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logo

新闻

topicIcon

股票

【新股IPO】海伟电子过讯 核心原料100%进口 价格波动或成盈利“绊脚石”

金吾财讯 | 据港交所11月3日披露,海伟电子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这一进展标志着这家深耕电容器薄膜赛道的企业距离登陆资本市场仅一步之遥。从行业政策背景看,“十五五”规划将创新材料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领域,配套出台《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4年版)》,涵盖299种新材料,为行业发展提供明确指引。海伟电子主营的电容器薄膜产品,依据《中国新材料产品与技术指导目录》,被归类至电子信息材料中的固态激光材料或功能薄膜类别,符合上述政策所覆盖的新材料范畴。技术层面,海伟电子是国内少数具备电容器基膜生产线自主设计能力的企业,目前运营的五条生产线均为自主研发组装。具体而言,公司产线交付期约八个月,根据灼识谘询的资料,显着低于行业内平均三至五年的进口生产线交付期,同时,新建的电容器基膜生产线的投资成本预计为约1.2亿元人民币,同样远低于中国的行业平均水平。公司电容器基膜的关键原材料为电工级聚丙烯。于往绩记录期间,电工级聚丙烯分别占原材料成本的70%以上。中国的电容器薄膜制造商主要依赖海外供应商供应电工级聚丙烯,主要原因为中国电工级聚丙烯行业仍处于发展阶段,仅少数国内供应商可用。当前,公司仅从海外供应商进口电工级聚丙烯,因此,公司也面临着依赖少数核心供应商的风险,特别是核心原材料高度依赖进口的问题需特别警惕。据招股书显示,公司2022-2024年以及2025年首5月,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分别为1.96亿元(人民币,下同)、1.65亿元、2.91亿元及1.68亿元,分别占各自年度或期间采购总额的90.4%、78.6%、89.9%及74.4%。其中,最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占总额的73.3%、45.3%、46.5%及48.2%。此外,近年来,电工级聚丙烯年均价格波动明显,由2021年的每吨1.12万元增至2022年的每吨1.52万元,其后降至2023年的每吨人民币1.24万元,而2024年则小幅增至每吨1.28万元。由于公司议价能力有限,其在招股书中表示,他们无法保证原材料的价格未来不会大幅上涨,而且海外供应商未必能稳定及时地供应原材料。这种原材料供应的单一渠道,使得海伟电子在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等外部因素时,显得较为脆弱,成本端不确定性较强。值得注意的是,海伟电子同时存在因自身高端产品产能不足而向竞争对手采购产品的情况。公司的金属化膜需在电容器基膜表面蒸镀金属层制成,但因使用超薄基膜制造金属化膜的产能有限,公司主要采用薄型基膜生产,同时需委聘第三方(浩伟电子,实为公司竞争对手)供应超薄基膜制成的金属化膜,一定程度上依赖外部产能。不过,针对高端产能依赖问题,公司已启动应对措施。因此,公司于2022年12月31日收购宁国海伟51%的股权,以快速获得金属化膜的生产及销售能力,并于2023年开始提供金属化膜。公司名称:河北海伟电子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保荐人:中金公司控股股东:宋文兰、海伟财务、昌瑞谘询、嘉科谘询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宋文兰、海伟财务、昌瑞谘询以及嘉科谘询分别直接持有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约49.32%、20.11%、3.84%及3.84%。基本面情况:公司专注于电容器薄膜行业达15年以上。公司电容器薄膜产品主要包括(i)电容器基膜及(ii)金属化膜。该等产品为薄膜电容器的关键组成部分,而薄膜电容器以其出色的耐电压性、高频稳定性及长使用寿命而着称。薄膜电容器的终端应用场景广泛,包括(i)新能源汽车,(ii)新能源电力系统,(iii) 工业设备及(iv)家用电器。竞争格局:中国的电容器薄膜市场竞争激烈且集中。根据灼识谘询的资料,2024年,按电容器基膜销量计,包括公司在内的前五家公司占据61.6%的市场份额,预计这一数字比例未来还会上升。根据灼识谘询的资料,公司所处市场的关键竞争因素包括快速扩充的产能、技术专长与知识产权、整合的供应链、规模与运营效率,以及客户关系与认可度。于2024年,按电容器基膜销量计,公司在中国电容器薄膜市场的市场份额为14.2%。尽管公司在中国电容器薄膜市场中排名第二。具体而言,于2024年,按电容器基膜销量计,在中国排名第三至第五的电容器薄膜供应商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1.9%、10.3%及10.1%。财务状况:于2022-2024年度及2025年截至5月31日止五个月,公司收入分别为约3.27亿元、3.3亿元、4.22亿元及1.57亿元;对应同期,年内利润及全面收入总额分别为约1.02亿元、6982.6万元、8641.8万元及3135.9万元。电容器基膜为公司收入的最大组成部分,于2022年、2023年及2024年以及截至2024年及2025年5月31日止五个月,分别占总收入的91.9%、71.8%、72.8%、71.7%及78.5%。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此前三年毛利率呈下降趋势,由2022年的44.9%下滑至2024年的不足30%。招股书显示,公司经营可能存在风险因素(部分):1、倘若公司未能有效管理增长,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可能蒙受重大不利影响。2、公司无法保证,公司将能成功施行业务措施及战略或保证业务措施及战略能为公司带来可持续收入或利润。3、公司的业务面临电容器薄膜行业供需情况变化的风险,因此受到使用公司产品的薄膜电容器的市场需求所影响。4、公司的大部分收入来自电容器基膜产品。5、倘公司无法跟上电容器薄膜生产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或无法应对行业标准的演变,则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可能受到重大不利影响。6、倘公司的产品不符合客户预期,或倘公司未能向客户增加产品销售额,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7、倘公司无法挽留现有客户及吸引新客户,则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将受到不利影响。8、公司向海外供应商采购电容器基膜的主要原材料电工级聚丙烯,而公司未必能稳定及时地获得主要原材料的供应。9、国际贸易的紧张局势及政治紧张局势的加剧可能影响公司的供应链,从而对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10、公司面临与价格及外汇汇率波动导致原材料成本波动有关的风险。公司募资用途:1、进一步扩大产能。计划在中国南方建设生产电容器基膜的新生产工厂(中国南方工厂)。包括购买及安装两条生产线的制造设备;兴建办公室及厂房楼宇;支付土地相关开支;兴建公共及配套基础设施;及支付与中国南方工厂相关的其他成本及开支。2、提升公司的研发能力;3、销售及营销活动;4、营运资金及用于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金吾财讯
11月5日 周三
topicIcon

股票

【券商聚焦】申万宏源维持新天绿色能源(00956)“买入”评级 看好销气规模持续提升带动业绩稳健成长

金吾财讯 | 申万宏源研报指出,新天绿色能源(00956)发布2025年三季报。1-9月公司实现总营业收入144.45亿元,同比减少8.51%;归母净利润15.59亿元,同比增加4.23%。单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35.41亿元,同比减少3.03%;归母净利润1.47亿元,同比增加122.98%,公司表现基本符合预期。该机构指出,1-9月公司完成发电量107.68亿千瓦时、上网电量105.06亿千瓦时,同比均增长9.47%。其中单三季度,公司发电量25.18亿千瓦时,同比提升9.20%。在9M25全国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同比降低93h的情况下,公司控股风电场仍实现利用小时数同比提升,1-9月风电发电量104.75亿千瓦时,同比增加8.03%。分地区来看,1-9月公司经营核心区域河北省风电上网电量提升9.93%。电价方面,9M25公司平均上网电价(不含税)同比下降5.4%至0.415元/千瓦时,主要系电力市场化交易比例提升。公司持续推进风电项目建设,2025-2026年新增风电装机规模有望维持1GW,看好装机量持续提升,带动风电业绩长期稳定增长。该机构续指,1-9月公司天然气售气量35.21亿m3,同比下降10.90%,其中批发、零售、CNG、LNG气量分别下降0.53%、16.43%、30.09%、17.40%。Q3公司批发及LNG气量分别同比增长27.66%、11.04%,逆转上半年下跌趋势,主要系LNG价格下跌对市场需求形成一定刺激。零售气量延续下滑主要系下游企业包括玻璃、陶瓷景气度回落,工业需求疲弱拖累整体需求。进入四季度后供暖季开启,在同期天气较暖基数较低基础上,公司四季度销气增速有望改善。长期来看,公司燃机电厂项目已开工建设,长周期可为公司提供销气增量,看好公司销气规模持续提升带动公司业绩稳健成长。该机构表示,考虑到公司销气量不及预期,电价下降及风电增值税调整等因素,该机构下调公司销气毛差、上网电价并增加公司税费,下调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24.31、26.86、30.37亿元(原值为27.67、30.22、34.60亿元),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7年PE分别为7.0、6.4、5.6倍。维持“买入”评级。
金吾财讯
11月5日 周三
Key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