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 - 收入: Honeywell 2025年第二季營收為104億美元,超出市場預期的100.2億美元,年增8.56%,其中有機成長為5%,顯示內在業務成長穩健。
每股盈餘 (EPS):調整後每股盈餘(Adjusted EPS)為2.75美元,超出市場預期的2.64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0.44%,顯示獲利能力提升。
· 航空航太技術(Aerospace Technologies):2025年第二季度,航太技術部門銷售收入達43.1億美元,年增11%,有機成長6%。業務利潤11.0億美元,成長4%,但利潤率降170基點至25.5%,因供應鏈成本或研發投入增加。
· 工業自動化(Industrial Automation):工業自動化部門銷售收入達23.8億美元,年減5%,有機銷售持平。業務利潤4.56億美元,下降4%,但利潤率升20基點至19.2%,反映營運效率改善。市場競爭和經濟不確定性導致銷售下滑,未來需透過技術創新或併購增強競爭力。
· 建築自動化(Building Automation):建築自動化部門銷售收入達18.3億美元,年增16%,有機成長8%。業務利潤4.79億美元,成長21%,利潤率升90基點至26.2%,受到智慧建築和永續解決方案需求推動成長。
· 能源與永續解決方案(Energy & Sustainability Solutions):能源與永續解決方案部門銷售收入達18.4億美元,年增15%,有機成長6%。業務利潤4.43億美元,增加9%,但利潤率降110基點至24.1%,因研發或競爭加劇,不過綠色能源需求驅動成長。
現金流分析:營運現金流較去年同期下降4%至13.2億美元,自由現金流下降9%至10.2億美元,可能與併購活動有關。公司維持2025財年營運現金流指引為67-71億美元,自由現金流為54-58億美元,顯示對未來現金流穩定的信心。
霍尼韋爾(Honeywell)上調了2025財年收入指引,從396-405億美元提升至408-413億美元,顯示出對未來收入成長的強烈信心。同時,公司將調整後每股盈餘(EPS)指引從10.20-10.50美元上調至10.45-10.65美元,反映了對獲利能力的樂觀預期。有機銷售成長預計達到4%至5%,顯示公司核心業務成長穩健,尤其在建築自動化和永續性解決方案等高成長領域表現突出。儘管與航空航太部門面臨關稅相關的成本通膨壓力,但霍尼韋爾透過提升生產效率、優化定價策略和尋找替代供應商有效緩解了這些挑戰,為持續成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自2023年12月以來,霍尼韋爾宣布了總值135億美元的併購交易,包括以2.2億美元收購Sundyne(已於6月完成)以及18億美元收購Johnson Matthey的催化劑技術業務(預計2026年上半年完成)。這些併購顯著增強了公司在永續燃料和建築自動化領域的競爭力,為未來收入和利潤成長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三大業務部門——建築自動化、能源與永續解決方案以及航空航天技術——均實現超過5%的銷售成長,展現了均衡的業務表現。此外,霍尼韋爾計畫透過業務組合優化,分拆為三家獨立上市公司:高級材料業務預計於2025年第四季分拆,自動化和航空航太業務預計於2026年下半年完成。此舉旨在提升各事業單位的專注度,吸引更廣泛的投資者群體,並有望在市場偏好特定產業成長潛力的背景下實現更高的估值。
TradingKey - 霍尼韋爾2025年第二季財報預計將於2025年7月24日(週四)在市場開盤前發布。以下是對霍尼韋爾第二季度營收和每股盈餘(EPS)的市場預期:
· 收入預期:霍尼韋爾2025年Q2的總收入預計為100.2億美元,較2024年Q2的95.8億美元成長4.59%。
· EPS預期:霍尼韋爾2025年Q2的每股盈餘(EPS)預計為2.64美元,較2024年Q2的2.49美元成長6.02%。
公司分割進展:霍尼韋爾計劃將其業務拆分為三家獨立上市公司的消息已於2024年宣布,涉及自動化和航空航天技術的分離。投資人應關注此次財報中是否有關於拆分時間表、財務影響或營運調整的更新,這項策略可能對估值和未來成長產生重大影響。
關鍵部門表現:Q1 2025財報顯示,航太技術和建築自動化部門表現強勁,分別達到9%和8%的有機銷售成長。 Q2的預期持續看好這些部門,投資人應注意是否能維持這股動能。
風險管理與全球不確定性:霍尼韋爾面臨關稅政策和全球需求不確定性所帶來的挑戰。在第一季業績指引中,公司估計關稅影響約為5億美元。為應對這項挑戰,霍尼韋爾計劃透過價格調整和推進在地化生產策略來緩解影響。投資人應密切注意公司在財報電話會議中是否提供關稅影響的最新評估,以及管理層針對全球不確定性所採取的應對措施和策略調整,以更全面地了解公司的風險管理策略和未來發展方向。
積壓訂單和訂單趨勢:積壓訂單是未來營收的重要指標,Q1報告顯示積壓訂單年增8%,投資人應關注Q2的最新數據,以及新訂單的成長情況,以判斷需求是否持續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