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logo
課程3/9
加密貨幣(中級)

各國監管地圖大揭秘:在加密貨幣的 “法外之地”,哪裡才是安全港?

lesson

目錄

  • 投資加密貨幣有哪些安全問題?
  • 為什麼說加密貨幣是 「監管孤兒」?
  • 加密貨幣的全球監理版圖是什麼樣子?
  • 面臨怎樣的監管挑戰?

TradingKey - 2025 年 2 月,頭部加密貨幣交易所 Bybit 遭受了一場堪稱 “史詩級” 的黑客攻擊,損失高達 15 億美元黑客運用精密的社會工程學手段,偽造高管指令,誘使多名密鑰管理者授權異常轉賬。這次事件凸顯了安全實踐在加密貨幣領域的迫切性。

和傳統金融體系處處受到嚴格監管不一樣,加密貨幣市場從誕生那天起,就憑著去中心化、匿名性這些特點,像是 “脫韁的野馬” 一樣遊離在監管之外。

這種監管空白,對你來說可能意味著什麼?

雖然確實給了加密貨幣足夠的創新空間,但安全問題也沒有辦法忽略。

投資加密貨幣有哪些安全問題?

駭客攻擊

駭客攻擊是加密貨幣的頭號公敵,駭客透過網路漏洞、利用惡意軟體植入等手段竊取用戶加密貨幣資產。

列舉一些著名的駭客攻擊事件。

2022 年 Ronin Network 遭駭客攻擊,損失 6.15 億美元加密貨幣,是當時加密貨幣史上最大竊案之一。

2025 年 2 月,Bybit 平台遇駭客攻擊,攻擊者利用漏洞竊走超 15 億美元的 40 多萬張 ETH 和 stETH,刷新金額紀錄。

網路釣魚

騙子會透過郵件等形式,利用高仿的交易所頁面、空投福利誘惑你點擊連結。

類似像 “恭喜!您的比特幣帳戶需驗證” 的郵件。

一旦在連結裡輸入私鑰或助記詞,你的資產很大可能就會跑到騙子的口袋。

詐欺項目

有很多新專案讓你看花眼,但到底哪些是有真價值,哪些是用夢想包裝的陷阱?

「百倍幣」「去中心化金融革命」… 這些誘人的口號背後可能是精心設計的騙局。

手段包括:

空氣幣 ICO:發一個白皮書就能圈錢,承諾的技術永遠不會落地。

龐氏騙局:用新投資人的錢給老用戶分紅,直到資金鏈斷裂。

rug pull:專案方突然關閉智慧合約,捲走所有流動性資金。

你以為自己在投資未來,其實可能在幫騙子的豪華跑車買單。

altText

(來源:Freepik)

為什麼說加密貨幣是 「監管孤兒」?

和股票、黃金不同,加密貨幣天生就帶著 「跨國基因」── 你在東京買的比特幣,瞬間就能轉到紐約的錢包。

但問題也來了:全球沒有統一的監管規則,各國全憑自家邏輯出牌。比如:

在美國,比特幣可能既是 「商品」(CFTC 管)也是 「證券」(SEC 管),同一筆交易可能被兩個部門同時盯上。

在印度,政府曾提議全面禁止加密貨幣,嚇得當地投資者連夜拋售。

在瑞士楚格州,這裡被稱為 “加密谷”,企業發行代幣比註冊公司還簡單。

這種 「碎片化監管」 讓投資人像在玩一場全球版的 「監管俄羅斯輪盤賭」— 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哪個國家會突然改變規則。

加密貨幣的全球監理版圖是什麼樣子?

美國:加密貨幣的 “最大戰場”

在加密貨幣監管的全球版圖中,美國無疑是最為重要的力量之一。

2024 年 5 月,美國眾議院通過的《21 世紀金融創新與科技法案》(FIT21),成為加密貨幣監管領域的重要里程碑。

該法案旨在建立一個全面的數位資產監管框架,明確了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在加密貨幣監管中的職責。

altText

(來源:Shutterstock)

說到這裡,先來看看CFTC與SEC,為什麼我這裡常提到。 

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認為比特幣像原油一樣是 “商品”,允許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交易期貨。

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卻把 Uniswap、Solana 等代幣視為 “證券”,要求它們像股票一樣註冊備案。

這種分歧導致幣圈企業左右為難 —— 例如 Coinbase 既要向 CFTC 申請期貨牌照,又要應付 SEC 的證券合規要求,光律師費就花了數億美元。

亞洲

更偏向保守與創新的微妙平衡。

日本

透過《支付服務法》為交易所設定了安全基線:必須實施 KYC(實名認證)、AML(反洗錢),甚至為用戶資產購買保險。

2018 年 Coincheck 交易所被盜 5 億美元後,日本立刻強制要求交易所將用戶資產存放在隔離帳戶 —— 現在在日本交易,你可能賺得不多,但至少本金不會突然蒸發。

新加坡

把加密貨幣分成三類:

支付代幣(如 USDT):受《支付服務法》監管,必須接入反洗錢系統;

證券代幣(如平台幣 BNB):歸金融管理局(MAS)管,需揭露財務資訊;

功能代幣(如遊戲幣):暫時寬鬆,允許創新試誤。

這種 「精準打擊」 讓新加坡成了亞洲的 DeFi 中心,幣安、火幣都在此設立合規基地。

歐盟

歐盟的《加密資產市場法規》(MiCA)是目前最有系統的監管框架。

法規要求在歐盟 27 個國家發行和交易加密資產、代幣化資產和穩定幣的公司必須獲得相應的許可證。

只要在任一歐盟國家拿到 MiCA 牌照,就能在全歐洲開展業務。例如你在愛爾蘭註冊交易所,無需再向法國、德國單獨申請,大大降低了合規成本。

面臨怎樣的監管挑戰?

第一個難題:加密貨幣到底算什麼?

到現在,全球對於加密貨幣定位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它在監管者眼裡可能有 N 種身分。

在美國 SEC 看來,它可能是 「未註冊證券」(如果你覺得你買的是 「投資合約」)。

在歐盟 MiCA 框架下,它是 “加密資產”,但不算 “電子貨幣”。

在某些國家央行眼裡,它甚至啥都不是,只是一串無意義的代碼。

這種定義模糊很難有個統一有效的監管。

第二個難題:全球監理像 “萬國牌拼圖”

像我們之前說到的,每個國家的加密貨幣監管都不同。

這種碎片化監管的後果是:同一個項目在 A 國合法,在 B 國可能被禁。例如你參與的某個 DeFi 借貸協議,在新加坡是 “合規金融科技”,到了印度就變成 “非法賭博工具”,導致你的帳戶突然被凍結 —— 跨國投資就像在玩一場沒有地圖的冒險遊戲。

altText

(來源:Shutterstock)

第三個難題:監管力道難以掌握

監管者就像走鋼索的雜技演員,必須在 “風險控制” 和 “創新鼓勵” 之間找到平衡。

管太嚴的例子:2021 年中國禁礦,導致全球算力暴跌 50%,礦工被迫遷移,但也避免了大量電力浪費。

管太鬆的教訓:2022 年 Terra 崩盤,就是因為韓國監管機構沒提前發現其 「演算法穩定幣」 的漏洞,導致投資者損失 400 億美元。

區塊鏈技術每天都在催生新玩法(例如 NFT、跨鏈橋、AI+DeFi),監管規則永遠慢半拍。

例如你剛搞懂什麼是 “去中心化交易所”,馬上就出現 “演算法做市商” 這種更複雜的模式,讓監管者只能不斷打補丁,而你作為投資者,可能不知不覺就踩進了 “監管灰色地帶”。

Key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