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logo

【首席視野】趙偉:“隱債問責” ,有何新變化?

金吾財訊2025年8月7日 05:19

趙偉、屠強、耿佩璇(趙偉系申萬宏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2022 年新一輪隱債化解工作推進以來,財政部共通報 44 起“隱債問責”典例,背後透露哪些信息,2025 年“隱債問責”典例通報有何不同?系統梳理,供參考。

“隱債問責”典例,透露的信息?地方隱債監管力度加強,問責主體深入至區縣級

隨着地方隱債化解工作進入深水區,近日財政部再度通報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問責典型案例。2018 年《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問責辦法》落地後,2021 年《關於進一步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推出,推動新一輪隱性債務化解工作開啓。政策指引下,2022 年以來財政部共通報 44 起“隱債問責”典例,從中或可瞭解地方隱債“癥結”以及化債工作推進情況。

梳理 2022 年以來通報的 44 起“隱債問責”典例,可見地方隱債監管力度加強,隱債化解更深入基層、聚焦項目。2022 年 5 月問責主體涉及地方政府部門、地方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地方融資平臺等。2023 年 11 月,首次出現對地方金融機構主體的問責;2024 年 9 月,問責主體首次出現公辦學校;2025 年 4 月和 8月的兩次通報,問責主體更聚焦地方城市及區縣政府。

分地區來看,“隱債問責”典例主要分佈於中西部的低能級城市、問責主體深入至區縣級。當前的 44 起地方隱債問責典型案例,分佈於 28 省市,中西部地區如江西、河南、安徽等地低能級城市通報次數較多;高能級城市中,西安、成都、天津、重慶、廈門、等二線城市被通報。

2025“隱債問責”,有何不同?更關注基層政府行爲,更聚焦項目建設帶來的新增隱債

相比過往,2025年 “隱債問責”更關注基層政府行爲,更體現“穿透式”監管。2025 年 2 次通報的 12 起問責案例,問責主體多爲市、區、縣級政府,也包括地方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等。問責體現“穿透式”監管,問責主體深入至市本級及下屬區縣政府,例如,成都市通過國有企業墊資實施城市有機更新項目案例,問責主體包括成都市及其 13 個區政府相關責任人。

2025年“隱債問責”更聚焦政府項目落地過程中新增隱債行爲。2025 年的 12 起問責案例,更關注基層政府項目建設帶來的新增隱債,例如違規捆綁包裝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違規籌資、墊付資金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項目、地一級開發項目、安置型商品房項目等。

2025“隱債問責”通報典例中,新增隱債投向出現用於支付棚戶區改造貸款本息、用於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項目等。2024 年以來“兩重”資金重點支持的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城市有機更新項目,都出現市政府及下屬區(縣)政府違規融資、藉助國企墊資建設現象。而部分地區亦出現自身較難償還棚戶區改造項目貸款本息,借新還舊、化債不實等行爲。

“隱債問責”背後的改革信號?地方 “三保”承壓、建設資金缺位,財政關係亟待改革

“隱債問責”典例的變化,也透露出當前我國對高質量建設的重視及對地方新增隱債的嚴格監管。正如 7 月中央政治局會議較 4 月新增強調“嚴禁新增隱性債務,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地方融資平臺出清”等;且會議兩度提出“高質量”,包括“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高質量推動‘兩重’建設”等,指引地方加快投資建設的同時亦要考慮防範隱性債務風險。

“隱債問責”中新增隱債投向,或也指向當前地方基層政府“三保”承壓、項目建設資金缺位,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亟待改革。2024 新增隱債投向出現調入基層財政賬戶、統籌使用等,或一定程度體現出當前地方財政“三保”承壓;2025 年新增隱債出現償還棚改項目本息,借款、墊資實施高標準農田、城市更新項目等,亦體現出部分地方項目貸款償付承壓、建設資金缺位。

財稅體制改革或是防範地方隱債、破解地方政府“內卷式”競爭的關鍵。當前,地方政府陷入“內卷”,傾向發展高稅負的製造業,爭奪中央對新興產業補貼等,部分緣於土地財政退坡後,地方財力對中央轉移支付依賴持續上升。從根源防範新增隱債,破解地方政府“內卷式”競爭,財稅體制改革或是關鍵。三中全會的《決定》提及的“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地方稅源,適

當擴大地方稅收管理權限”等舉措推進情況值得重點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提供的資訊僅供教育和參考之用,不應視為財務或投資建議。
Tradingkey

相關文章

Tradingkey
Key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