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logo

華爾街的"七年之癢"背後,斯凱奇退市即自由?

美股研究社2025年5月12日 02:14

最近,「斯凱奇退市」空降微博熱搜,作為全球第三大運動鞋零售商、兩度入選《財富》500強的行業巨頭,退市消息一出便引發市場震動。

同時,總部位於紐約、源自巴西的3G資本以每股63美元的全現金收購斯凱奇。儘管股價一度暴漲近25%,但這背後更紮心的真相是,川普的關稅大棒,正在迫使這家「美國足力健」連夜改姓。

從「老年鞋」逆襲成年輕人爆款,斯凱奇曾靠「踩屎感」鞋底血洗全球市場,如今卻在2025年開局就秒切「絕地求生」劇情。

一場耐人尋味的「資本大逃亡」似乎正在上演。

關稅“絞殺”,平價鞋企的生死劫

為什麼在運動品牌市場頗受歡迎的斯凱奇,會在市場正興時選擇下市?

核心誘因直指美國政府掀起的「對等關稅」風暴。眾所周知,4月29日,由斯凱奇、耐吉、阿迪達斯等76家鞋類品牌組成的行業聯盟向白宮發出聯名信,直指新關稅政策將使童鞋稅率飆升至20%-37%,疊加後行業整體稅率或達150%-220%。

而平價鞋企因利潤空間狹窄,既無法消化關稅成本,也難以透過漲價轉嫁壓力。因為,在「對等關稅」政策下,一雙原本售價1,100元的運動鞋終端價格飆升至近1,700元,嚴重背離斯凱奇「平價舒適」的品牌定位。

宏觀來看,美國鞋類經銷商和零售商協會(FDRA)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鞋類銷售額較去年同期驟降26.2%。此外,美國世界大型企業研究會數據顯示,美國3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為92.9,已連續第四個月下降。可見,當地的非必需消費需求已被嚴重抑制。

而且,斯凱奇還在退市聲明中明確表示,“全球貿易政策帶來的宏觀經濟不確定性,已使公司無法提供財務指引。”

斯凱奇此番表態的背後,折射出其全球供應鏈的深切焦慮。與耐吉、阿迪達斯等行業巨頭相似,斯凱奇在生產佈局上對亞洲市場尤其是越南有著極高依賴。

目前,斯凱奇旗下超5,300家門市所需產品,60%的產能由東南亞代工廠承擔。然而,不斷加高的關稅壁壘,正將這一產能佈局逼近成本承受極限。

當前市場對斯凱奇的短期發展前景並不樂觀。儘管斯凱奇可藉助3G資本在供應鏈優化與全球化營運的經驗,透過調整生產基地佈局來因應關稅壓力。

但根據摩根士丹利測算顯示,儘管推進供應鏈多元化可以緩解產能過於集中在亞​​洲帶來的壓力,但也需要至少20億美元的投資,且這一過程耗時一般長達3-5年,不確定性較高。

在如此局面下,斯凱奇面臨兩難抉擇:若維持大眾化定價策略,企業獲利將遭受重創;若因關稅壓力而提價,又會對市場份額造成衝擊。

在兩難下,身為上市公司的斯凱奇只好在短期獲利與長期策略間取捨,私有化成為「斷腕求生」的必要選擇。

退市邏輯:逃離資本市場的“短視陷阱”

退市消息發布前,斯凱奇股價年內(截至2025年5月2日)累計下跌26.58%。

而股價若持續低迷則會削弱企業透過增發、可轉債等方式融資的能力。但斯凱奇私有化後帳上現金會隨之增加,能支撐其一定時間週期內的策略調整,若繼續留在股市,其融資成本可能因信用評等而下調。

此外,2025年第一季財報顯示,斯凱奇實現營收年增7.1%至24.1億美元。彼時的斯凱奇仍專注於擴大市場份額,新開設51家門市,其國際業務已佔總業務的65%。儘管營收未達預期,但批發和直接面向消費者的銷售均顯示出健康成長,分別成長7.8%和6%。

而3G資本以每股63美元的現金價格收購斯凱奇所有流通股,較斯凱奇近15個交易日成交量加權平均股價溢價30%,向市場釋放出正向訊號。

眾所周知,3G資本以「零基預算+成本管控」模式聞名,曾主導百威英博、漢堡王等千億美元級併購案。憑藉其資本運作能力或可為斯凱奇注入「降本增效」的新動能,例如透過DTC(直接面向消費者)的模式來提升利潤率,並削減行政開支。

長遠來看,這筆交易不僅為斯凱奇提供資本護盾,也賦予其脫離華爾街短期業績考核的自由度,同時也更有利於斯凱奇長期戰略的「解放」。

退市後,斯凱奇可以更靈活的推動三大核心策略。一是供應鏈重組。加速越南、印尼的工廠建設(目標3年內將中國產能比值降至40%)。

二是推進產品創新,形成差異化競爭。例如,增加智慧緩震中底等技術投入,對標功能性品牌Hoka、On昂跑打造差異化產品以及品牌影響力。

三是通路優化。關閉現有的低效率直營門市,轉向DTC(直接面對消費者)模式,並同步提升電商銷售佔比。

整體來看,斯凱奇的私有化本質是一場以退為進的戰略突圍——透過剝離資本市場的短期業績壓力,換取供應鏈重組、產品創新與通路優化的策略縱深。

3G資本帶來的不僅是94億美元的資本護盾,更是透過「零基預算」模式重塑成本結構、加速DTC轉型的營運槓桿。然而,這場退市自救能否成功,仍取決於其全球最大增量市場——中國的表現。

退市迷霧下,難逃中國市場攻防戰

從新疆棉事件中的「公正表態」累積的品牌好感,到2025年上海超百家分支機構集中註銷的收縮信號,斯凱奇在中國市場的進退抉擇,折射出跨國品牌在貿易波動與本土競爭夾擊下的生存困境。

財報顯示,2025財年第一季,斯凱奇的國際業務雖以65%的佔比撐起成長基本面,但亞太區第一季銷售額年減3%(剔除中國市場則成長12%)的尷尬數據,也揭露其在中國市場的成長失速。

具體來看,本土品牌的「國潮圍剿」與多品牌矩陣正在持續擠壓斯凱奇的生存空間。

安踏透過「單聚焦、多品牌」策略,建構了覆蓋全價格帶的產品矩陣。主品牌定位大眾市場,FILA瞄準中高端時尚運動,迪桑特、可隆聚焦戶外運動,亞瑪芬體育(始祖鳥、薩洛蒙等)佔據高端專業賽道。

這種多品牌協同效應使安踏在價格帶覆蓋上形成對斯凱奇的「夾擊」——主品牌以更低價格搶佔平價市場,FILA則在中端市場分流消費者。

李寧則以2018年紐約時裝週的「國潮」行銷一舉翻身,將傳統文化元素與運動科技結合(如「悟道」系列),成功吸引年輕消費者。不僅如此,其市場重點也逐漸從專業運動轉向時尚潮流,與斯凱奇的「舒適日常」定位形成部分重疊。

而國際品牌的降價策略也直接衝擊了斯凱奇的平價優勢,進一步擾動下沉市場競爭。

阿迪達斯在2024年透過推出平價產品線(如Adidas Essentials)和關停低效門市、拓展三、四線城市大店,實現大中華區銷售額年增10%。其主力產品Samba系列透過平替版本(VL COURT)將價格下探至200-500元的主力區間,直接衝擊斯凱奇的核心價格帶。

耐吉也在中國市場採取了更靈活的價格策略,推出100美元及以下的產品,進一步壓縮了斯凱奇在中國市場的價格優勢‌。

面對阿迪達斯、耐吉近年來加速價格下沉,在低線城市開設品牌大店,安踏也透過細分產品線搶佔市場。斯凱奇的「平價好感度」在巨頭夾擊中逐漸失效。

在退市迷霧之下,中國市場既是斯凱奇必須守住的“基本盤”,也是其戰略轉型的最大試煉場。此時,斯凱奇如何平衡「關稅成本壓力」與「中國市場成長」的雙重挑戰,將決定這場退市豪賭的最終結局。

結語

關稅陰影下的退市並非終點,而是企業重構全球競爭力的起點。斯凱奇的案例表明,這種策略的有效性取決於三大條件:

一是資本方的資源整合能力。 3G資本能否複製“百威英博模式”,決定斯凱奇能否在供應鏈重構中勝出;二是品牌韌性。斯凱奇需透過產品科技化(如智慧鞋類)重塑「舒適」標籤,避免陷入低價競爭;三是政策遊戲的走向。若關稅談判出現轉機,退市企業可能錯失資本市場反彈的紅利。

對投資人而言,這現象揭露了全球化退潮下的新法則。當貿易政策成為常態變量,企業的生存能力不再只取決於成本控制,更在於政策風險的預判與資本結構的彈性。

審核TradingKey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Tradingkey官方立場,也不能作為投資建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讀者不應以本文作為任何投資依據。 Tradingkey對任何以本文為交易依據的結果不承擔責任。 Tradingkey亦不能保證本文內容的準確性。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您應該尋求獨立財務顧問的建議,以確保您了解風險。

推薦文章

tradingkey.logo
tradingkey.logo
日內數據由路孚特(Refinitiv)提供,並受使用條款約束。歷史及當前收盤數據均由路孚特提供。所有報價均以當地交易所時間為準。美股報價的即時最後成交數據僅反映透過納斯達克報告的交易。日內數據延遲至少15分鐘或遵循交易所要求。
* 參考、分析和交易策略由提供商Trading Central提供,觀點基於分析師的獨立評估和判斷,未考慮投資者的投資目標和財務狀況。
風險提示:我們的網站和行動應用程式僅提供關於某些投資產品的一般資訊。Finsights 不提供財務建議或對任何投資產品的推薦,且提供此類資訊不應被解釋為 Finsights 提供財務建議或推薦。
投資產品存在重大投資風險,包括可能損失投資的本金,且可能並不適合所有人。投資產品的過去表現並不代表其未來表現。
Finsights 可能允許第三方廣告商或關聯公司在我們的網站或行動應用程式的任何部分放置或投放廣告,並可能根據您與廣告的互動情況獲得報酬。
© 版權所有: FINSIGHTS MEDIA PTE. LT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