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logo

新闻

【首席视野】薛鹤翔:物价预暖——经济从“韧”到“进”的可期之路

薛鹤翔、唐广华(薛鹤翔系申银万国期货研究所所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成员)摘要10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5年9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9月份,消费市场运行总体平稳,CPI环比上涨0.1%,同比下降0.3%,核心CPI同比上涨1.0%,涨幅连续第5个月扩大。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纵深推进,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PPI环比继续持平;同比下降2.3%,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数据点评核心CPI归1%,物价结构藏内需韧性。CPI呈现“环比微涨、同比收窄、核心回暖”的结构性特征,表面数据平淡下暗藏内需改善信号。环比由平转涨0.1%,主要依托食品(鲜菜、肉蛋等)季节性上涨与工业消费品(金饰品等)拉动。但暑期结束与中秋错月导致出行服务价格下滑,叠加国际油价拖累能源价格,使环比涨幅弱于季节性。同比下降0.3%仍受翘尾因素主导,食品能源价格持续下拉是直接原因,猪肉、鲜菜等供应充足加剧拖累。但核心CPI同比升至1%,连续5个月扩大且近19个月首回该水平,工业消费品与刚性服务价格稳步上涨,印证扩内需政策下消费内生动力正在修复。整体看,短期扰动未掩核心需求韧性,物价向温和回升轨道靠近。PPI降幅收窄,结构优化显工业韧性。PPI呈现积极态势,工业领域供需改善与结构升级的信号愈发清晰。环比连续两月持平,源于内外因素的动态平衡:国内供需结构优化带动煤炭、黑色金属等传统行业价格连续回升,光伏设备等新动能领域价格由降转涨,而国际油价下行导致石油相关行业价格承压,两者形成对冲。同比降幅收窄0.6个百分点,政策发力与结构转型成为核心驱动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产能治理与竞争秩序优化;同时,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双向发力,飞机制造、电子材料等高端制造领域,以及工艺美术、营养食品等消费升级相关行业价格逆势上涨,印证制造业向高质量转型的韧性。整体看,工业价格正逐步摆脱下行压力,结构优化为经济回升注入实质动能。后续物价展望。展望后续物价,CPI有望借消费复苏与政策支撑稳步上行。随着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叠加旅游、住宿等服务消费旺季常态化,服务价格或维持较高水平。PPI方面,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优化行业竞争秩序,宏观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叠加新兴产业需求释放,将进一步收窄工业品价格降幅;同时,国内调控能有效平抑国际大宗商品波动的影响,助力PPI逐步向合理区间回归,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筑牢价格支撑。风险提示: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
金吾财讯
15 小时前

【首席视野】熊园:M1增速创近四年新高的背后

熊园、穆仁文(熊园 系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事件:2025年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29万亿,前值5900亿,预期1.39万亿,去年同期1.59万亿;新增社融3.53万亿,前值2.57万亿,预期3.28万亿,去年同期3.76万亿;存量社融增速8.7%,前值8.8%;M2同比8.4%,前值8.8%;M1同比7.2%,前值6%。核心观点:总量上,9月新增信贷、新增社融均低于季节性,存量社融增速进一步回落,主因政府债券支撑减弱,本质上还是需求不足。结构上,居民部门短期贷款同比降幅走扩,指向消费仍偏弱;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但主要是低基数支撑;企业票据冲量特征缓解,但短贷同比大幅多增,中长期贷款连续3个月同比少增,财政发力效果可能不及预期。值得注意的是,M1增速进一步升至7.2%,是2021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除基数回落外,居民存款活化可能是主要支撑,有望继续为市场带来增量资金,我们也继续提示:宏观环境依然是市场的好朋友,建议继续乐观点、乘势而上。往后看,鉴于当前经济回落有加速迹象,政策“适时加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升,宽松还是大方向,年内再降准降息可期。1、整体看,新增信贷、社融规模均低于季节性,结构上也未有好转,居民部门信贷表现偏弱,企业贷款连续3个月同比少增,政府债券支撑也明显减弱。2、往后看,继续提示:当前经济回落有加速迹象,政策“适时加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升,宽松应还是大方向,年内再降准降息可期,基本面是决定降息节奏、幅度的关键变量。>结合8月以来PMI持续位于荣枯线下方、物价持续低迷、信贷社融偏弱、消费疲软、投资增速高位回落等数据,反应当前经济回落有加速迹象,政策“适时加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升。>具体到货币端,央行Q3货政例会继续定调宽松,同时强调抓落实,年内降准降息仍是政策可选项,地产、出口等基本面相关指标的走势是决定降息节奏、幅度的关键变量。3、短期看,有4点关注:1)近期可能重启买卖国债;2)财政发力的落地效果,包括实物工作量形成情况已经相关配套融资改善情况;3)年内出口表现,以及房价、地产销售的实际走势;4)可能的中美最高层会晤。正文如下:1、新增信贷连续3个月同比少增,结构也未有好转。具体来看,居民部门短期贷款同比降幅走扩,指向消费仍偏弱;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但主要是低基数支撑。票据冲量特征缓解,但企业短贷同比大幅多增,中长期贷款连续3个月同比少增,财政发力效果可能不及预期。>总量看,9月新增信贷1.29万亿,同比少增3000亿,明显低于季节性(近三年同期均值为2.12万亿),也低于预期(市场预期1.39万亿)。其中,居民贷款增加3890亿,同比少增1110亿;企业贷款增加1.22万亿,同比少增2700亿;非银贷款减少2348亿,同比少减356亿。>居民部门短期贷款同比降幅走扩,指向消费仍偏弱;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但主要是低基数支撑。居民短期贷款增加1421亿,同比少增1279亿、降幅走扩,指向前政策可能透支需求。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2500亿,同比多增200亿,主要与基数偏低有关,去年同期同比大幅少增3170亿。同期房地产市场在低基数支撑下有所改善,30大中城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转正至6.7%,但二手房销售并未改善,同比降幅扩大至-79.5%。>企业短贷同比大幅多增,但票据冲量特征缓解,中长期贷款连续3个月同比少增,财政发力效果可能不及预期。短期融资方面,企业短期贷款增加7100亿、同比多增2500亿,票据融资减少4026亿、同比少增4712亿。中长期贷款新增9100亿,同比少增500亿,指向企业投资意愿仍然偏弱,同期BCI企业投资前瞻指数有所抬升、后续能否拉动中长贷有待观察。此外,除实体企业外,财政发力带动相关配套融资改善也是中长期贷款的重要影响变量,当前企业中长期贷款连续3个月同比少增,也一定程度指向财政发力效果不及预期,实际配套融资未有改善。2、新增社融规模好于预期、但仍弱于季节性,信贷是主要拖累、政府债券也转为拖累项,存量社融增速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至8.7%。>总量看,9月新增社融3.53万亿,同比少增2297亿,好于预期(市场预期3.28万亿),但弱于季节性(近三年同期均值为3.81万亿),存量社融增速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至8.7%。>结构看,9月社融口径人民币贷款新增1.61万亿,同比少增3662亿,是社融的主要拖累项。政府债券新增1.19万亿,同比少增3471亿,伴随政府债券逐渐发行完毕,叠加去年基数偏高,后续政府债券对社融的拖累将逐步加大。企业债券融资新增105亿,同比多增2031亿,主要也是与基数偏低有关。表外融资方面,表外三项增加3579亿,同比多增1869亿,表外票据多增是主要支撑,主要与票据冲量需求下降后、表外票据贴现至表内规模下降有关,与企业票据少增相对应。3、M1同比进一步抬升,主要与基数走低、居民定期存款活化有关;M2同比放缓,信用扩张放缓仍是主要拖累。>9月M1同比7.2%,较上月进一步抬升1.2个百分点,一方面基数进一步走低,另一方面股市赚钱效应带动居民存款活化可能仍是主要拉动。M2同比8.4%、较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信用扩张放缓仍是主要拖累。存款方面,9月存款增加2.21万亿,同比少增1.53万亿,剔除政府债券后,财政存款减少2.03万亿,同比多减2571亿,指向财政支出加快。风险提示:经济超预期下行,外部环境超预期,政策超预期。
金吾财讯
15 小时前

【首席视野】屈宏斌:理工科的“定力”——中国经济升级的硬核底气

屈宏斌系汇丰银行大中华区前首席经济学家、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诞生于工业时代的口号,曾是几代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专业选择信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手握理工科文凭的毕业生,是工厂、研究所争抢的“香饽饽”,他们带着图纸与公式,在机床旁、实验室里浇筑起中国工业化的基石。然而,过去20年间,金融与房地产行业的“黄金时代”悄然改写了这一轨迹——从华尔街归来的金融精英年薪百万,房地产开发商的财富神话轮番上演,在行业红利的强烈吸引下,“弃理从商”成为不少学生的主动选择,金融、工商管理等专业长期霸占高考志愿热门榜单,一定程度上分流了本该投向理工科的优质生源。但市场的风向从不恒久不变。随着金融去杠杆、房地产行业进入调整期,曾经的“造富神话”逐渐降温,而科技突破与先进制造业正以强劲势头,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研发到芯片领域的自主突破,从人工智能的产业应用到航空航天的深空探索,社会对理工科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曾经被“商科热”掩盖的理工科价值,正重新回到聚光灯下。更值得庆幸的是,即便在商科最火热的那几年,中国高校始终保持着坚实的理工科人才培养底色——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本科阶段理工类在校生占比稳定在41%左右,研究生阶段理工农医类毕业生占比更是高达58.5%,其中博士阶段这一比例飙升至80%。综合来看,超半数学生在专业选择中坚定投向理工科,这份“不为短期红利所动”的定力,正是中国应对产业升级的关键底气。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专业分布数据更直观地印证了这份定力。以工科见长的合肥工业大学,2025级新生中理工科专业占比约70%,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录取分数线常年位居前列,2024年这些专业的平均录取分数超出该校投档线20分以上,足见学生对理工科的青睐。在综合性大学中,南京大学2026届本科毕业生里,理工科专业合计占比达64.5%,该校物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工程管理学院的毕业生,近年来进入华为、中兴、中芯国际等科技企业的比例逐年提升,2024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更是高达98.3%,其中85%以上就职于科技相关领域。即便以人文社科、医学见长的复旦大学,本科招生中理工科占比也近40%,其数学科学学院、微电子学院培养的人才,不仅在学术领域屡获突破,更成为集成电路、金融科技等交叉领域的“香饽饽”——2024年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毕业生,平均获得3.2个来自芯片设计企业的offer,起薪较2020年增长了45%。这些数据背后,是中国理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韧性”。即便在商科最热门的2010-2020年,我国理工科高校的招生规模仍保持稳定增长:2010年全国本科理工类招生人数约130万,2020年这一数字增至180万,10年间增长38.5%;同期,理工科研究生招生人数从25万增至48万,增幅达92%。这种稳定的培养节奏,为中国科技产业储备了庞大的人才池。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300万辆,占全球总产量的60%以上,这背后离不开每年近10万车辆工程、自动化、材料科学专业毕业生的支撑——比亚迪、蔚来等车企2024年招聘的技术岗位中,80%以上要求理工科背景,其中电池研发、智能驾驶相关岗位的理工科人才需求同比增长60%。再看芯片领域,2024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同比增长15%,而支撑这一增长的,是每年约5万微电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企业2024年新入职员工中,理工科背景占比超95%,其中博士学历人才占比从2020年的5%提升至2024年的12%。理工科人才的稳定供给,不仅支撑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更催生了新兴产业的崛起。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已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这背后离不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培养的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人才——2024年全国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达5万人,较2018年专业设立初期增长了4倍,这些人才进入百度、阿里、商汤科技等企业后,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在航空航天领域,2024年我国长征系列火箭发射次数达56次,再创历史新高,而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的研发团队中,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占比达65%,其中90%以上拥有理工科硕士及以上学历,正是这些年轻的理工科人才,让中国航天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不过,人才培养的“定力”还需与产业发展的“活力”相匹配。当前,虽然我国每年能提供500万以上科技工程技术人才,但部分领域仍面临“人才供需错配”的问题:一方面,传统制造业的基础技术岗位存在人才缺口,2024年我国高级技工缺口达3000万,不少制造企业面临“招不到能熟练操作精密设备的工程师”的困境;另一方面,新兴领域的高端人才仍显不足,芯片设计、量子计算、生物制药等领域的顶尖人才,仍需从海外引进,2024年我国集成电路领域海外高层次人才占比仍达35%。此外,部分理工科毕业生面临“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的局面,其核心原因在于高校培养方案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某调研显示,40%的科技企业认为,应届理工科毕业生需要6个月以上的培训才能胜任岗位,主要短板集中在实践能力和跨学科协作能力上。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为新生代工程师搭建能充分发挥才能的平台。首先,需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降低科技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强政策一致性预期——2024年我国出台的《关于促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对科技企业实施税收减免、研发补贴等优惠,仅2024年上半年,全国科技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达8000亿元,同比增长25%,这些政策有效调动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也为理工科人才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其次,需推动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华为与全国200多所高校合作开设“华为ICT学院”,将企业的技术标准融入高校课程,2024年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97%,且80%直接入职华为或其合作伙伴企业;格力电器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参与企业实际项目,2024年该实验室培养的研究生,入职后平均1个月即可独立承担工作任务。从“学好数理化”的传统信念,到商科热中的坚守,再到如今与科技产业的同频共振,中国理工科人才培养的“定力”,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专业选择,成为支撑国家经济升级的“硬核”力量。当500万科技工程技术人才涌入新能源、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当高校与企业携手打通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当政策为科技企业营造稳定的发展环境,中国经济不仅能在产业升级中站稳脚跟,更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毕竟,无论是过去的工业化建设,还是如今的科技强国之路,理工科人才始终是最坚实的“地基”——这份“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底气,永远不会过时。
金吾财讯
15 小时前

【券商聚焦】华鑫证券首予奈雪的茶(02150)“增持”投资评级 指公司积极推进直营门店优化 持续释放盈利能力

金吾财讯 | 华鑫证券发研报指,10月9日美团开启“外卖请客”活动,针对会员发放免费奶茶兑换券,10月10日继续“咖啡请客”,发放大额咖啡优惠券,进一步催化茶饮需求,缓解此前市场关于外卖补贴力度收窄后同店持续性的担忧,叠加茶饮旺季,头部品牌充分受益,公司门店经营持续向好。得益于奈雪的茶(02150)围绕绿色健康战略,积极推出系列创新产品,例如“每日蔬果瓶系列”、“蔬果酸奶昔系列”,以及对经营不善的门店的持续优化,公司2025H1直营门店的平均单店日销售额同增4.1%,且门店经营利润持续释放,大幅缩窄亏损。下半年,公司将持续优化存量门店,并主要以调整门店店型为主,且改进于2025H1新推出的店型模型(奈雪green),并继续探索新店型或消费场景以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与此同时,公司持续打造高质量、高性价比的健康产品,并通过多元化的产品矩阵与精准化的品牌营销策略,满足不同年龄群体的全时段消费需求,以提高单店收入。公司积极推进长尾直营门店优化,持续释放盈利能力,并积极探索“奈雪 green”轻食店等新店型,提升对于各圈层消费者的获客能力,今年以来外卖行业催化因素较多,公司充分享受行业红利,通过单店修复释放规模效应,后续产品布局围绕“绿色健康”方向做深耕,关注后续经营效率提升。该机构预计2025-2027年EPS分别为-0.08/0.03/0.06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15/45/19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投资评级。
金吾财讯
16 小时前

港股三大指数早盘冲高回落 恒指半日跌0.43% 小米集团(01810)跌3.07%

金吾财讯 | 港股三大指数早盘冲高回落,截至午间收盘,恒指跌0.43%,国企指数跌0.23%,恒生科技指数跌1.36%。蓝筹中,新东方-S(09901)涨6.86%,泡泡玛特(09992)涨5.05%,比亚迪电子(00285)涨4.75%,中国人寿(02628)涨3.79%;跌幅方面,小米集团-W(01810)跌3.07%,恒隆地产(00101)跌2.90%,京东健康(06618)跌2.90%。板块方面,新消费概念股盘初强势,老铺黄金(06181)涨6.28%,泡泡玛特涨5.05%,锅圈(02517)涨3.72%,卫龙美味(09985)涨3.07%,沪上阿姨(02589)涨2.29%,蜜雪集团(02097)涨2.03%。国泰海通证券此前指出,当前我国外部环境面临更大扰动,提振内需消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凸显,政策支持下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望强化。尽管当前港股新消费部分领域短期略显过热,但居民消费更加注重个性化和理性化的宏观趋势并未改变,该行预计悦己和性价比相关消费或延续增长趋势,如潮玩、美护、宠物等。航空股悉数走强,中国东方航空股份(00670)涨4.97%,中国南方航空股份(01055)涨2.08%,中国国航(00753)涨1.37%,国泰航空(00293)涨0.09%。华泰证券发研报指,9月民航需求好转,带动票价同比回暖。根据航班管家的数据,第36-39周(9/1-9/28)国内经济舱含油均价同增1.5%(暑运期间为-6.5%)。另外中秋国庆假期民航旅客量虽由于错峰、天气和日均口径等因素影响,同增3.3%,相比“五一”假期的11.8%有所放缓,不过含油平均票价同比提升0.3%,表现较为稳健。往后展望,考虑供给增速低位、行业反内卷、基数较低,该机构认为行业收益水平的回暖有望在4Q延续,并且中长期行业景气有望持续改善。机场公司非航营收增速普遍低于流量增速,仍需挖掘流量变现能力。中期需关注机场资本开支周期及其对盈利的冲击。中国银河证券发研报指,航空板块层面,进入2025年,伴随国际航班加速增班趋势延续,叠加“924”一揽子政策出台后内需提振,2025年民航出行需求有望进一步释放。供需格局优化叠加油汇价格向好,几重因素边际改善下,票价市场化空间进一步打开,航司有望迎来量价齐升局面,盈利水平或进一步增厚。个股方面,三花智控(02050)跌4.1%。公司公告公布,近日公司关注到网络媒体上有大量关于公司获得机器人大额订单的传言。经核实,该传言不属实。公司也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2025年10月15日公司亦未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紫金黄金国际(02259)涨1.97%。深交所发布公告称,因恒生综合大型股指数实施成份股调整,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深港通业务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港股通标的证券名单发生调整,调入紫金黄金国际,自2025年10月16日起生效。国泰君安证券指出,经历长期调整后,港股互联网板块的估值已极具吸引力。跟踪该板块的中证港股通互联网指数,其最新市盈率PE仅26.69倍,位于近10年32.79%的较低分位。港股互联网的叙事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过去,市场关注的是用户增长和商业模式;而现在,核心逻辑已转向“AI赋能”带来的全新增长曲线。近期,阿里宣布成立“机器人和具身AI小组”,腾讯的混元图像大模型登顶全球盲测第一,这些都印证了AI正在从概念走向现实,有望重塑这些巨头的价值。*本文由FIU金融资讯智能生成算法生成,版本为V1.0.4,生成时间2025-10-16
金吾财讯
16 小时前
Key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