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22 日,$特斯拉(TSLA.US) Robotaxi 服務在美國得州奧斯汀正式啓動,首批 20 臺未經特殊改裝的 Model Y 投入小範圍試運營。從首周的路測反饋來看,其表現優劣分明,引發市場熱議。
儘管尚處初期,特斯拉 Robotaxi 已展現出其 “端到端” 技術路線的潛力:
亮點:駕駛風格高度擬人,加速、剎車平順自然 ;具備較強的博弈能力,能處理大部分城市路況和部分突發狀況 ;靈活性強,可進入停車場等複雜路線接客,這是規則性算法的 Waymo 目前難以做到的。
然而,路測中也暴露了諸多問題:
問題:駕駛失誤頻發,如駛入錯誤車道、突然急剎、選擇錯誤路線等 ;車輛仍需配備安全員以應對緊急情況 ;運營範圍被嚴格限制在奧斯汀市南部一個 77 平方公里的區域內 。
這些初期問題,本質上是 “端到端” 路線 “黑盒” 屬性與本地化駕駛數據積累不足共同作用的結果。正如我們此前在《終極拷問,FSD 真能撐起 1.5 萬億特斯拉?》中的分析,該技術路線雖在初期表現上可能不及 Waymo,但其依靠數據和算力驅動的指數級成長潛力、更強的泛化能力和更低的成本,使其商業模式更易跑通 。因此,當前表現不佳,僅是技術拐點未到,不應低估其長期潛力 。
早在去年底,我們就曾明確提出核心觀點:特斯拉 Robotaxi 或許只是 “幌子”,其背後隱藏着 “賣車 + 賣 FSD 軟件” 的深層商業棋局 , 詳見《特斯拉 “暗度陳倉”,Robotaxi 故事只是 “幌子”?》
1. 市場規模的現實:賣車纔是 “星辰大海”
共享出行市場的天花板遠低於汽車銷售 。以中國爲例,2023 年私家車出行市場佔比高達 85.4%,而共享出行僅爲 3.8% 。
即便在美國,據我們測算,Robotaxi 市場成熟狀態下規模約 835 億美元,約需 160 萬輛車。若特斯拉佔據 80% 份額,也僅需自營約 130 萬輛車 。這個體量與其爲 Cybercab 規劃的 400 萬年產能相比,顯然不成比例。這恰恰印證了,Cybercab 的真正身份是下一代走量的 “爆款車”,而非簡單的出租車 。
2. 終極目標:構建 “軟硬一體” 的蘋果式生態:
Robotaxi 項目是實現這一終極目標的完美催化劑。當 FSD 技術通過 Robotaxi 的運營被市場充分認知並接受,智能化成爲用戶購車的核心決策因素時,特斯拉便能成功構建起類似蘋果的 “軟硬一體” 高壁壘生態。屆時,FSD 軟件將有力驅動汽車硬件的銷售,並作爲高利潤的獨立產品持續創造價值。
正如我們在《特斯拉 FSD:星辰大海能經得起現實檢驗嗎?》中分析的商業路徑,特斯拉的計劃步步爲營:
當下的目的
此次在德州投放 Robotaxi 更是一次精準的營銷和數據收集行動,其直接目標包括:
a. 提升 FSD 付費轉化率:利用乘客的良好體驗進行社交媒體傳播,爲主推的 FSD V13 版本引流 。
b. 塑造和管理口碑:在可控的場景中(特定人羣 + 特定場景)進行運營,規避負面評價,爲主流用戶建立信心 。
c. 高效收集數據:通過自營車隊定點收集高質量駕駛數據,反哺算法模型的優化迭代 。
因此,本次投放更像是一次精準的廣告營銷活動,旨在實現將 FSD 付費轉化率提升至 30%,付費用戶數達到 100 萬的內部目標 。
特斯拉實現其野心的路徑規劃也十分清晰,分爲三步走:
1. 測試階段(2025 Q2 - 2026 年底):在加州、德州等特定城市,以少量 Model 3/Y(搭載 FSD V13)組成自營車隊進行測試,核心是驗證技術與市場教育 。
2. 量產階段(2026 下半年起):規模化落地 50 萬臺自營車輛(主要爲存量特斯拉,輔以少量 Cybercab),並將範圍擴至全美。值得注意的是,50 萬的體量對於真正的網約車巨頭而言(如滴滴年活司機超千萬),仍是示範運營的量級,而非全面競爭 。
3. 遠景階段(擴圈):當示範效應形成後,將這套 “軟硬一體” 的解決方案(以 Cybercab 爲核心)打包出售給汽車租賃公司、網約車運營商乃至個人消費者,最終驅動 Cybercab 實現年銷 400 萬輛的宏大目標 。
在當前汽車銷量下滑的背景下,特斯拉的股價表現已與 FSD 的進展深度綁定。未來,我們需要重點關注兩大變量:
技術端的再次突破:當前在德州運營的 Robotaxi 車型硬件端僅爲 HW4.0 版本,而軟件端仍是 FSD 13.2.9 的微調版本。
關注 HW5.0 硬件 (預計算力達 2000+TOPS) 與 FSD 14.0 軟件版本的迭代。這被視爲 FSD 性能能否實現質變、真正拉開代差的關鍵。
商業化的拓展:密切跟蹤 Robotaxi 在美國多城市的推廣進度,以及在歐洲和中國的監管突破與落地速度。這是檢驗其商業模式能否被全球市場接受,並將技術優勢轉化爲商業價值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