,當月多數指標與前5個月相比有所調整。金融數據好於預期,其是否代表實體真實需求尚待進一步討論。上述判斷構成對2025年上半年經濟形勢的共識性評估。一、內生循環若將觀察窗口拉長至近三年,可發現一個顯著規律:年內經濟節奏高度相似,實際GDP增速“高開、低走、再緩升”。具體而言,一季度受政策“開門紅”與信貸“早投放早收益”效應驅動,實際GDP增速上揚;二季度增速小幅回落;三季度回落幅度擴大;若四季度下行壓力顯著,逆週期政策可能再度加碼,則四季度增速斜率在三季度放緩基礎上獲得修正。2023—2024年均呈現此軌跡,2025年似乎延續這一模式,其成因值得探討。從長期維度看,潛在產出下行與人口老齡化確實拉低潛在增速,但難以單獨解釋季度間的週期性重複。更可能的機制是政策脈衝與經濟內生重力之間的動態博弈:一季度政策力度最強,足以抵消內生下拉力量;進入二、三季度,政策效應邊際遞減,而價格持續負增長所形成的預期效應開始強化,消費與投資隨之回落,內生下拉力量佔優;至四季度,若政策重新加力,則再次部分對沖內生重力,由此形成年度內的循環。簡言之,政策脈衝與價格機制共同塑造了季度層面的交替格局,使年度經濟節奏呈現高度相似性。能否打破上述“政策脈衝—內生重力”循環,從而使經濟在缺乏強力刺激時仍能平穩運行,關鍵在於能否令價格指標由負轉正。若GDP平減指數重返正值,則預期改善與居民、企業的自發消費和投資即可進入正向循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明確提出“促進價格溫和回升”,近期針對“內卷式競爭”的治理亦凸顯對價格穩定的重視。然而,供給端政策需謹防有形的手的過度作用,更須需求端發力。學界與市場對需求端工具的討論多聚焦財政,但相較而言,貨幣政策尤其是利率的重要性常被低估。過去二三十年,中國貨幣政策框架持續由數量型向價格型轉型,若宏觀討論仍主要圍繞貨幣數量而忽視利率,似乎有所欠缺。國際經驗也表明,無論是日本“三支箭”還是美國危機應對,利率均處於首要位置。2024年因匯率與銀行淨息差壓力,利率操作空間受限;2025年雖需兼顧金融風險與息差管理,但從全局視角應對價格負增長出發,利率調整或應遵循更加明確、透明的規則,以形成對價格回升的有效支撐。二、關稅衝擊市場原本預期關稅將成爲今年最大外部衝擊,但目前對中國經濟的實際影響仍屬溫和。回溯2017—2018年特朗普政府首輪對華加徵關稅的歷史經驗可見,關稅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存在顯著時滯:貨物自中國港口海運至美國需要時間,加之進口商—零售商—消費者的逐級傳遞,終端價格完全反映關稅成本通常需要一個季度以上。紐約聯儲微觀調查爲此提供佐證:約三分之二的受訪企業表示,新增關稅成本將“較大比例”轉嫁給消費者,但不會在當期完成,而是延遲約一個季度。綜合海運週期、庫存週轉及企業定價行爲,可推斷關稅效應將在三季度至四季度集中顯現於美國及全球需求端。過去的關稅被理解爲是external shock,持續時間一般比較短。然而當前關稅的變動甚至比美聯儲降息的幅度還要靈活,因此關稅不是短期的一次性衝擊,成爲常態化的政策。若美方將關稅作爲逆週期調節貿易差額的靈活手段,其目標便不僅在於緩解短期週期波動,更意在解決結構性失衡。因此,中美關稅摩擦可能具有長期性,只要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未實質性收斂,關稅便可能持續存在,即便階段性談判取得進展,美方“調結構”的底層邏輯不會改變。鑑此,中國須以更長視野、更長期鬥爭的角度審視關稅議題,並將內需擴張與經濟結構調整的緊迫性提升至更高戰略層級。三、國內政策貨幣政策尤其利率應該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之外,財政端已明顯加力:無論以廣義抑或狹義口徑衡量,財政赤字率均呈抬升態勢。此前認爲通過財政補貼的方式刺激消費可能面臨兩個挑戰:第一,消費是慢變量。第二,消費刺激以後可能會引起透支。但從2025年財政實踐觀察,中央及地方政府明確指向的補貼品類銷量表現突出,即便餐飲整體景氣度偏低,上海等地服務券一經發放即被迅速申領,表明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彈性充足,只要財政投入真金白銀,消費意願即可被有效激活。因此,未來補貼設計在品類與標的遴選上仍具廣闊空間,非耐用品及服務業均值得進一步擴大覆蓋。2025年的財政實踐已初步顯示出若干可總結的經驗,值得與既往國際案例對照。以日本房地產調整期爲例,當時日本政府主要通過個人所得稅減免將可支配收入讓渡給居民,但微觀數據顯示,減稅所得並未形成當期消費增量,而是被居民以儲蓄形式留存,其根源在於通縮預期持續壓制邊際消費傾向,導致政策乘數顯著低於預期。相較之下,中國本輪操作並未採取普惠式減稅,而是依託國補等品類化、場景化的補貼工具,將財政資金精準投向耐用品更新、服務消費擴容及以舊換新領域。從銷量與券種領取熱度觀察,居民在補貼槓桿作用下表現出更高的即時消費意願,資金沉澱比例明顯低於日本經驗。若未來補貼品類進一步向非耐用品與服務業擴展,其當期消費提振效果有望優於日本當年以減稅爲主的單一手段。年初市場曾擔憂耐用品補貼可能引發消費透支,但實踐表明,通過品類輪動可有效延續需求:先汽車、後家電、再手機,第二輪已擴展至其他耐用品;若後續將補貼重心進一步轉向服務業,輪動機制有望繼續接力。當然,消費終究是收入的函數,僅靠結構性補貼未必足夠,還須依託總量政策穩定居民收入及其預期。具體而言,應以貨幣、財政與結構性改革“三支箭”協同發力,扭轉價格下行預期,方能從根本上提振消費。
金吾財訊
7月25日 週五

【首席視野】魯政委:反內卷對PPI影響幾何?

魯政委、郭於瑋、蔡琦晟(魯政委系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和上一輪供給側改革時的PPI變化特徵相比,當前PPI下跌的行業更具普遍性。可見本輪反內卷和上一輪供給側改革時期影響PPI的主導因素或有不同。本文對上一輪供給側改革和當前PPI變動中的不同影響因素進行了分解,發現:在上一輪供給側改革中,供給因素約貢獻了PPI整體下降幅度的25.0%,是僅次於油價變動的第二大影響因素。而當前 PPI變動的最主要因素爲需求因素,約貢獻了PPI整體下降幅度的52.8%。當前出臺的反內卷政策的主要抓手仍在供給側,還需要更多需求側政策,使物價迴歸合理水平。2025年以來,我國PPI當月同比跌幅呈現逐步擴大態勢。2025年6月,我國PPI當月同比錄得-3.6%,處於歷史較低水平。近期,整治“內卷式競爭”政策密集出臺,市場對於工業品價格上漲的預期快速升溫。如果和上一輪供給側改革時的PPI變化特徵進行比較,一個較爲明顯的特徵是當前PPI下跌的行業更具普遍性。在上一輪供給側改革中,PPI下降更多地集中在煤炭、石化、鋼鐵等部門,這些行業貢獻了大部分的PPI下降。而當前不同行業對PPI的拖累則相對更加平均,煤炭、石化、鋼鐵等部門的PPI下降幅度小於上一輪供給側改革,同時汽車、計算機電子、醫藥等非傳統行業的PPI下降幅度則大於上一輪供給側改革。由此可見,本輪反內卷和上一輪供給側改革時期影響PPI的主導因素或有不同。本文將通過對PPI的影響因素進行分解,分別考察本輪反內卷和上一輪供給側改革時期的PPI主導因素,爲研判當前反內卷政策背景下的PPI走勢提供分析思路。對於影響PPI走勢的因素,本文大致將其分爲四個類別:一是供給因素,若工業產出供給大於有效需求,則會顯著壓制工業品價格;二是需求因素,若經濟中有效需求不足,工業品價格亦會隨着需求下降而下降;三是輸入性因素,主要體現在原油價格上;四是除上述因素外的其他因素。沿着這一思路,本文通過不同的指標分別刻畫PPI變化中的不同因素,並比較不同因素在本輪反內卷競爭和上一輪供給側改革中對PPI影響的作用大小。本文使用的指標分別爲:工業產能利用率同比變化值、消費者信心指數同比變化率、70城二手房價格指數同比、布倫特原油現價同比變化率。其中,工業產能利用率變化對應供給因素;消費者信心指數同比變化率、70城二手房價格指數同比分別捕捉居民的收入預期和財富效應,共同刻畫需求因素;布倫特原油價格變動則捕捉輸入性因素。從上一輪供給側改革時期PPI同比的供需因素來看,PPI同比變化和產能利用率變化趨勢相關性較高,PPI跌幅擴大的過程也伴隨着產能利用率的下降,且PPI回升的時點也對應着產能利用率回升的時點。而在PPI跌幅擴大的前期,消費者信心指數仍然保持着正增長。以上證據或表明,上一輪供給側改革過程中供給因素在PPI變化中起到更爲關鍵的作用。從當前PPI同比的供需因素來看,產能利用率變化和PPI同比變化的同步關係弱於上一輪供給側改革期間。同時,消費者信心指數和PPI同比變化的相關性則明顯增強。這或許表明,相較於上一輪供給側改革,本輪PPI跌幅擴大的過程中需求側發揮的作用要顯著提升。爲更爲準確地分析供需因素在PPI變動中的作用,本文通過迴歸分析的辦法來估計不同因素在PPI變化中的貢獻大小。本文使用限制性最小二乘法,將不同時期的PPI同比對工業產能利用率同比變化值、消費者信心指數同比變化率、布倫特原油現價同比變化率進行多元迴歸,將估計得到的各變量係數乘上各變量均值,以此來反映各個因素在PPI同比中的貢獻佔比。而回歸估計的殘差項則爲未被指標捕捉的其他因素。上一輪供給側改革我們使用的估計時間區間爲2014年Q1至2016年Q4,本輪反內卷競爭我們使用的估計時間區間爲2023年Q2至2025年Q2。以上兩個時間區間內,PPI同比均值分別爲-2.75%和-2.80%,便於我們直接進行比較。從分解結果來看,2023年Q2以來,影響PPI變動的最主要因素爲需求因素,其大約使PPI降低了1.45個百分點,約佔PPI整體下降幅度的52.8%,這也表明當前PPI的下降主要來自於需求因素。在控制了油價和需求因素之後,供給因素在當前PPI中的作用僅佔整體PPI變動的2.2%。而在上一輪供給側改革中,供給因素約導致PPI下降0.7個百分點,約佔PPI整體下降幅度的25.0%,是僅次於油價變動的第二大影響因素。因此,從PPI因素分解的結果也可以看到,本輪反內卷競爭和上一輪供給側改革中PPI下降的主導因素具有明顯的差異,上一輪供給側改革的供需失衡主要來自供給端,而本輪的主要矛盾在於需求側。當前出臺的反內卷政策的主要抓手仍在供給側,而當前PPI下降的主要因素在於需求端,因此,除了供給側政策外,還需要更多需求側政策,使物價迴歸合理水平。
金吾財訊
7月25日 週五

【券商聚焦】國盛證券重申嗶哩嗶哩(09626)“增持”評級 預計全年毛利率和淨利潤率有望持續改善

金吾財訊 | 國盛證券研報指,嗶哩嗶哩(09626)於6月末舉辦了公司16週年慶直播。從用戶角度:1)用戶羣體持續擴大:2025Q1平臺DAU和MAU達1.07/3.68億。2)B站仍然年輕:過去一年B站用戶平均年齡爲26歲,00後用戶超過半數。3)平臺繼續維持高粘性:用戶日均使用時長達到108分鐘;每天有5000萬用戶使用B站超過兩小時;15年老用戶留存率達90%。公司電商投放需求旺盛、商業化工具持續賦能。該機構看到,一方面“大開環”戰略下B站的電商投放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公司在商業化工具上也在持續升級。在近期推出的Insight Agent的助力下,B站今年618期間的花火商單促成效率提升5倍以上,數據洞察效率提升3倍以上。遊戲業務方面,長青遊戲穩健,關注新遊表現。展望後續,一方面該機構期待《三國:謀定天下》繁體版在港澳臺的推出效果,另一方面該機構也期待《逃離鴨科夫》《嘟嘟臉惡作劇》等新遊表現。長期看,嗶哩嗶哩利潤改善的背後,一方面是收入結構的優化,一方面是運營效率的提升。後續,隨着廣告和遊戲加總收入的佔比持續高企、內容分成和其他費用佔收入比持續下滑,該機構預計公司全年毛利率和淨利潤率有望持續改善。該機構預計嗶哩嗶哩2025-2027年收入爲300/329/362億元,yoy+12%/9%/10%;non-GAAP歸母淨利21.2/30.4/36.6億元。該機構給予公司(BILI.O)/(9626.HK)目標價28美金/222港幣,對應28x 2026e P/E,重申“增持”評級。
金吾財訊
7月25日 週五

【券商聚焦】第一上海首予雲工場科技(02512)買入評級 指其邊緣雲業務打造第二成長曲線

金吾財訊 | 第一上海研報指,雲工場科技(02512)成立於2015年,是國內最早的數據服務提供商之一。其目前已實現頭部互聯網客戶全覆蓋,併爲政府、交通、高校等10+行業提供高實時、快響應的邊緣AI應用解決方案。公司營業收入穩健增長,受費率影響淨利潤略有波動。IDC業務競爭激烈,雲工場已在邊緣計算領域有所突破。該機構指,公司收入穩中有增,呈現IDC業務穩健運行、邊緣計算業務快速崛起、低毛利戰略收縮的動態結構特徵。IDC服務是現階段雲工場收入的主要支柱,該業務靈活性強,客戶羣體多元且快速增長。在邊緣計算業務佈局方面,公司在獨立邊緣雲品牌“靈境雲”的基礎上,構建基於基礎雲、邊緣計算和AI技術的三大發展曲線,在算力、技術、地域和應用層面構築競爭力。該機構預測公司2025-2027年的收入分別爲8.86億元、10.39億元和11.85億元,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分別爲0.28億元、0.47億元和0.65億元。展望未來,該機構看好公司公司基於IDC構建下沉分佈式邊緣雲網絡,再塑增長曲線。考慮到公司當前市值規模及其積極佈局新業務版圖,代表性IDC企業的平均PS倍數爲4.48倍,給予雲工場科技約0.9倍的估值折價,即2025年4倍的PS,得出目標價7港元,較現價有52.17%的增長空間,首次覆蓋,給予買入評級。
金吾財訊
7月25日 週五
Key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