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 - 每次翻開財經新聞,總能看到 GDP、CPI、非農業就業報告這些名詞霸屏頭條。
當美國 GDP 超預期飆升時,為什麼美元會瞬間走強?如果 CPI 資料爆表,又該如何佈局交易?
2025年4月美股非農業資料超預期,外匯市場又是如何反映?
想知道 GDP 如何影響市場預期嗎?
作為衡量經濟表現的核心指標,GDP 代表一國在特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商品和服務總價值,由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和淨出口四部分組成。
一般來說,GDP 成長率提升是經濟健康的訊號,容易吸引投資流入,對本國貨幣形成支撐。
以 2023 年美國經濟為例,當年第三季 GDP 成長率意外升至 5.2%,遠超過市場預期的 4.5%。這個強於預期的數據就像一顆炸彈投入金融市場 —— 市場馬上上調了對聯準會升息的預期,經濟這麼熱,通膨會不會失控?聯準會是不是要升息?
結果美元指數一週內上漲 1.8%,歐元兌美元(EUR/USD)匯率從 1.07 迅速跌到 1.055。
這就是 GDP 數據對市場預期的影響力,以及預期變化如何在匯率上體現的典型案例。
(來源:Shutterstock)
如何根據GDP來調整交易策略?
抓大放異彩小,關注 “預期差”
數據公佈前,你可以透過專業金融平台追蹤市場對 GDP 的預期值,心裡有數才能不慌。
如果某個國家 GDP 連續兩季成長超預期,很可能意味著經濟處於上升通道,其貨幣未來有升值潛力。
這時候不妨考慮逢低做多美元、歐元這類主流貨幣。
警惕 「利好出盡」—— 別接最後一棒
當 GDP 數據公佈後,如果實際值只是符合預期而非超預期,容易出現 “買預期、賣事實” 的行情。
因為市場在數據公佈前已經根據預期提前定價,沒等來驚喜的投資者可能會拋售前期買入的資產。
怎麼做?
這時候你需要結合技術面分析,合理設定止盈點,及時鎖定利潤,避免回檔帶來的損失。
長期趨勢參考
例如像日本這樣連續四季 GDP 成長率下滑的經濟體,明顯是經濟成長乏力的訊號,其貨幣往往容易走弱。
你可以把這種長期趨勢當作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考慮長期逢高做空該國貨幣。
以美元兌日圓(USD/JPY)為例,當日本 GDP 持續低迷時,在匯率高位適時沽空日圓,可望獲得長期投資收益。
CPI 如何撬動利率槓桿?
CPI,即消費者物價指數,是衡量居民消費物價水準變動情況的關鍵指標,堪稱通膨水準的直觀反映。
它的高低波動,往往能牽動央行的利率決策,一起來看看其中的邏輯吧。
高 CPI—央行可能升息
當 CPI 年漲幅超過 3%,意味著市場正經歷明顯通膨。這時候,央行通常會採取升息手段。
抑制通膨
升息讓借錢更貴,企業和個人會減少貸款投資,市場上的 “熱錢” 變少,物價上漲動力就會被削弱。
吸引外資
更高的利率就像 “磁鐵”,會吸引外國投資者把錢投進來(例如買債券、存銀行),增加對本國貨幣的需求,推動貨幣短期升值。
低 CPI—央行可能降息
反過來,當 CPI 低於 1%,甚至出現通貨緊縮跡象(物價持續下跌),央行可能會選擇降息。
刺激經濟
降息讓借貸成本降低,企業更願意擴張,個人更願意消費,進而盤活經濟。
資本外流壓力
低利率會讓本國金融資產的吸引力下降,投資人可能轉向其他高利率國家,導致本國貨幣供應增加、需求減少,進而貶值。
例如 2020 年疫情期間,歐洲央行維持負利率並加大寬鬆,結果歐元區投資者紛紛把錢轉到別處,歐元對美元(EUR/USD)匯率長期低迷,影響了歐洲出口企業的競爭力。
如何根據CPI來調整交易策略?
緊盯核心 CPI,過濾短期幹擾
能源和食品價格容易受天氣、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波動大,可能掩蓋真實通膨趨勢。
而核心 CPI 剔除了這些波動較大的因素,更能反映出經濟體系內部的通膨壓力。
如果核心 CPI 連續 3 個月上漲,即使整體 CPI 看起來平穩,也可能是央行準備收緊政策的訊號。
數據公佈即時交易,短線交易黃金期
以美國 CPI 為例,數據公佈後的半小時內,市場波動往往最劇烈。
因為通膨直接關係到聯準會的利率決策,投資人會迅速根據最新數據調整預期,帶動匯率、股市等大幅波動。
想做短線的你,這個時段要集中註意力!
警惕 “二次反應”
CPI 的影響不只是短期波動,還可能改變市場對央行政策的長期預期。
例如連續幾個月的 CPI 下行,可能會讓市場從 “升息預期” 轉向 “降息預期”,這種轉變會引發持續數天甚至更久的趨勢性波動。
這時候,你需要結合利率期貨等數據,綜合判斷市場走向,避免只看單一指標。
就業報告為何讓市場心跳加速?
美國非農就業報告(NFP)堪稱全球影響力最大的就業數據,其涵蓋的內容豐富多元,包含非農業就業新增人數、失業率、平均時薪三大核心指標,直接告訴我們美國勞動市場的健康狀況。而這,又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影響聯準會的利率決策和外匯市場走向。
三大核心指標如何影響市場?
非農新增就業人數
當新增就業人數遠超預期(例如市場預期增加 20 萬,但實際增加 30 萬),這顯示企業正瘋狂擴張,經濟活動熱火朝天。
但過熱的經濟可能催生通膨壓力,聯準會為了降溫,可能會提高利率。
更高的利率會讓美元資產更有吸引力,外資湧入推升美元走強。
反之,若新增就業遠低於預期,市場會擔心經濟放緩,進而預期聯準會可能降息,美元承壓走弱。
失業率
失業率衡量的是積極尋找工作但無法找到工作的人口比例。
高失業率通常會導致消費支出減少,可能減緩經濟成長,消費支出自然增加。消費作為美國經濟的 “引擎”,動力強勁會進一步提振市場對經濟的信心,推動美元上漲。
平均時薪
時薪成長加快(例如從預期的 4% 漲到 4.5%),顯示企業為了搶人不得不加薪,而這部分成本可能會轉嫁到商品價格上,推高通膨。
此時市場會認為聯準會更可能升息抗通膨,利好美元。
若時薪成長乏力,通膨壓力減輕,市場可能預期利率維持或下調,利空美元。
(來源:Freepik)
如何根據就業報告調整交易策略?
數據公佈前 1 小時:收縮防線,減少持股
此時市場充滿不確定性,流動性變差,波動隨時可能放大。
身為交易者,與其冒險持倉,不如提前減少部位,把資金轉移到更安全的資產(例如現金),避免被突如其來的波動誤傷。
數據公佈後 5 分鐘:快速比較預期,果斷出擊
超預期利好美元:例如 2024 年 3 月非農業資料大超預期,美元 / 日圓 (USD/JPY)5 分鐘內飆升 30 點。
這時候可以立即做多美元 / 日元(USD/JPY)、美元 / 瑞郎(USD/CHF)等以美元為基準的貨幣對,抓住短期衝高機會。
不如預期利空美元:若資料爆冷,可逢高做空美元,例如買入歐元 / 美元(EUR/USD)、英鎊 / 美元(GBP/USD),或做多黃金等避險資產(美元走弱時,黃金通常會上漲)。
警惕 “修正陷阱”
非農資料的一個特點是常常會被後續修正。這是因為在資料收集和統計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誤差或遺漏,需要在後續進行修正。
如果公佈值亮眼,但修正值大幅下修,這可能會引發市場的反向行情。
多指標融合-建構 「三位一體」 交易系統
單一經濟指標在外匯交易中雖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也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導致訊號失真。
為了更準確地掌握市場趨勢,提高交易決策的準確性,投資者需要結合多個經濟指標進行交叉驗證,全面分析市場狀況。
“GDP+CPI” 判斷經濟週期
GDP 和 CPI 是反映宏觀經濟運作狀況的兩個關鍵指標,它們的組合能夠有效地幫助投資者判斷經濟所處的周期階段,進而製定相應的外匯交易策略。
「就業報告 + 利率決議」 捕捉政策轉折點
非農業資料(就業新增人數、失業率)和央行利率決議(如聯準會點陣圖)是觀察貨幣政策的重要工具。
如果非農新增就業連續 3 個月低於 20 萬(例如 2023 年底的數據),同時失業率小幅上升,顯示企業招工變謹慎,經濟可能放緩。
這時候疊加聯準會點陣圖顯示 “未來降息次數增加”,就可以提前佈局 —— 例如做空美元 / 日圓(美元/日元)(預期聯準會降息,美元走弱),或做多黃金(避險資產在寬鬆預期下利好)。
加入 PMI 等先行指標
PMI(採購經理人指數)是經濟的先行指標,比 GDP、CPI 更早反映動向。
製造業 PMI>50:意味著企業在擴張(新訂單、產量增加)。
例如 2024 年 3 月中國 PMI 重返 52,提前預示第二季 GDP 可能回暖,這時候可以提前關注人民幣或商品貨幣(如加元,因經濟擴張可能帶動大宗商品需求)。
服務業 PMI 暴跌:若服務業 PMI 從 55 驟降至 48(例如疫情封鎖時),表示消費和服務業承壓,即使當前 GDP 還沒下滑,也要警惕未來經濟放緩,提前減倉風險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