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logo

【深度分析】麥當勞:巴菲特都後悔錯過的「包租婆」?

TradingKey
作者Mario Ma
2025年5月12日 07:46

TradingKey - 麥當勞,這個名字一提起,誰不會想到那金黃酥脆的薯條、香氣撲鼻的巨無霸漢堡,還有讓人一口接一口的麥雞?它不僅是全球快餐界的“老大哥”,更是無數人記憶中的美食符號。但對於投資者來說,麥當勞可不只是賣漢堡那麼簡單——它更像一個精明的“包租婆”,靠著出租品牌和經營權,穩穩地收著“租金”。或許股神巴菲特都後悔沒早點買下這檔股票,為什麼?因為麥當勞用一種獨特的生意經——特許經營,在全球開花結果,賺得盆滿缽滿。

altText

來源:TradingKey

麥當勞是誰?速食界的“包租婆”

想像一下,當你走進麥當勞,點了一份經典套餐,咬下第一口香脆薯條的那一刻,你是否知道,麥當勞的成功背後藏著一個比漢堡更賺錢的秘密?麥當勞擁有57%的餐廳土地和80%的餐廳建築,土地和建築總價值約占公司資產的60%,堪稱其財富基石。全球近95%的麥當勞餐廳由特許經營商經營,他們向麥當勞支付租金和特許權使用費。其中,租金收入佔特許經營收入的64%,約合總收入的40%。麥當勞的商業模式遠不止於賣快餐,而是透過特許經營和房地產策略,化身為「包租婆」。它將品牌和物業「租」給加盟商,坐收穩定收益,經濟好壞皆能穩賺,甚至在夜晚熟睡時,租金仍在源源不斷流入。

altText

來源:Price to Wealth

那麼,這個「包租婆」是怎麼運作的呢?要搞懂麥當勞的賺錢秘訣,得先看看它的兩種營運模式:自營和特許經營。這倆就像麥當勞的“雙面人生”,各有千秋,但特許經營才是麥當勞的核心。

麥當勞的“雙面人生”

麥當勞的餐廳分兩種:一種是自己開的(自營),一種是「租」給別人的(特許經營)。這兩種玩法各有千秋,直接決定了麥當勞的賺錢能力。

自營餐廳:自營餐廳就是麥當勞自己掏錢開店、僱人、買原料,賺的錢全歸自己。好處是能牢牢把控質量,例如保證每個漢堡的味道都正宗、每根薯條都炸得恰到好處。但問題也很明顯:開店成本高,擴張速度慢。就像你自己開餐廳,賺得多但非常辛苦。

特許經營:特許經營就完全不同了。麥當勞把品牌,菜單,經營秘訣「租」給加盟商,加盟商交一筆加盟費,並且需要按銷售額分出一部分給麥當勞,此外很多門市的地和房子歸麥當勞,加盟商還得另交租金。截至2025年一季度,麥當勞全球近44,000家店裡,超過95%都是特許經營的。換句話說,它的大部分收入不是靠賣漢堡,而是靠「收租」。

altText

來源:MCD, TradingKey

自營vs特許經營:誰更賺錢?

很明顯,相較於特許經營店,自營店的利潤率波動非常大。由於自營店得自己承擔所有成本——人工、食材、租金,因此利潤率低的可憐。反觀特許經營店,利潤率幾乎是自營店的利潤率的5至6倍,整體像條平滑的高速公路,幾乎沒有大起大落。尤其是從2024年2季開始,特許經營的利潤率穩定在84%左右,而自營的利潤率卻在一直下滑,即使遇到成本上升、競爭加劇的情況,特許經營店依然穩如泰山,而自營店的賺錢能力越來越吃力,凸顯了「包租婆」模式的強大。

altText

資料來源:MCD, Bernstein analysis

透過這個趨勢,答案很清楚:特許經營才是麥當勞的「搖錢樹」。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來掰開揉碎地看。

收入穩定:特許經營就像每個月收房租,不管外面經濟是好是壞,加盟主都得繳特許權使用費和租金。過去幾年,麥當勞光靠這部分就賺得盆滿缽滿,收入穩定的就像是債券。

altText

來源:MCD, TradingKey

成本低:不像自營餐廳需要自己掏錢承擔所有開支,特許經營模式下,這些成本全由加盟商承擔,相當於把這些成本「外包」給了加盟商。隨著麥當勞的規模經濟不斷加深,麥當勞只需要一套標準化的流程和監督體系,這種「批量管理」大大降低了麥當勞的行政成本,讓其佔收入比例越來越低。

altText

來源:MCD, TradingKey

擴張快:特許經營的特點允許麥當勞在短時間內進行全球擴張。過去十年,麥當勞持續減少自營門市的比例,並大幅增加特許經營門市的比重。數據顯示,特許經營門市佔比從2014年的約81%穩定上升至2024年的95%,而自營門市佔比相應從18%降至5%。靠加盟商的資金,麥當勞開店速度像是坐上了SpaceX的火箭。

altText

來源:MCD, TradingKey

風險低:特許經營讓麥當勞變成了「輕資產」公司,加盟商承擔開店成本和營運風險。很多情況下,麥當勞甚至不需要自己買地蓋店,而是讓加盟商去投資開店。即便有些物業是麥當勞持有的,它也能透過長期租賃的方式把風險轉嫁出去。在這種模式下,麥當勞的資本支出(例如蓋新店的錢)大幅減少,成本自然也更低。

麥當勞的“體檢報告”

同店銷售預計回暖:2025年第一季度,麥當勞開局有點“冷場”,全球同店銷售額(SSSG)下降1.0%,美國市場下滑3.6%,主要受低收入消費者客流量減少影響。IOM市場同樣下降1.0%,英國表現不佳拖累整體,而IDLM市場則成長3.5%,得益於中東和日本的強勁表現且中國市場保持穩定,特許經營收入持續穩健。管理層預計四月已顯著回暖,全年低點已過,美國$5套餐促銷效果初顯,未來新產品也將助力反彈。

altText

資料來源:MCD, Bernstein analysis

altText

全球擴張持續:麦麥當勞的全球擴張步伐不停,計畫在2027年底將餐廳總數增至5萬家。2025年,公司預計新開2,200家門市,其中超1,600家來自IDLM市場,中國市場獨佔鰲頭,預計貢獻約1,000家。美國和IOM市場分別計畫新增180家和420家門市,佔8%和19%。全年淨增門店約1,800家,門市總數成長4%。這項擴張將顯著提振特許經營收入,尤其在中國等高潛力市場的推動下,預計為全年業績注入新動力,同時進一步鞏固麥當勞的全球市場地位。

股東大於天:麥當勞的股利政策和回購策略體現了對股東的長期價值承諾。2024年9月,公司將季度股利調高6%至每股1.77美元,年化股利達7.08美元,維持自1976年以來連續49年成長的紀錄,彰顯財務穩健。此外,公司不斷透過回購股票減少流通股來提升每股盈餘和股價。即使2020年疫情期間暫停回購,股利政策仍維持不變。透過股利加回購的雙打策略為股東帶來持續收益,特別適合追求長期穩定回報的投資者。

altText

來源:Stockanalysis

altText

來源:MCD, TradingKey

麥當勞的估值和風險

儘管麥當勞的營收和同店銷售(SSS)近期表現有些疲軟,但這家快餐巨頭依然穩如泰山,原因就在於它那「包租婆」式的特許經營模式。這種模式讓麥當勞在經濟波動時比同行更抗壓,堪稱速食界的「定海神針」。即便產業客流量普遍承壓,麥當勞依然憑藉著高性價比的促銷(像「買一送一加1美元」)和創新菜單,吸引更多顧客,搶下市場份額。我們對麥當勞持中性偏樂觀的評級,以25倍市盈率計算,預計未來12個月目標價為350美元。

當然,投資麥當勞並不是毫無風險。未來,宏觀經濟惡化可能讓消費者摀緊錢包,產業競爭加劇會帶來壓力,地緣政治或監管變化(尤其在中國等IDL市場)也可能影響其擴張計畫。不過,憑藉著強大的品牌和靈活的營運策略,麥當勞總有辦法在風雨中穩住陣腳。

altText

資料來源:MCD, Bernstein analysis

審核TradingKey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Tradingkey官方立場,也不能作為投資建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讀者不應以本文作為任何投資依據。 Tradingkey對任何以本文為交易依據的結果不承擔責任。 Tradingkey亦不能保證本文內容的準確性。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您應該尋求獨立財務顧問的建議,以確保您了解風險。

推薦文章

tradingkey.logo
tradingkey.logo
日內數據由路孚特(Refinitiv)提供,並受使用條款約束。歷史及當前收盤數據均由路孚特提供。所有報價均以當地交易所時間為準。美股報價的即時最後成交數據僅反映透過納斯達克報告的交易。日內數據延遲至少15分鐘或遵循交易所要求。
* 參考、分析和交易策略由提供商Trading Central提供,觀點基於分析師的獨立評估和判斷,未考慮投資者的投資目標和財務狀況。
風險提示:我們的網站和行動應用程式僅提供關於某些投資產品的一般資訊。Finsights 不提供財務建議或對任何投資產品的推薦,且提供此類資訊不應被解釋為 Finsights 提供財務建議或推薦。
投資產品存在重大投資風險,包括可能損失投資的本金,且可能並不適合所有人。投資產品的過去表現並不代表其未來表現。
Finsights 可能允許第三方廣告商或關聯公司在我們的網站或行動應用程式的任何部分放置或投放廣告,並可能根據您與廣告的互動情況獲得報酬。
© 版權所有: FINSIGHTS MEDIA PTE. LT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