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美股的劇烈震蕩下行引發市場恐慌,分析師與投資者普遍熱議美股是否存在泡沫。 但在我們看來,美股是否存在泡沫並非核心問題,其所處的泡沫階段才是關鍵所在。 回溯歷史,上世紀 90 年代末互聯網泡沫已逐步形成並持續發酵,而在泡沫末期(1999 年初至 2000 年 3 月),納斯達克指數仍飆升 129%(圖 1)。 彼時設置了止損點位的多頭投資者,大概率斬獲了豐厚回報。 本文將從當前美股所處的泡沫階段切入,重點圍繞估值水平、投資者情緒、AI 企業盈利能力及美聯儲貨幣政策展開分析。
然而,在金融市場中流傳著一個經典比喻:經濟好比前行的路人,股市則是被牽引的寵物狗。 短期維度下,這條寵物狗時而跑到路人前方(對應估值偏高),時而落在身後(對應估值偏低),但長期來看,寵物狗行進方向始終與路人保持一致。 這意味著,若僅聚焦股市(寵物狗)的短期波動而脫離經濟(路人)基本面分析,難免陷入捨本逐末的誤區。 基於此,本文第二部分將從 AI 行業的內生需求、外延需求及巨集觀層面切入,重點研判該行業經濟當前所處的泡沫發展階段。
最後,結合金融市場與行業經濟的綜合分析,我們的研究結論如下:即便 AI 敘事推動下美股已呈現泡沫特徵,但當前仍處於泡沫中期階段(類似 1997-1998 年互聯網浪潮時期),距離泡沫末期尚有較大距離。 據此,投資者應嚴格遵循交易規則,合理設置止損點位,在把控風險的前提下參與本輪市場行情。
圖1:互聯網泡沫時期納斯達克指數走勢

來源:路孚特,TradingKey
本章節將當前美股泡沫與互聯網泡沫時期進行對比分析,結論顯示:即便當前美股存在泡沫,其嚴重程度也遠未觸及 2000 年的峰值水準。 核心依據如下四點:第一,納斯達克 100 指數市盈率自 2014 年年中起逐步上行,當前已突破 34 倍,但該數值仍遠低於互聯網泡沫時期 72 倍的峰值水準(圖 2.1)。 第二,AAII 個人投資者情緒指標由美國個人投資者協會(AAII)通過每周調查編製,用於衡量個人投資者對美股市場的看漲、看跌及中性態度,是反映散戶市場情緒的核心參考指標。 伴隨近期美股走弱,AAII 個人投資者情緒顯著降溫,當前凈看多比例已回落至負值區間,與 2000 年初46% 的水準形成明顯差距,這表明當前投資者情緒尚未達到互聯網泡沫時期的亢奮狀態。
第三,2000 年互聯網泡沫時期與當前 AI 產業爆發階段的企業盈利表現存在顯著反差。 互聯網泡沫階段的核心特徵是 「故事驅動估值」,當時企業普遍缺乏盈利能力,甚至通過虧損換取增長,市場彼時摒棄傳統市盈率估值體系,轉而追捧用戶數等虛擬指標。 而當前 AI 企業呈現 「盈利驅動增長」 的鮮明特徵,頭部企業財務基本面表現亮眼。 美股科技七巨頭營收同比增速自 2023 年三季度起持續回升,均值達到 14.5%,預計 2026 年一季度其營收增速仍將保持在 15% 以上。 這一盈利支撐為美股(尤其是科技巨頭)後續的持續上漲築牢了堅實基礎。
最後,回顧互聯網泡沫時期:美聯儲在 1998 年連續三次降息后,為應對高企的通脹壓力,自 1999 年 6 月起啟動加息週期,截至 2000 年 5 月累計完成 6 次加息,總幅度達 175 個基點。 而當前市場環境下,美聯儲於 2024 年底暫停降息進程後,已於 2025 年 9 月重啟降息操作(圖 2.2)。 由於關稅對通脹的傳導效率顯著低於市場此前預期,當前通脹水準仍處於可控區間。 結合就業市場持續疲軟的背景,我們預計本輪降息週期仍有 3 次降息空間。 疊加美聯儲停止縮表、甚至可能重啟擴表的舉措,市場流動性將得到進一步釋放,進而對美股形成利好支撐。 綜上,當前美股市場對 AI 板塊的定價邏輯及個人投資者情緒,較互聯網泡沫時期更為理性。 在通脹可控與持續寬鬆貨幣政策的雙重支撐下,美股大概率將再度刷新歷史新高。
圖2.1:納斯達克100指數市盈率

來源:World PE Ratio,TradingKey
圖2.2:美聯儲基準利率(%)

來源:路孚特,TradingKey
儘管投資者聚焦於股市的漲跌波動與泡沫風險,但正如前文所喻 —— 經濟似人,金融似狗。 在研判股市泡沫的同時,對行業經濟泡沫的研究同樣至關重要,否則便可能陷入捨本逐末的誤區。 探討當前 AI 行業是否存在泡沫,核心離不開對其現階段需求規模與未來增長空間的分析,這一問題可進一步拆解為兩個維度:企業端降本增效的內生需求,以及 AI 應用場景拓展帶來的外延需求。
在內生需求維度,AI 技術的反覆運算已幫助企業實現顯著成本節約。 麥肯錫的調研數據顯示,受訪企業反饋當前應用 AI 技術可降低約 10% 的運營成本。 以標普 500 成分股企業為測算樣本,該群體當前合計 3 萬億美元的銷售及管理費用中,通過 AI 技術應用有望實現約 3000 億美元的成本節省(按 10% 比例粗略估算)。 除成本控制成效外,AI 對生產效率的提升同樣突出:2023 年以來,商業部門勞動生產率已提升 5.6%,增速超過 1995-2000 年互聯網革命時期。 綜上,當前 AI 革命已在降本增效的內生需求領域取得顯著成效。
在外延需求維度,AI 技術能否催生出更多外延應用場景,核心取決於其普及率的提升速率與滲透深度。 數據顯示,自 ChatGPT 問世以來,生成式 AI 技術的普及率已攀升至約 80%,普及速度顯著快於互聯網技術發展初中期。 這一現象表明,AI 技術的市場接受度更高、落地節奏更快,有望為後續應用端需求的進一步釋放奠定基礎。 從行業需求分佈來看,資訊技術、專業技術服務、企業管理等領域的 AI 使用率位居前列,而住宿餐飲、運輸倉儲行業的使用率相對偏低。 我們判斷,未來數年內,伴隨 AI 技術成熟度的持續提升及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其在非科技、非專業技術領域的滲透水準將實現大幅提升。
從巨集觀視角分析,無論是採用GDP支出法還是生產法核算,當前AI對GDP的拉動作用均高於2000年互聯網對整體經濟的貢獻水準。 從支出法維度看,2025 年上半年實際GDP年化環比平均增長1.6%,其中科技投資貢獻0.9個百分點,已接近私人消費1.1個百分點的貢獻規模; 從生產法維度測算,同期科技產業在 1.6% 的整體 GDP 增長中貢獻約 0.95 個百分點,貢獻佔比達 59% 左右,顯著高於互聯網時期 25% 的平均水準(圖 3)。 科技行業的高貢獻態勢預計將持續支撐整體GDP增速,而經濟增長的穩步推進又將進一步擴大AI的市場需求。
由此可見,AI 需求已在內生降本增效維度顯現實際成效。 在科技與GDP形成的良性迴圈驅動下,應用端的外延需求有望維持高速增長態勢。 綜上,從 AI 當前的需求格局及未來增長潛力來看,即便行業當前存在一定泡沫,也遠未臨近泡沫末期。 而這一行業的經濟基本面,進一步印證了未來 12 個月內美股泡沫崩盤的可能性極低。
圖3:美國科技行業對GDP增長貢獻(%)

來源:路孚特,TradingKey
綜上而言,美股當前是否存在泡沫並非核心議題,其所處的泡沫演進階段才是關鍵。 基於上述金融市場與行業經濟的綜合研判,我們的研究結論是,儘管 AI 敘事已推動美股呈現泡沫化特徵,但當前市場仍處於泡沫中期(類似 1997-1998 年互聯網浪潮階段),距離泡沫末期仍有顯著空間。 據此,投資者應嚴守交易紀律,合理設定止損點位,在有效把控風險的基礎上參與本輪市場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