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 - 特斯拉(TSLA.US)正試圖用一顆「中國大腦」來拯救其在中國市場的地位。面對2025年前七個月六次出貨量年比下滑的嚴峻現實,這家曾以「科技顛覆者」姿態進入中國的美國車企,正悄然放棄其全球統一的技術路線,轉向一場深度的AI本土化實驗。
最新證據來自其官網更新的服務條款:特斯拉計畫在中國銷售的車輛中,引入由位元組跳動「豆包」大模型和Deepseek大模型共同支持的車載語音助理。其中,「豆包」負責核心語音指令,Deepseek處理互動聊天,系統則部署於位元組的「火山引擎」雲端平台。這意味著,未來中國車主的語音指令將不再透過特斯拉的全球系統處理,而是由本土AI「即時翻譯」並執行。
這項轉變的深層邏輯標誌著特斯拉從「技術輸出者」轉向「技術適配者」的策略退讓。在中國,消費者早已習慣比亞迪、吉利等本土品牌提供的高度智慧化、場景化座艙體驗。特斯拉引以為傲的極簡主義交互,在這裡反而成了「不夠聰明」的代名詞。事實上,特斯拉如此舉措早已在先前有所體現——特斯拉放棄自研AI晶片,認為自研的AI5、AI6已經足夠效率化。
實際上,這是一場關乎數據與合規的生存博弈。將AI核心處理留在國內,不僅能提升反應速度和語意理解能力,更能滿足中國對資料本地化和內容審查的嚴格要求。在地緣政治和技術主權日益敏感的背景下,這已不是“加分項”,而是“必選項”。
要注意的是,BMW、奧迪等外資品牌也牽手阿里、百度等本土科技巨頭。特斯拉的入局,凸顯了在AI定義汽車的時代,跨國車企若想在中國佔有一定市場份額,就必須讓渡部分技術主權,融入本地生態。這不再是一場「誰的自動駕駛更先進」的競賽,而是一場「誰更懂中國用戶」的本土化生存戰。特斯拉的“中國大腦”,或許正是其在中國持續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