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 - 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製造業回歸成為美國多位總統的重要目標,但這一宏大計劃卻挑戰重重、迄今仍收效甚微,美國製造業空心化仍是社會熱議的話題。
從歐巴馬的「再工業化」、川普第一任期的「讓美國再次偉大」和關稅貿易戰、拜登的《晶片與科學法案》,到川普第二任期的百年最高稅率的關稅戰,旨在振興製造業的政策層出不窮。
2025年5月底,川普威脅要對蘋果公司所有海外生產並在美國銷售的iPhone征收至少25%的關稅,此舉引發爭議。業內人士紛紛表示,將海外智慧手機生產線轉移回美國成本巨大、耗時時間長,不具經濟可行性。
據白宮4月2日的文件,川普政府宣佈美國進入國家緊急狀態,對所有國家征收10%的基準關稅和對美國貿易逆差最大的一些國家征收更高的對等關稅(數日後暫緩),理由是加強美國國際經濟地位並保護美國工人。
文件顯示,「美國製造」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川普2.0政府的經濟和國家安全優先事項。關稅措施的目標是逆轉長期的貿易逆差,並給美國帶來更高薪的工作崗位、生產更多的美國製造的汽車、家電和其他產品。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美元主導地位和金融治國、美國長期消費主義和低儲蓄率、全球產業鏈分工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美國的國際收支整體處於「經常項目逆差+資本與金融項目順差」的模式。
川普政府誓要逆轉的「貿易逆差」是指進口額大於出口額。截至2025年3月,美國進口額創下4190億美元的曆史新高,也推動貿易逆差刷新歷史記錄,達到1405億美元。
【美國貿易逆差,來源:stlouisfed】
美國商務部此前表示,2025年Q1創紀錄的貿易逆差拖累第一季美國GDP 4.83個百分點,使得經濟增速錄得2022年Q1以來的首次負增長。
商品貿易逆差很大程度源於美國數十年來的生產製造外包。就2020年新冠疫情需求量極大的口罩而言,僅一年的時間美國醫用口罩從90%美國生產變成95%外國生產。
所謂的美國「製造業空心化」指的是美國製造業產出在全球製造業比重的下滑、在GDP比重的下降,以及產業外移、就業減少等現象。
數據顯示,美國2024年製造業總產值在全球製造業總產值的比率從2000年的25%下滑至15.9%;2024年Q4製造業總產值在美國GDP的比重從本世紀初的13%降至9.9%。
【美國製造業總產值佔美國GDP比重,來源:stlouisfed】
二戰後,美國在汽車、鋼鐵、飛機製造領域具備全球頂尖優勢,製造業消化了超30%的就業人口。隨著全球產業鏈分工、美國比較優勢動態變化、美國經濟結構向服務業傾斜、美國國內實施反壟斷監管政策等,如今美國製造業人口在美國就業人數的佔比僅8%左右。
【美國製造業人口佔美國就業人口比重,來源:stlouisfed】
川普政府指出,美國在1997年至2024年失去了約500萬個製造業崗位,這是史上最大的製造業就業下滑之一。
無論是歐巴馬政府、拜登政府,還是川普的兩屆政府,讓美國製造業回流或增加製造業崗位始終是美國政府的重要事項。但是,美國製造業回流面臨經濟結構、全球化分工、人才結構和經濟可行性等多重挑戰。
知名美國智庫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表示,美國製造業並沒有衰退,而是製造業就業在減少,美國政府的製造業回流計劃的前提是有缺陷的,川普推動製造業發展是一種浪漫化的「懷舊政治」。
美國貿易逆差的擴大和製造業流失本質上是美國自身「金融-產業」模式係統性失衡的自然結果。美元的主導地位和高消費、低儲蓄的經濟結構推升了美國民眾購買能力,他們從全球進口工業產品。
美國長期從傳統製造業向知識密集型和服務導向型經濟轉型,就業人口向非製造業部門流動,加劇了製造業空心化。
在各國經濟政治聯繫更加緊密的今天,無論是大型跨國企業,還是中小型生產商,他們都在利用各自的比較優勢來佈局商業。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為了追求成本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企業將勞動密集型的製造環節轉移至人力成本更低、稅收優惠的中國、越南和墨西哥等國。
就蘋果的iPhone而言,美國憑藉技術優勢和先進設計理念負責係統設計和開發,中國憑藉人口紅利以較低成本組裝iPhone,日本和韓國則提供有競爭力的記憶體和顯示面板。
產業鏈碎片化極大增加產品完全本地化生產的難題,實際上在全球開放環境下,各國經濟正在享受這種模式帶來的好處。若要逆轉現存分工結構,代價將是巨大的,包括製造業生態的重建、供應鏈成本的增加等。
隨著美國就業市場向服務業和高科技業傾斜,傳統製造業勞動力短缺,職業教育業也不足。這使得勞動力技能錯配的問題在製造業回流過程中變得突出,自動化技術也正在取代部分人力。
CIBC Capital Markets指出,美國當前的失業率處於較低水平(2025年3月為4.2%),美國勞動力市場趨於緊張,無法恢復國內製造業,且這些工作對現代勞動力的吸引力也降低。
據Soter Analytics報告,僅有14%的Z世代(常指1997年至2010年代出生的人,佔全球人口的35%)群體表示會考慮從事工廠工作。
美國製造業協會預計,到2033年美國製造業將新增380萬個製造業工作機會,其中有一半將出現職位空缺。富國銀行指出,這些職缺崗位是因為美國勞動力人口老齡化和更加嚴格的移民政策。
另外,填補製造業職缺需要美國工人接受減薪,這類工作通常比金融等部門的工資要低得多。
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工資遠高於承接美國製造業外包的新興經濟體。據統計,美國製造業工人平均薪資是越南的16倍、墨西哥的11倍、中國的7倍。
另外,製造業回流需要捨棄原本在其他國家的產業鏈成本優勢,投資大量資金來重建本土供應鏈。除了建造過程中的成本,美國在物流等方面成本也較高。
據4月CNBC的一項供應鏈調查, 57%的受訪者認為成本是將供應鏈遷回美國的最大障礙,21%的人認為最大挑戰是尋找熟練勞動力。18%的受訪者認為建立新的國內供應鏈成本將是當前成本的2倍,47%的人預計會增加兩倍以上。
以川普重點打擊的蘋果手機製造為例,Wedbush分析師預計,蘋果在美國生產iPhone的成本為3500美元,而高配版iPhone 16 Pro售價也才僅1000美元。果鏈分析師郭明錤表示,蘋果承受25%的關稅反倒遠比將iPhone組裝線搬回美國要好。
業內估計,蘋果要轉移10%的供應鏈回美國需要花費300億美元和3年時間,全部轉移需要5到10年。
為了增加美國企業製造業的吸引力,川普2.0政府在企業和工人方面已經採取或將要採取一些綜合性措施。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表示,社區大學將開始根據「新模式」培訓人才從事未來的工作。他表示,「這是一種新模式,你可以在這些工廠裡工作一輩子,你的孩子和孫子也在這裡工作。」
盧特尼克稱,新工作模式將是美國製造業的未來,它將能夠創造僅需高中文憑就能達到8萬美元起收入的好工作。
儘管美國川普政府強調關稅是一項實現經濟目標的有效工具,但華爾街分析師卻鮮有認可,他們認為用關稅來驅動製造業回流的做法是無效的。
CNBC調查顯示,61%的供應鏈和商業受訪者表示,川普政府正在「欺負美國企業」。考慮到美國熟練工人缺失、重建本土供應鏈耗時耗錢等,川普關稅政策並不會真正使得製造業回流,超60%的受訪者表示考慮將供應鏈轉向更低關稅的國家。
高盛援引學術研究發現報告稱,關稅稅率每增加10個百分點,受保護行業的就業率將提高0.2至0.4%;但關稅驅動的成本每增加1個百分點,就業率就降低0.3至0.6%。
摩根大通CEO戴蒙表示,關稅政策確實會減緩經濟增長,會否導致經濟衰退還未有定論。若關稅談判取得成功,這會給美國經濟增長帶來積極影響,如增加製造業;但是關稅帶來的負面影響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積累,很難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