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dingKey - 因擔憂IP單一依賴難以支撐過高的估值,在八月達到峰值後,Labubu係列玩偶生產商泡泡瑪特的股價迄今已經下跌超20%。而這家全球盲盒頂流公司的2025年三季度業績報告試圖打消這種顧慮,其IP多元化努力正在取得積極進展。
據週二(10月21日)股市收盤後公佈的業績公告,泡泡瑪特今年三季度收益同比增長245%至250%,顯著高於上半年的204%的增速,也高於分析師的預期。其中,中國收益年增185%至190%,海外收益年增365%至370%。
整體來看,泡泡瑪特三季度在中國市場增長加速、在海外市場保持高增長、線上線下渠道繼續擴張。
在業績公佈前的當天,因投資人預計三季度營收可能會相對保守,泡泡特瑪股價暴跌超8%,錄得4月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週三,泡泡瑪特股價以約8%的漲幅高開,隨後漲幅有所收窄。
火爆全球的Labubu依然是這份財報的核心焦點。一方面,Labubu係列產品是泡泡瑪特的最大的創收源(在上半年佔公司營收的35%),另一方面,人們擔心過於依賴單一IP可能帶來較大風險。
彭博專欄作家Shuli Ren最新撰文稱,泡泡瑪特並不是樂高或者寶可夢,它們在IP依賴性、供給策略、消費體驗、以及社交熱度與品牌任性的較量等方面存在差異。
泡泡瑪特過於依賴爆款Labubu,像Skullpanda和Crybaby並沒有復製類似的成功,而樂高則擁有持續更新的多元產品線,如星際大戰係列。
儘管泡泡瑪特承諾加大補貨力度,但其似乎仍有意維持限量發售策略或飢餓營銷,以至於出現持續的缺貨和黃牛炒價,向Lafufu之類的冒牌貨充斥市場。因購買困難,消消費者產生了“Labubu焦慮症”、進而為這種“智商稅”感到不滿,而樂高則確保標準系列供貨穩定,令收藏者輕鬆獲得產品。
Ren提到,社交媒體的熱度並不能直接轉化為銷量。寶可夢的網絡搜索熱度在2016年達到頂峰,但其去年仍獲得三倍於2016年零售額的銷量。擁有92年歷史的樂高則是線上流量轉化為穩定銷售的例子,今年上半年仍能實現13%的雙位數增長。
而令人擔憂的是,Labubu的社媒熱度逐漸褪去,其強勁銷售能否維持是個問題,而目前其銷量很大程度上仍依賴稀缺性。
在三季度中,The Monsters(Labubu)和Twinkle Twinkle系列產品驅動了泡泡瑪特實現超過市場預期的增速。
匯豐銀行隨後上調了泡泡瑪特目標價和今明後三年的淨利潤預期,花旗將2025-2027年的盈利預測整體上調17%左右,高盛也將今年盈利預測上調7%。
野村證券認為,泡泡瑪特強大的IP開發能力和運營能力推動了其持續的強勁增長,除了Labubu外,其他主要主要IP已經形成了獨特的IP認知和目標消費群體。比如,Twinkle Twinkle銷售強勁、SkullPanda和Hirono等IP近幾個月開展了更多合作活動。
花旗也指出,Twinkle Twinkle等其他標誌性IP正在成為新的增長驅動力,最新的新品發佈實現了快速銷售。
展望四季度,花旗和高盛均提到,即將到來的節日季可能會成為短期催化劑,四季度增長可見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