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阿里最大参数量的 Qwen3-Max 模型宣布,阿里 Qwen 从 2.5 到 3 的全套产品迭代基本全部发布完成。阿里同时还宣布,原本规划的三年 3800 亿 AI 基建资本开支,还要追加更大的投入。
这波在电商战场预期重塑、AI 再造阿里的双逻辑加持,阿里重估持续进行中。
不过,阿里的重估海豚君前两天已经说过,海豚君这篇更多是借着这个机会,来聊一下继年初 Deep Seek 之后,这波以阿里重估为主线,背后所带出来的中国 AI 科技产业的长线条逻辑影响——中国科技的第二波认知重估,以及行情的持续性。
一、重估催化第一弹:不仅是 H20 不能用,RTX 6000 也不行
对于英伟达的老款芯片 H20,国内客户要采购 H20 要说明使用的合理性,排除 H20 可能得后门风险。对于基于新款的 Blackwell 构架的 RTX PRO 6000D,基于外媒报道,也要面临类似问题而实际较难部署。
当然国内这么做的一个基本前提是:
a. RTX PRO 6000 本身说不上有多高的性能,尤其是内存退回到 GDDR,从而严重影响了内存的带宽。同时,中国特供版又做了很多的阉割。
不过由于是台积电 4 纳米芯片、Blackwell 构架、CUDA;同时价格确实下降了不少,还是有一些兴趣愿意是尝试测试一下。但一道规管下来,这个需求基本就停滞了。
b. 中国同行在崛起
国内 AI 芯片设计厂商已经逐步崛起到至少可以和 RTX Pro 6000 以及 H20 抗衡的程度,很多从参数性能来看,和英伟达能在中国提供的产品,参数上差距不大。
当然虽然国内同行也在尝试兼容英伟达的 CUDA,英伟达在软件生态仍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晶圆代工缓解还有产能的硬性卡壳(内循环靠中芯国际,外循环暂靠三星代工)。
但是在英伟达产品无法国内顺利通行、国内云厂商 CAPEX 上量,但芯片设计商收入仍低的情况下,畅想一下国产替代逻辑问题不大。
二、重估催化第二弹:海外行情映射
在美股最新的财报季当中,虽然两个 GPU 玩家英伟达、AMD 没有大幅超出预期的惊艳绝伦;但是 ASIC 上博通惊艳的第四大客&谷歌 TPU 和云业务的快速推进,让市场看到了在英伟达绝对垄断之外,ASIC 给算力提供第二条通路的希望,一条中国玩家 “也许可以复制” 的通路。
接下来来自甲骨文的基建大单、英伟达和 OpenAI 的合作,首先再次确认了 AI 在应用场景上的确定性。
而这两个放在一起,可以清晰的看到大洋彼岸的脉络已经非常清晰:AI 已经确定性的场景和需求,现在 CSP 要做的是算力降本(在 GPU 基础之上,ASIC 能够繁荣算力的生态,绕开英伟达税后自建推理算力,加速算力降本)。
这种情况下,下游核心玩家如国内大模型玩家如阿里(云栖大会进行时)频繁更新大模型,而且还表达了在原本三年 3800 亿的基础上,继续加大资本开支。
这种背景下,如果把<一——二>联系在一起,一个很清晰的问题就呈现出来了:
a. 中美一通博弈之后,无论是 H20,还是严重阉割版的 RTX 6000D,都不好用了;但下游客户如阿里云、字节、腾讯年初都给了海量的 AI 基建投资预算;
b. 国内以华为等为主的 AI 芯片能力也在快速的迭代,这种背景下,国内云厂商原本 7:3 或者 6:4 的海外芯片:国产芯片采购预算,后续可能就要转为 5:5 了。
海外的 ASIC 系公司业绩的暴涨,说明了目前算力市场上,绕道有突破英伟达技术禁止和垄断的可能性;也给国产芯片的突破带来了希望。
这种背景下,中国科技资产的重估可以说是可演绎、可想象,能期盼,可兑现,而不是单纯国产替代的炒作。
二、重估催化第三弹——从 Tiktok 争议说开:技术墙已倒,估值墙凭何而立?
Tiktok 问题似乎即将尘埃落地:
1)美国业务控制权上通过一系列的复杂运作,转让给甲骨文、银湖等组成的财团,持有 80% 股份;字节持其余 20%;
2)本地化控制 + 运营,数据不出境,由甲骨文的本地服务器存储,数据训练在美国境内完成。
3)核心争议:Tiktok 的算法由字节授权(注意:非转让或出售)自己的算法给新公司使用,授权期 10 年(可续期)。
最终围绕 Tiktok 的争议,似乎通过 “技术授权 + 本地运营” 框架性原则解决,剩下的细节,更多是股权重新分配的定价问题、技术授权的具体收费方式等等。
海豚君这里不谈细节,只谈这个问题在资本市场上的逻辑衍生:这个争议的解决,是不是说明了 “先进技术” 在东、西之间的流动并不是一道墙完全赌死了,一通你来我往之后,Tiktok 问题原则性解决,接下来细节敲定之后,似乎中美高层之间还可能有一场融冰之旅:
带给我们一个灵魂拷问:
a) 东方的技术可以往西边流动,那么西边的技术是不是也可能会有类似的机制流到东边来?最终所有谈判桌的内容都挂着个价签,也就是都是可谈判的。
b) 如果东、西之前的 “技术流通墙” 已经倒,政治融冰,投资圈如果一直坚守东、西之间的 “估值墙” 又有何意义?阿里 15XPE 上下的估值,vs 亚马逊 22X PE,意义何在?
当然,实际考究起来,这个逻辑可能还有很多漏洞,但一会有资金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做相应的仓位调整。
<此处结束>
本文的风险披露与声明:海豚投研免责声明及一般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