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 - 台積電週二表示,美國政府將於2025年12月31日撤銷台積電南京工廠的「驗證最終用戶」(VEU)授權,這將迫使台積電未來向中國工廠運送美國製造的晶片生產設備時,必須逐項申請單獨許可。
根據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的規定,VEU授權允許企業為現有中國設施進口美國設備而無需單獨批准。台積電南京廠自2022年美國推出晶片出口管制後獲得該授權,但其資格從未在《聯邦公報》公開,因此BIS未透過修改法規的方式撤銷,而是直接通知企業。
2018年台積電在南京斥資30億美元建設晶圓廠,並在2021年追加投資28.8億美元,將該廠的晶片製造產能實現了翻倍。
目前,該工廠主要生產用於消費性電子產品、汽車以及5G通訊設備的晶片,其最先進的製造流程為12奈米製程節點,這項技術自首次推出至今已近十年。除12奈米外,南京工廠還設有基於更早製程的生產線。
儘管美國方面表示,未來將發放維持現有設施運作所需的許可,但明確拒絕批准任何涉及擴大產能或進行技術升級的申請,這意味著台積電南京廠的12奈米及更成熟製程生產線未來恐面臨設備維護與升級受限的風險。
台積電週二表示,“雖然我們正在評估情況並採取適當措施,包括與美國政府溝通,但我們仍然完全致力於確保台積電南京的不間斷運營。”
此舉與美國撤銷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旗下中國工廠的VEU資格的舉措如出一轍。
這一系列調整後,台積電與三星、SK海力士等在華設有重要生產基地的國際半導體企業,都將被迫透過新增大量許可申請來維持其在華工廠的日常運作。據美國商務部預計,光是三星和SK海力士兩家公司因VEU授權撤銷而需要新增的許可證申請,每年就將高達1,000份。
與三星和SK海力士(這兩家公司的大部分生產都在中國)相比,台積電在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製造量相對較小。根據台灣科技部,台積電南京工廠去年僅貢獻了台積電總收入的一小部分,約占公司總產能的3%。
麥格理資本亞洲科技研究主管Arthur Lai在一份報告中表示:「如果許可證審批延遲,南京晶圓廠可能會出現短缺,並可能在幾個月內中斷運營。」 不過,Lai表示,鑑於其收入貢獻較低,對集團層面的影響將微乎其微。
台積電、三星和SK海力士是目前少數幾家在中國擁有大規模生產基地的外國晶片製造商。分析師普遍認為,美國政府這一系列的舉動,可能會使這些國際企業在中國這一重要市場有效運作的難度逐漸加大,成本不斷攀升。
盛寶新加坡首席投資策略師Charu Chanana指出,美國的核心意圖是“長期凍結中國晶片產能”,而非短期經濟利益。
美國近年來廣泛限制中國取得可用於製造先進晶片的材料和設備,這是旨在限制中國人工智慧實力的一系列管控措施的一部分。出口限制不僅影響對中國企業的銷售,也影響任何在中國境內的實體工廠——包括三星、SK海力士和台積電的工廠。
花旗研究分析師Kevin Chen在最近的報告中表示,這項限制將進一步限制中國從外國供應商取得生產半導體所需設備和技術的管道,加劇中國半導體產業鏈的挑戰。然而中國本土的記憶體製造商可能會從市場需求的上升中受益。
盛寶銀行的Chanana還表示,“每一項新的限制都迫使中國加倍重視自主創新。對美國來說,風險在於,旨在限制北京的壓力最終可能會加速中國在晶片領域實現自給自足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