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 -加密貨幣是怎麼 「憑空」 產生的?除了購買加密貨幣還有什麼投資途徑。
那這裡就需要提到“挖礦”。
就像現實世界裡的礦工在地下挖金子,加密貨幣的「礦工」其實是用電腦在數位世界裡「挖幣」。
這個概念最早源自於比特幣,作為最早的加密貨幣,比特幣的挖礦機制為整個加密貨幣領域奠定了基礎。
(來源:Freepik)
挖礦機制是如何運作的?
以比特幣所採用的工作量證明(PoW)機制為例。
這機制要求礦工利用計算機算力解決複雜的數學難題,第一個成功的人將獲得新區塊添加到區塊鏈上的權利,並能獲得一定數量的比特幣作為獎勵,同時也獲得該區塊中包含的交易手續費。
在這個過程中,礦工需要不斷嘗試不同的隨機數(Nonce),將其與區塊中的交易資料、時間戳記、前一個區塊的雜湊值等資訊組合在一起,礦工透過SHA-256演算法計算一個新的雜湊值。
只有當此哈希值低於網路設定的目標難度,礦工才算成功找到“解”,也就獲得了創建新區塊並將其添加到區塊鏈上的資格。
挖礦的歷史演變如何?
挖礦的歷史演變我們可以從挖礦的硬體類型中找到答案。
CPU挖礦(2009-2010年)
在比特幣誕生初期,普通電腦的CPU即可參與挖礦,個人礦工輕鬆獲得獎勵(如中本聰用CPU挖出第一個區塊)。
GPU挖礦(2010-2013年)
圖形處理器(GPU)的平行運算能力遠超CPU,礦工轉向用顯示卡挖礦(如AMD顯示卡),算力大幅提升,挖礦開始專業化。
ASIC礦機時代(2013年至今)
專用積體電路(ASIC)礦機針對哈希演算法優化,算力可達GPU的數萬倍(如比特幣礦機算力已達EH/s等級),個人挖礦門檻飆升,逐漸形成 「礦機廠商→礦場→礦池」 的工業化產業鏈。
(來源:Freepik)
礦池收益分配有哪幾種?
隨著挖礦難度的不斷攀升,單一礦工憑藉自身算力成功挖到區塊的機率越來越低。
為了提高挖礦的成功率和效益穩定性,礦工開始選擇加入礦池進行協作挖礦。
礦池是一種將多個礦工的算力集中起來的組織形式,透過整合這些分散的算力,礦池能夠大幅提高挖到區塊的幾率。
在礦池中,眾多礦工共同合作,這就涉及到礦池的分配收益問題,礦池收益分配有多種方式,如PPS、FPPS等,每種方式都有其優缺點,礦工的選擇基本上取決於他們偏好的風險與收益的平衡。
每股付費(PPS,Pay Per Share)
收益比較穩定。
不管專案有沒有做成,月底準時發錢。
礦池會根據你的算力佔比,提前估算一個「虛擬收益」給你,就算當天沒挖到區塊,也會按約定金額支付。
聽起來很穩對不對?但代價是礦池要承擔所有風險,所以手續費高達7.5%左右。
全額每股付費(FPPS,Full Pay Per Share)
FPPS可以看作PPS的“PLUS版”:除了固定算力收益,礦池挖到區塊時,還會把交易手續費全部給你。
例如某天礦池賺了10BTC獎勵,其中0.5BTC是手續費,FPPS模式下你不僅能拿固定的0.001BTC,還能額外分到手續費的1%(0.005BTC)。
不過礦池經營者風險也更大,所以手續費也不低。
按最後N股付費(PPLNS,Pay Per Last N Shares)
這種方法相比前兩種來說收益更不穩定。
當礦池沒挖到區塊時,你一毛錢都拿不到。
一旦挖到,就把所有獎勵(包括手續費)按你最近貢獻的算力比例分配。
礦工收益與礦池挖區塊運氣相關,長時間未挖到可能無收益,挖到則收益可觀,礦池手續費手續費相對較低,約3%左右 。
挖礦和購買加密貨幣,那種方式適合你?
了解了什麼是挖礦,會不會覺得好麻煩?想想還是買幣方便多了?
只要打開手機,幾分鐘就能完成從註冊到買幣的完整流程。
不用操心算力、電費,也不用和黑客鬥智斗勇,購買加密貨幣相對挖礦而言,適合大部分普通投資者。
(來源:Freepik)
投資者可以透過各類加密貨幣交易平台進行購買。這些交易平台類似於股票交易所,提供了買賣加密貨幣的市場。
常見的交易平台有Coinbase、幣安(Binance)、Kraken、等。在這些平台上,你只需完成註冊、實名認證等步驟,就可以使用法定貨幣或其他已持有的加密貨幣來購買目標加密貨幣。
以下是買幣和挖礦的比較概括,你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