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志恒、马家进(罗志恒系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10月30日,中美两国元首在韩国釜山举行会晤,深入讨论了中美经贸关系等议题,同意加强经贸等领域合作,对此前在吉隆坡举行的中美经贸磋商所达成的成果共识表示了高度认可。会晤结束后,中国商务部正式发布了此次磋商成果。
本次中美经贸磋商所达成的一系列对等互利安排,其意义不仅在于暂时缓和了紧张局势,更在于它清晰地标志着中美经贸关系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博弈阶段。回顾本轮中美经贸博弈的全过程,从最初面对美方攻势时的精准反击,到中期“同等规模、同等力度”的对等反制,再到后期直击美国农业与稀土供应链弱点的组合施压,中国凭借一系列强硬且策略清晰的反制措施,已成功在对美博弈中,由过去的审慎应对,转向了当前互有攻守的战略性互动。
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本次磋商并非终点。美国对华加征的部分关税依然保留,针对高科技产业的封锁和打压仍在持续,这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预示着未来的博弈将是长期、艰巨且充满反复的。无论是谈判桌上能争取到的成果,还是博弈场上能掌握的主动权,归根结底都取决于双方的筹码与底气。事实已经证明,唯有持续夯实自身的经济韧性与科技实力,在纷繁复杂的变局中保持战略定力,才能在未来的长期拉锯战中赢得主动,将外部不确定性的影响降至最低。
一、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解决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解决?
(一)本次磋商双方解决了哪些问题?
具体来看,美方的核心让步在于缓和关税壁垒,并暂停部分非关税施压手段。
1、美方将取消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10%所谓“芬太尼关税”。
2、美方对中国商品加征的24%对等关税将继续暂停一年,并继续延长部分关税排除措施。4月2日,特朗普对全球发动“关税战”,其中,对华加征34%的对等关税,5月12日,中美发布《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美方将34%的对等关税中的24%暂停实施90天,但仍保留10%继续征收。
3、美方将暂停实施其9月29日公布的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一年。此前美方宣布的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为,对被列入美“实体清单”等的企业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追加同等出口管制制裁。此举是美方滥用其“长臂管辖权”,对中国企业进行无理打压的典型例证。
4、美方将暂停实施其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301调查措施一年。此前美国宣布,自2025年10月14日起,对中国企业拥有或经营的船舶、中国籍船舶及中国造船舶加收港口服务费。
作为对等安排,中方也同步调整了反制关税,并暂停实施出口管制新规。
1、中方相应调整针对美方“芬太尼关税”的反制措施。当时的中方的反制措施包括对农产品、能源产品加征10%或15%的关税,对部分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等。
2、中方对美国商品加征的24%反制关税对等继续暂停一年,并继续延长部分关税排除措施。
3、中方将暂停实施10月9日公布的稀土相关物项出口管制等措施一年。
4、美方暂停实施对华加征“301港口费”后,中方也将相应暂停实施针对美方的反制措施一年。中方的反制措施为,2025年10月14日起,对美国的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拥有、运营或持股25%以上的船舶等征收船舶特别港务费。
此外,双方还就芬太尼禁毒合作、扩大农产品贸易、相关企业个案处理等问题达成共识。双方进一步确认了马德里经贸磋商成果,美方在投资等领域作出积极承诺,中方将与美方妥善解决TikTok相关问题。
(二)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1、美国以芬太尼问题为借口,对华累计加征20%的关税,本次只降10%关税,还保留了10%。
2、尽管双方24%对等关税将继续暂停一年,但期间仍保留了10%对等关税。
3、特朗普1.0时代对华加征了四轮“301关税”,前三轮分别加征25%,第四轮加征7.5%,据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测算,2020年初美国对华平均加权关税税率为19.3%,但伴随中国对美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到2024年底加权平均关税为10.7%,仍未得到妥善解决。
4、美方对芯片、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高科技行业的封锁和打压。例如,美国停止对华芯片设计软件(EDA)销售、等歧视性限制措施。
在24%对等关税暂停的一年内,美对华目前平均关税税率为:特朗普本届上台前的加权平均关税税率约10%+“芬太尼关税”10%+对等关税10%=约30%。吉隆坡经贸磋商后,特朗普第二届任期内,美国累计对华加征20%关税,与越南持平,略高于其他东南亚经济体的19%,欧盟、日本和韩国的15%,但低于印度和巴西的50%、加拿大的35%、墨西哥的25%。
在24%“反制关税”暂停的一年内,中国对美目前平均关税税率为:特朗普本届上台前的加权平均关税税率15%左右+芬太尼反制关税总体加权3%左右+对等反制关税10%=约28%。
二、中美经贸博弈:从中方审慎应对转向互为攻守的动态博弈
特朗普对全球发动“关税战”以来,中国是全球所有经济体中,对美反制态度最坚决、决策最快速、力度也最大的国家。中美贸易摩擦有些类似于重复囚徒困境博弈或其变体。中美在贸易问题上合则两利,斗则双输,若中国单方面妥协让步,则美国获益、中国受损。在中国一系列的强硬反制下,美国“纸老虎”的本质显露无疑。中国当前经济企稳向好,反制措施精准有力,在对美博弈中由审慎应对转向战略性互动。
第一阶段;美方主动发起攻势,中方精准反击。2025年2月,特朗普打响“加征关税2.0”第一枪,对华加征10%的“芬太尼关税”,3月再追加10%的“芬太尼关税”至20%。针对20%的“芬太尼关税”,中国对美国的农产品、能源、农业机械等商品加征10%或15%的关税,涉及2024年自美进口约400亿美元的商品,占自美总进口的30%左右。此外,还包括钨、碲、铋、钼、铟等关键矿物的对美出口管制等措施。在此阶段,中国的反制措施精准但克制,既精准打击了美国农业、军工产业,展现了中国的强硬态度和反制能力,增加了与美国的谈判空间和筹码;又在力度上又相对克制,避免对国内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第二阶段:美方升级关税措施,中方对等反制。4月2日,特朗普对全球发动“关税战”,其中,对华加征34%的对等关税,中方随即采取对等反制措施,按照“同幅度、同规模、同节奏”的原则实施“一对一”回应。美国对华相继加征34%、84%、125%,中国也对美加征34%、84%、125%。5月12日,中美发布《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美方将34%的对等关税中的24%暂停实施90天,但仍保留10%继续征收,中国对美反制关税也降至34%,暂停实施24%关税90天。
第三阶段:中美双方互为攻守的动态博弈阶段。9月马德里经贸磋商后,美国持续对中国加码经贸施压,推出所谓“50%穿透规则”、对中国船舶(包括中国建造船舶)加收港口服务费等。中国于10月采取了一套精准、有力的组合反制措施,直指美国供应链的脆弱环节和高贸成本,包括全面加强了以稀土为核心的战略性物资出口管控,对美航运实施对等制裁。面临中方的压力,特朗普威胁对华加征“100%”的报复性关税,但显然是对中方战术性施压的即时反制与战略回应,最终也并未生效。
在中美贸易博弈过程中,特朗普政府的战略软肋已在多轮双边会谈及多边经贸框架中显现,其核心问题集中于两大对中国市场高度依赖的关键领域:一是农业。3月中国对美国大豆等农商品加征关税以及暂停3家美国农业巨头大豆输华资质,导致美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下滑。由于农业是特朗普“票仓”所在州的主要产业,中国的相关制裁加剧了特朗普在国内的政治压力。二是稀土。稀土是高科技、军工产业不可缺少的关键原材料,而中国具备稀土矿产开采和加工的绝对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美国芯片、军工等高科技产业高度依赖从中国进口稀土。
三、中美经贸博弈下一步:取决于双方的筹码和底气
“边打边谈”是中美博弈的主线,未来中美贸易谈判将继续处于长期拉锯阶段。第一,特朗普削减贸易逆差的目标与中美客观的比较优势是不可调和的,目标和效果的背离将导致特朗普提高全球关税战的烈度,贸易战的长期性和严峻性也是必然结果。要深刻认识到贸易摩擦的严峻性和持续性,正视困难,迎接挑战。第二,特朗普的关税立场频繁变化,削弱了双方谈判的信任基础。2019年8月,特朗普公然违背两国元首大阪会晤重要共识要求,对中国输美商品再度加征关税。鉴于特朗普在关税问题上的反复无常,要做好中美谈判反复、艰巨、持久的准备。第三,中美对现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分歧较大,谈判难度增加。双方可能下调部分关税或阶段性接触部分商品和原料的出口管制,但短期难以一次性取消或下调现有关税,并且针对稀土、半导体等战略领域的谈判难度较大。
在本轮谈判中,中方显然掌握了更多的筹码:一是出口韧性表现支撑中国经济稳步增长,虽然对美出口回落,但对多数非美市场出口同比高速增长,支撑整体出口逆势走高;二是中国在多个科技领域获得重大突破,美国意图通过科技封锁对中国“卡脖子”并未取得成功;三是中方在稀土产业链的绝对优势。事实证明,唯有夯实自身实力,才能在博弈中争取主动。
事实证明,最终谈判结果如何,归根结底取决于中美双方的筹码和底气,唯有夯实自身实力,才能在博弈中争取主动。面对“特朗普2.0”带来的外部冲击和不确定性,中国越是要沉着冷静,提高内部政策和预期的确定性,凝聚共识、共渡难关,只要内部政策和改革到位,可以将外部冲击降至最低,最终影响取决于内。
风险提示:美国贸易政策变化超预期、全球关税博弈持续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