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 - 週二(8月5日),美國財政部宣佈將於本週四拍賣規模1000億美元的四週期國債,為這一期限美債的單次最大發行規模。此舉與川普“大而美”法案提高債務上限和美國財政部更依賴短債發行策略相吻合。
即將進行的四週期美債拍賣的規模較上一週增加了50億美元。此外,美財政部本週還拍賣1250億美元的其他債券,包括週二發行580億美元的3年期美債、週三發行420億美元的10年期美債和週四發行250億美元的30年期美債。
考慮到利息成本,美國財政部現在傾向於利用短期債務工具來填補聯邦預算赤字。美國財政貝森特上個月表示,較長期限的殖利率過高,他們很難考慮增加這類債務的發售。
美財政部表示,至少在206年之前,他們將更多依賴期限較短的債務工具,並預計10月會進一步增加短債工具的使用量。
道明證券分析師表示,鑒於財政部這一想法,這次增加短債發行只是開始。
通常情況下,由於長天期國債面臨更大的期限風險(如通膨、利率變動等),投資人往往要求獲得更高的利率補償,長期國債殖利率要高於短期國債殖利率。但依賴短債發行也存在一定的風險。
金融時報指出,短期債務周轉更快,至少每年一次需要按照當前利率發行新的債務來取代舊債務。如果利率上升,財政部的負擔將增加。
在拜登政府時期,時任財政部長的耶倫也採取了短債發行策略。現任川普政府的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任Stephen Mran批評稱,這是一種激進的國債發行,無異於隱性量化寬鬆——人為地壓低了長期利率,而這原本是聯準會的工作。
隨著聯準會即將在9月重啟降息,短債發行需求面臨買方偏好轉向的風險:在降息逼近時,大型基金更願意延長所持證券的加權平均到期時間、偏好更長時間維持較高利率的債券。
這種跡象在近幾個月有所體現。美國銀行數據顯示,5月以來,主要投資國庫券、回購協議和機構債務等證券的政府貨幣基金加權平均到期時間穩定在40天左右的曆史高位。
美銀指出,這可能意味著這類買方沒有太大的額外能力要延長期限、吸收期限超過1.5個月的短期國債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