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logo

新聞

【首席視野】楊德龍:A股兩融餘額時隔十年重回2萬億 這輪牛市氛圍越來越濃

楊德龍系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2025.08.06 週三今年前七個月,我國宏觀經濟出現了回升的態勢。根據統計局公佈的數據,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3%,比去年同期和全年均提高0.3個百分點。面對國內外複雜的經濟形勢,特別是關稅戰的影響,我們上半年的經濟抗住了壓力,明顯好於年初市場的普遍預期,也超過了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全年實現5%左右增長的目標,彰顯出我國經濟運行有強大的韌性。據統計,上半年內需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高達68.8%,而消費對於GDP增長的貢獻達到了52%,超過了投資和出口的總和,繼續發揮增長主動力的作用。當前消費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強,今年中央多次出臺提振消費專項行動,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我國今年擬發行1.3萬億超長期特別國債,其中有3000億用於消費品以舊換新,這對於以舊換新的商品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上半年銷售增速普遍超過30%,遠高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預計下半年消費品以舊換新的力度還會進一步加大,還會有更多商品納入以舊換新的範圍。近期國家又出臺了育兒補貼以及免除公辦幼兒園學前一年在園兒童保育教育費在的舉措,希望通過補貼來提振消費。新生兒出生率近年來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從高峰期一年1600多萬新生兒下降到800萬左右,降了一半。通過中央出基礎的費用,各地政府根據財力提高標準,從而提升新生兒的出生率,提高生育意願。雖然一年3600元的補貼並不算高,但如果後續有更多配套措施,地方政府提高補貼標準,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新生兒出生率。新生兒出生會產生一系列的消費帶動作用,包括嬰幼兒用品以及幼兒教育等相關支出,對拉動內需起到關鍵作用。下半年預計我國經濟增速還會進一步回升,增速或保持在5.3%左右,全年5%左右增長目標實現概率較高。由於當前物價處於負增長狀態,上半年CPI爲-0.1%,PPI爲-3%左右,物價下降使得名義GDP增長低於實際GDP增長,也造成了很多人的微觀感受與宏觀數據之間存在溫差,大家感受到的增速是名義價格的增長,因此推動物價溫和上漲也是重要的政策目標。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我國CPI增長目標定在2%左右,這意味着下半年將出臺更多穩經濟增長政策,包括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及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來推動需求增長和物價溫和上漲。當前“反內卷”行情已經啓動,通過供給側改革2.0對產能過剩行業去產能,從而改善供求關係,改變供過於求的局面。通過拉動內需、減少供給雙管齊下,提高龍頭企業產品競爭力和行業盈利水平。這對於上市公司是有利的,因爲上市公司往往是行業裏的龍頭企業,也具備技術優勢和資金優勢,反對內卷有利於它們的業績增長。近期國際金價又開始蠢蠢欲動,多家投行發佈看多黃金的報告,包括高盛、富達國際等,花旗也調整了之前對於黃金的看跌預測。考慮到美國經濟惡化以及關稅可能推高通脹,金價短期有望升至紀錄高位。過去兩年我一直積極看多黃金的表現,黃金價格上漲的背後邏輯是美元越發越多,關稅戰引發美國經濟惡化。近期美國勞工統計局公佈的7月非農就業數據大幅低於預期,同時下修了5月和6月數據。非農數據引發特朗普不滿,他隨即罷免了勞動局局長,特朗普認爲勞工統計局存在數據造假。特朗普反應激烈是因爲美國經濟數據是他發起關稅戰的底氣,也是貿易談判的重要依據,現在數據惡化,很多人擔心關稅戰可能導致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使得特朗普在國際貿易談判中處於被動。黃金作爲天然的貨幣,長期上漲趨勢不會改變。去年年底我發佈了2025年十大預言,很多人擔心金價去年大漲之後,今年沒有上漲空間,但我認爲黃金長期上漲的支撐因素並沒有改變,美元越發越多,美國政府債臺高築,負債超過36萬億美元,遠超29萬億美元的GDP,美國政府負債越高美元信用越受影響。特朗普推動國會通過“大美麗法案”可能未來十年增加超過3萬億美元政府負債,進一步削弱美元競爭力。各國央行加大對實物黃金的配置,黃金價格上漲也帶動消費需求,黃金未來配置價值更高。今年以來人形機器人板塊表現不俗,尤其是一季度幾乎一枝獨秀。二季度出現一定調整,因投資者對人形機器人何時商業化、何時走進千家萬戶存疑。人們往往高估一個新興行業的短期表現,卻低估其長期潛力,今年一季度屬於對人形機器人短期高估,技術進步不可能那麼快地實現商業化。因此,二季度出現失望情緒,尤其看到機器人在北京半馬比賽中表現笨拙、足球比賽需遙控器遙控、甚至有機器人用頭撞足球破門,進球方式滑稽,引發市場失望。但經歷調整後,我們應看到人們低估了新技術的長期發展,根據GGII預測,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到2030年將達近380億元,從2024年到2030年,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61%。銷量將從0.4萬臺增長至27.12萬臺。世界機器人大會即將召開,將提升板塊關注度。多家人形機器人公司上市,也會引發投資者關注。下半年板塊有望迎來新一輪上漲機會,經歷二季度調整,現在是較好佈局時機。近幾個交易日人形機器人板塊多隻個股衝擊漲停,啓動跡象明顯,可通過佈局人形機器人細分行業龍頭股或投資主題基金抓住機會。今年以來,市場資金流入明顯。截至8月5日,A股融資融券餘額達2萬億,爲2015年7月1日5000點高點以來首次突破該關口,顯示出投資者對後市更積極樂觀,市場賺錢效應提升,將極大增強投資者信心。與此同時,A股市場交投活躍,單日融資買入額達1635.6億元,自7月17日以來連續14個交易日突破1500億元。從資金流向看,製造業、金融業以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位列前三,成爲吸金主力。儘管兩融餘額突破2萬億,但佔流通市值比例只有2.3%,仍遠低於2015年4%左右的水平,槓桿率並不高,當前市場流通市值體量在增加。無獨有偶,今年以來港股也迎來大量資金流入。除外資大量佈局港股外,南向資金淨買入港股達8200億港元,超過去年全年金額,創歷史同期新高。內地投資者配置港股需求激增,南向資金連續第25個月淨買入港股。國內利率進入下行週期,資產配置重心從增長轉向回報,紅利資產受到高度關注。港股整體估值仍處歷史低位,上市公司派息意願持續增強。在政策支持資本市場長期資金入市的環境中,港股紅利資產受關注。另外,港股中的科技互聯網公司是A股所沒有的,恒生科技指數表現不俗。今年A股和港股走出一輪慢牛長牛行情,這也是我去年年底發佈的2025年十大預言之一,現已初步得到驗證。對於後市,大家要保持信心和耐心,抓住這一輪牛市機會,真正獲得好的投資回報。
金吾財訊
8月7日 週四

【首席視野】趙偉:“隱債問責” ,有何新變化?

趙偉、屠強、耿佩璇(趙偉系申萬宏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2022 年新一輪隱債化解工作推進以來,財政部共通報 44 起“隱債問責”典例,背後透露哪些信息,2025 年“隱債問責”典例通報有何不同?系統梳理,供參考。“隱債問責”典例,透露的信息?地方隱債監管力度加強,問責主體深入至區縣級隨着地方隱債化解工作進入深水區,近日財政部再度通報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問責典型案例。2018 年《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問責辦法》落地後,2021 年《關於進一步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推出,推動新一輪隱性債務化解工作開啓。政策指引下,2022 年以來財政部共通報 44 起“隱債問責”典例,從中或可瞭解地方隱債“癥結”以及化債工作推進情況。梳理 2022 年以來通報的 44 起“隱債問責”典例,可見地方隱債監管力度加強,隱債化解更深入基層、聚焦項目。2022 年 5 月問責主體涉及地方政府部門、地方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地方融資平臺等。2023 年 11 月,首次出現對地方金融機構主體的問責;2024 年 9 月,問責主體首次出現公辦學校;2025 年 4 月和 8月的兩次通報,問責主體更聚焦地方城市及區縣政府。分地區來看,“隱債問責”典例主要分佈於中西部的低能級城市、問責主體深入至區縣級。當前的 44 起地方隱債問責典型案例,分佈於 28 省市,中西部地區如江西、河南、安徽等地低能級城市通報次數較多;高能級城市中,西安、成都、天津、重慶、廈門、等二線城市被通報。2025“隱債問責”,有何不同?更關注基層政府行爲,更聚焦項目建設帶來的新增隱債相比過往,2025年 “隱債問責”更關注基層政府行爲,更體現“穿透式”監管。2025 年 2 次通報的 12 起問責案例,問責主體多爲市、區、縣級政府,也包括地方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等。問責體現“穿透式”監管,問責主體深入至市本級及下屬區縣政府,例如,成都市通過國有企業墊資實施城市有機更新項目案例,問責主體包括成都市及其 13 個區政府相關責任人。2025年“隱債問責”更聚焦政府項目落地過程中新增隱債行爲。2025 年的 12 起問責案例,更關注基層政府項目建設帶來的新增隱債,例如違規捆綁包裝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違規籌資、墊付資金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項目、地一級開發項目、安置型商品房項目等。2025“隱債問責”通報典例中,新增隱債投向出現用於支付棚戶區改造貸款本息、用於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項目等。2024 年以來“兩重”資金重點支持的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城市有機更新項目,都出現市政府及下屬區(縣)政府違規融資、藉助國企墊資建設現象。而部分地區亦出現自身較難償還棚戶區改造項目貸款本息,借新還舊、化債不實等行爲。“隱債問責”背後的改革信號?地方 “三保”承壓、建設資金缺位,財政關係亟待改革“隱債問責”典例的變化,也透露出當前我國對高質量建設的重視及對地方新增隱債的嚴格監管。正如 7 月中央政治局會議較 4 月新增強調“嚴禁新增隱性債務,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地方融資平臺出清”等;且會議兩度提出“高質量”,包括“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高質量推動‘兩重’建設”等,指引地方加快投資建設的同時亦要考慮防範隱性債務風險。“隱債問責”中新增隱債投向,或也指向當前地方基層政府“三保”承壓、項目建設資金缺位,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亟待改革。2024 新增隱債投向出現調入基層財政賬戶、統籌使用等,或一定程度體現出當前地方財政“三保”承壓;2025 年新增隱債出現償還棚改項目本息,借款、墊資實施高標準農田、城市更新項目等,亦體現出部分地方項目貸款償付承壓、建設資金缺位。財稅體制改革或是防範地方隱債、破解地方政府“內卷式”競爭的關鍵。當前,地方政府陷入“內卷”,傾向發展高稅負的製造業,爭奪中央對新興產業補貼等,部分緣於土地財政退坡後,地方財力對中央轉移支付依賴持續上升。從根源防範新增隱債,破解地方政府“內卷式”競爭,財稅體制改革或是關鍵。三中全會的《決定》提及的“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地方稅源,適當擴大地方稅收管理權限”等舉措推進情況值得重點關注。
金吾財訊
8月7日 週四
Key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