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logo

新聞

【券商聚焦】太平洋證券首予渣打集團(02888)“增持”評級 機構指公司第二季財富方案業務強勁增長

金吾財訊 | 太平洋證券發研報指,渣打集團(02888)發佈2025年中期業績。上半年公司實現經營收入109.0億美元,同比+9%;歸母淨利潤33.1億美元,同比+29%;有形股東權益回報率(ROTE)爲18.1%,同比+4.1pct。2025年第二季度表現強勁,單季實現經營收入55.1億美元,同比+15%;ROTE升至19.7%,同比+6.8pct。公司宣佈擬再度回購13億美元股份,配合中期派息2.88億美元,年內累計股東回饋超30億美元。該機構表示,2025年上半年,財富方案業務收入同比+24%,其中資本市場產品表現尤爲突出。第二季度財富方案業務強勁增長,收入同比+20%,投資產品及銀行保險收入雙雙錄得雙位數增長。新增資金淨流入創下歷史新高,反映高淨值客戶資產配置需求回暖。業務收入提升同時,信貸撥備穩定,財富方案業務成爲集團上半年利潤增長的重要支撐。該機構續指,公司憑藉獨特且多元化的業務網絡,持續受益於全球產業鏈重構,業務能力不斷提升;公司注重股東回報,數字金融業務佈局亦有望帶來新業務增量。預計 2025-2027年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分別+5.78%、+5.33%、+5.03%,歸母淨利潤同比分別+12.16%、+8.85%、+6.31%,BVPS分別爲21.76、24.51、27.34美元,對應8月1日收盤價的PB估值分別爲0.83、0.73、0.66倍。首次覆蓋,給予“增持”評級。
金吾財訊
6 小時前

【特約大V】Option Jack:期權最糟的是隻懂一些

金吾財訊 | 期權市場上存在極多的道聽傳說、以訛傳訛、人云亦云,一知半解,例如在港股的股票期權市場,香港交易所訂立的價內1.5% long 的期權到期自動行使規則,我最少聽過4種說法,但全都是錯的,很多人以爲自己懂期權,其實只懂3成不到。我經常被問及些期權問題而回答時,有些還要爭辯:不對阿,我聽到的應該是… 後來我都懶得再回答,乾脆用一種回答方式回應:你自己試一試就知道,面對爭辯的只能這樣。期權常識何其多股票期權涉及很多市場知識,有short put 的被提早接貨的,有short call 的被提早call貨,spread 被行使了一邊;主動行使,放棄行使,美式歐式,週期權,到期日選擇,及槓桿大小等等,的確是一言難盡,要自己親身經歷過,參與過,或最少喫虧過一次,以後纔會記得,不然學過也沒用。期權的基本四式其實已經夠大部分人的交易取態 ,看對方向及時機,懂分注,懂得止損,懂得降低槓桿選擇月份,其實已經夠贏,其他誇式期權策略盡是花拳繡腿。有些人連二線股的交易,都要用Bull call spread或Credit spread 來交易,進場時處於價外(OTM)成交還活躍一些,如果股價漲或跌至價內(ITM), 成交即稀疏而難以平倉,甚至其中一邊被提早行使,遇到問題纔到處打聽應該如何處理,其實美式期權,根本不應該以spread 來交易近月份。有人一直迷戀spread 交易,以爲複雜就是厲害,發生一邊行權價被行權,或證券行催促,甚至強平時,纔在抱怨。其實各種spread 倉不是不能使用,而是最適合歐式期權,即指數期權;至於美式期權或股票期權,真的要使用的話,一定要選擇遠月份,並在接近到期時平倉。【作者簡介】Option Jack:國際市場資深全職交易員,32 年市場實務期貨期權交易經驗。前投資機構交易員、前投資機構資深分析顧問。前理財週刊期權專欄主筆、經濟一週 期權專欄作者。在多個著名財經媒體包括 Now 財經臺、新城財經臺、策略王直播嘉賓。有暢銷著作:《盤房爆炒30年》及《哪有一天不交易》
金吾財訊
7 小時前

【首席視野】蘆哲:利率——從“逢調買入”到“逢低止盈”

蘆哲、王洋(蘆哲系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成員)核心觀點10年期利率繼續維持在“以DR001的250日均線爲下軌、以DR007的250日均線爲上軌”的“利率走廊”內波動,隨着“反內卷”政策預期行情降溫,對債市的情緒衝擊已過,8月份關鍵期限利率或有適度下行修復的需要,但是經過7月份“反內卷”政策預期掀起“股商共振上漲”,債券市場的心態正悄然生變:從6月份前的“逢調買入”漸漸切換爲增加對沖或“逢低止盈”。10年期利率已有三次測試“走廊”上下軌:3月份和7月份測試“上軌”阻力、6月份測試“下軌”支撐:(1)從“走廊”上軌來看,2025年1月至7月DR007“年線”的阻力位已有2次測試,3月份因資金面偏緊以及市場糾偏對“適度寬鬆”的政策預期,10年期國債收益率迎來“陡峭化上行”,然而彼時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接近1.90%,可也沒有再回到“年線”之上,7月份在“反內卷”預期推升利率的過程中,10年期利率震盪反彈至1.74%,仍然沒有有效升破DR007“年線”。3月份和7月份,DR007“年線”對10年期利率反彈形成兩次“限高”,迄今“走廊”的上軌得以延續;(2)從“走廊”下軌來看,DR001在利率傳導機制中發揮越來越強的“基準性”,DR001的250日均線在6月份也漸漸被驗證成爲10年期國債利率的經驗性“底部”,5月“降準降息”以來,債券市場做多情緒逐日高漲,推動10年期利率下行,然而縱觀6月份,10年期利率緊貼着DR001“年線”運行,5月份至6月份兩者利差均值爲1.73bps,DR001“年線”與DR007“年線”成爲共同牽引長債利率波動的關鍵。7月“反內卷”政策預期推動債市出現“日度K線/周度K線”的調整壓力,然而開啓“月度K線”熊市行情的概率依然較低。由於債券市場擔心接下來“反內卷”或演化爲“供給側改革2.0”,商品價格上漲推動PPI見底回升、經濟進入“再通脹”階段,貨幣政策或迴歸中性甚至收緊流動性,利率或承受較大的上行壓力,但是經濟“再通脹”有賴於產出缺口閉合,單純“漲價”並不能成爲利率持續上行的壓力,進入8月份,隨着資金面均衡寬鬆,DR001回到1.40%-1.30%區間,債券利率或有修復性下行,然而破局契機仍需等待經濟基本面、貨幣政策、風險資產輪動等信號。風險提示:(1)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反覆搖擺,美聯儲“降息”路徑不明確,美債收益率和美元流動性尚有不確定性;(2)“降息降準”等寬鬆政策效應遲滯,人民幣資產預期回報率低於市場預期;(3)“反內卷”等影響價格總水平的供給和需求政策存在不確定性。正文如下7月份利率市場波動率陡然增加,在“反內卷”政策預期升溫推動商品價格上漲、“股債蹺蹺板”效應增強等市場結構性因素作用下,利率也迎來一波顯著上行調整,若以7月1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作爲起始日,截至8月1日,過去1個月內,從“反內卷”政策預期升溫至7月末降溫,中債收益率曲線各期限利率不同程度上浮,其中30年期限和5年期-7年期利率上行幅度偏高,30年期利率合計上行9.74bps,而關鍵期限10年期利率在此期間合計上行6.30bps,相對應的則是DR007在此期間合計下行12.15bps,DR001則合計下行5.34bps,關鍵期限利率短暫的沒有跟隨資金利率回到7月初的原位。1.10年期利率“走廊”:再測試上軌我們在6月份專題報告《長期利率的合意點位是多少?》中,嘗試勾勒2024年12月份以來10年期國債收益率的運行走廊,在貨幣政策優化調整主要政策利率體系和傳到機制的作用下,2024年12月以來,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經驗上形成了“以DR001的250日均線爲下軌、以DR007的250日均線爲上軌”的“走廊”,截至2025年7月末,這一“走廊”的上下軌仍然有效,儘管7月份中債收益率的波幅增大、關鍵期限利率出現顯著上行,然而10年期利率並未有效打破經驗走廊的上軌:截至8月1日,DR001的250日均線位於1.58%,DR007的250日均線位於1.74%,而10年期國債收益率則爲1.71%,在7月1日至8月1日期間10年期利率上行期間,僅有7月29日10年期利率曾短暫高於DR007“年線”0.71bps。2025年1月至7月,10年期利率已有三次測試“走廊”上下軌。從2024年12月至2025年7月末,10年期利率出現三次對“走廊”上下軌的測試,其中3月份和7月份測試“上軌”阻力、6月份測試“下軌”支撐:(1)從“走廊”上軌來看,2025年1月至7月DR007“年線”的阻力位已有2次測試。較長曆史維度上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沒有跌破過DR007的250均線,即資金利率“年線”,在2019年至2024年的5年曆史中,僅有2020年3月底至4月初,以及2024年9月底這兩個時期10年期國債收益率階段性低於資金利率“年線”,但是2024年治理資金空轉和爲銀行體系降負債成本等政策的推動下,10年期利率正式跌破DR007“年線”,3月份因資金面偏緊以及市場糾偏對“適度寬鬆”的政策預期,10年期國債收益率迎來“陡峭化上行”,然而彼時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接近1.90%,可也沒有再回到“年線”之上。隨着4月份資金面進入均衡寬鬆以及5月份“降準降息”等寬鬆政策落地,DR007“年線”逐級下壓,也在過去一個季度裏限制了10年期利率反彈的高點。7月份在“反內卷”預期推升利率的過程中,10年期利率震盪反彈至1.74%,仍然沒有有效升破DR007“年線”。3月份和7月份,DR007“年線”對10年期利率反彈形成兩次“限高”,迄今“走廊”的上軌得以延續。(2)從“走廊”下軌來看,DR001在利率傳導機制中發揮越來越強的“基準性”,DR001的250日均線在6月份也漸漸被驗證成爲10年期國債利率的經驗性“底部”。5月“降準降息”以來,債券市場做多情緒逐日高漲,推動10年期利率下行,然而縱觀6月份,10年期利率緊貼着DR001“年線”運行,5月份至6月份兩者利差均值爲1.73bps,DR001“年線”與DR007“年線”成爲共同牽引長債利率波動的關鍵。在“反內卷”政策預期降溫之後,中債主要期限利率均有不同程度回落,10年期利率也回到1.71%以下,截至8月1日,10年期利率仍在DR007“年線”1.735%至DR001“年線”1.58%之間、上下軌振幅15bps的區間內震盪,利率保持“上有頂、下有底”的走勢,進入8月份,隨着資金面均衡寬鬆,DR001回到1.40%-1.30%區間,債券利率或有修復性下行,然而破局契機仍需等待經濟基本面、貨幣政策、風險資產輪動等信號。2. 心態悄然生變:對沖或“止盈”訴求升溫儘管10年期利率繼續維持在2024年12月-2025年7月的“走廊”區間內波動,但是經過7月份“反內卷”政策預期掀起“股商共振上漲”,債券市場的心態正悄然生變:“逢低止盈”或增加對沖的訴求正在升溫。從利率衍生品市場看:(1)5年期IRS Repo報價快速上行,自7月1日至8月1日,5年期IRS Repo合計上行7.78bps至1.57%,修復至4月初“對等關稅”風險衝擊前的水平,與其同時,CFFEX國債期貨價格也修復4月3日“跳空缺口”;(2)從3個月與6個月IRS Repo報價隱含的3個月遠期利率來看,5月份以來3個月遠期利率預期始終保持在1.57%左右,即便“降息降準”之後也未再如4月份向政策利率收斂,IRS Pay方向勢力增強;(3)從國債期貨基差走勢看,10年期國債期貨CTD券基差自6月份均值0.049元上行至7月份0.076元;30年期國債期貨CTD券基差自6月份均值-3760元小幅回落至7月份的0.3195元,而在8月1日當日30年期期債CTD券基差再度擴張至0.4027元。利率衍生品市場顯示債市從6月份前的“逢調買入”漸漸切換爲增加對沖或“逢低止盈”,儘管從利率走勢上,10年期等關鍵期限利率仍未突破2024年12月以來的“利率走廊”區間,但是利率下行節奏或已然放緩,7月末10年期利率單日內數次衝擊1.70%關口而未果,表明7月份之後債市雖處同樣的區間,可“心態”已經迥異。7月“反內卷”政策預期推動債市出現“日度K線/周度K線”的調整壓力,然而開啓“月度K線”熊市行情的概率依然較低。由於債券市場擔心接下來“反內卷”或演化爲“供給側改革2.0”,商品價格上漲推動PPI見底回升、經濟進入“再通脹”階段,貨幣政策或迴歸中性甚至收緊流動性,利率或承受較大的上行壓力,但是經濟“再通脹”有賴於產出缺口閉合,單純“漲價”並不能成爲利率持續上行的壓力。隨着“反內卷”政策預期行情降溫,對債市的情緒衝擊已過,8月份利率市場或有適度修復。從債市中長期邏輯看,經濟基本面信號繼續指向下半年走弱風險並未緩和,而跨月後資金面重回充裕格局,支持利率震盪下行的態勢並未發生改變,在短期情緒化擾動之後,債市或重新恢復理性,關鍵期限利率或有適度下行修復的需要。3. 風險提示(1)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反覆搖擺,美聯儲“降息”路徑不明確,美債收益率和美元流動性尚有不確定性;(2)“降息降準”等寬鬆政策效應遲滯,人民幣資產預期回報率低於市場預期;(3)“反內卷”等影響價格總水平的供給和需求政策存在不確定性。
金吾財訊
7 小時前

【首席視野】劉陳杰:行業反內卷——結構性機會和風險

劉陳杰 系望正資本全球宏觀對沖基金董事長,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成員本輪行業反內卷是爲了提質,走高質量發展道路,而非簡單的“去產能”。近期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推動落後產能有序退出。在政策號召下,包括汽車、光伏、水泥、工程機械等行業已開始行動,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減產等方式“反內卷”。“內卷”(Involution)源於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的研究,原指一種社會發展模式停滯的狀態:即所有人都付出更多努力,但整體收益卻沒提高,甚至下降。正常競爭的特點是:競爭能推動整體進步(企業持續創新→行業技術升級),個體在競爭中成長(通過學習提升能力);而內卷的特點是:競爭只導致內耗(壓價格→全行業利潤下降),在競爭中被消耗。當前,我國工業領域供需失衡壓力較大,表現爲產能利用率與價格體系雙重承壓。截至2025年6月份,PPI已連續33個月同比負增長。從產能利用率看,工業產能利用率自2021年二季度的78.4%持續回落,2025年二季度降至74.0%。其中,非金屬礦物製品、汽車製造業等行業產能利用率分別降至62.3%和71.3%,設備閒置與產能沉澱問題突出。回顧2015-2017年的行業供給側改革,本輪行業反內卷具有新的內涵和影響,面對的宏觀環境不同,行業覆蓋範圍不同,主要的措施方法不同,預期的目標也不同。本文將從整體和結構分化的角度,全面分析本輪行業反內卷與上一輪供給側改革的異同,評估其對經濟和行業的影響和風險,尋找結構性機會。    一、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壓力    我國目前工業產能利用率降至74.0%,處於十年來歷史較低區域,產能過剩狀況堪憂。本文用產能利用率指標來刻畫產能過剩狀況,是實際工業總產出對最大生產能力的比率。產能利用率的過低,造成人員、生產設備的閒置及成本的浪費,即表現爲產能過剩。從測算數據和方法看,由於部分統計數據的缺失,我們主要使用了隨機前沿分析(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簡稱SFA)來測算和擬合缺失的中國工業部門總體產能利用率水平(之前統計部門並不公佈連續的產能利用率數據)。隨機前沿分析是前沿分析中參數方法的典型代表,在考慮隨機因素的情況下,測算要素投入所對應的最大產出集合,從而得到產能利用率。我們發現,產能利用率與利潤率水平高度相關(+73.0%):企業只有看到了利潤率的企穩回升,產能利用水平纔會自發的逐步提高。從發展趨勢看,我國工業產能利用率從最高峰的85.2%(2007年)降至目前的74.0%(2025年2季度),處於十年來的較低區域,產能過剩狀況堪憂。值得注意的是,1997-2002年,我國總體產能利用率也處於低位,但當年通過大規模的“去產能”改革,企業利潤率重新抬升,產能利用率逐步恢復到較高水平。因此,借鑑歷史,我國產能過剩問題的解決最終需要進一步“反內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平衡好短期利益和中長期發展,逐漸恢復相關行業微觀企業的自生能力,引導全國統一大市場,避免重複建設。            圖1 中國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作者估計。    鋼鐵、煤炭、汽車、電池、光伏、水泥、有色、石化等行業是產能過剩的“重災區”。按照我們隨機前沿分析的分行業測算結果看,鋼鐵、煤炭、水泥、有色、石化等行業的產能利用率水平在全部行業分類中排名倒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此前主要聚焦鋼鐵、煤炭等傳統行業,目標是通過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釋放生產要素,推動低端產能出清。此次“反內卷”既涉及新能源汽車、光伏、電池等新興行業,也涵蓋鋼鐵、水泥等傳統行業,主要源於部分行業“價格戰”和地方重複建設,導致工業品價格下行,目標更側重於創新驅動和綠色轉型,強調目前通過技術升級、行業自律和市場機制優化供給結構。    圖2 分行業產能利用率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作者估計。    具體而言,我們從公開資料查詢的結果看,汽車、鋼鐵、水泥和光伏(硅料爲例)行業目前的預計產能分別爲4900萬輛、18億噸和36億噸和335萬噸,而根據我們調查和測算的行業產能利用率水平看,其潛在的過剩產能分別爲1700萬輛、11億噸和18億噸和183萬噸,平均的過剩程度達到49%左右。從工業企業分行業數據看,反內卷的壓力主要集中在這些領域。 圖3 三大產能過剩行業:鋼鐵、煤炭、水泥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作者估計。    “反內卷”對短期經濟和就業確有影響,但經過一定的就業政策保障和增加新的有效供給,培育新的發展動力,短期壓力可以承受。“反內卷”並非簡單去產能,而是一攬子“組合拳”,旨在穩增長、促轉型,同時更注重建立長效機制,尤其是突出法治化,比如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公平競爭審查條例實施辦法》《關於完善市場準入制度的意見》等制度文件都有明確要求。與此前淘汰水泥、平板玻璃等傳統行業落後產能不同,此次“反內卷”聚焦領域從傳統重工業單極轉向傳統與新興行業雙軌。此次“反內卷”既涉及新能源汽車等新興行業,也涵蓋鋼鐵、水泥等傳統行業,主要源於部分行業“價格戰”和地方重複建設,導致工業品價格下行,目標更側重於創新驅動和綠色轉型,強調目前通過技術升級、行業自律和市場機制優化供給結構。因此,我們通過估計反內捲過程中產量適度控制,進一步提質增效這個角度,研究反內卷對整體經濟的影響。我們利用投入產出表數據(2020年版),假設2025-2026年在鋼鐵、煤炭、汽車、電池、光伏領域收縮5%的產能,那麼對GDP增速的整體影響爲-0.22個百分點(行業增加值直接影響和其對其他行業的間接影響),對短期經濟確有影響,但並不顯著。    “反內卷”可能逐步緩解價格通縮壓力。鋼鐵、水泥等行業面臨 “需求收縮” 與 “供給優化” 的雙重壓力,由於房地產和地方政府債務推動型經濟增長式微,傳統行業通縮壓力顯著緩解還需要更多需求側的政策配合。光伏、鋰電池等行業呈現 “產能過剩” 與 “技術升級” 並存的特徵,若技術突破速度不及產能出清節奏,部分環節可能出現價格企穩回升的跡象。紡織、電子設備等行業受海外需求疲軟與 “以價換量” 策略影響,出口價格以往持續承壓。“反內卷”,通過全國統籌規劃引導地方政府摒棄重複建設與無序競爭,構建差異化、有望逐步引導全社會通縮壓力緩解,行業逐步擺脫價格戰,走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考慮到“反內卷”更多中下游行業,若產量削減、可能對上游需求帶來負面衝擊、僅爲壓低部分上游商品價格,對整體通脹水平的拉動可能不及上一輪的供給側改革的效果,但部分中游行業的利潤率可能上升。   二、與上一輪去產能的區別,結構性機會 本輪反內卷法治化與市場化結合,上一輪去產能主要以行政主導模式。上一輪去產能,中央設定產能淘汰硬指標(如鋼鐵去產能 1.5 億噸),納入地方政府考覈體系,通過 “一刀切” 關停、限產實現快速出清。本輪反內卷政策,具有一系列明確的法律約束,即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明確禁止 “低於成本價傾銷”,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同時,更爲注重市場引導:通過產能置換指標交易(如水泥行業每新增 1 噸產能需退出 1.5 噸舊產能)、行業協會自律倡議(如光伏企業集體減產 30%)實現漸進式出清。同時,上一輪去產能主要爲國企主導實施。國有企業承擔 80% 鋼鐵去產能任務,政策執行剛性強。本輪行業反內卷,新興行業(如光伏、汽車等)民企佔比超 70%,政策更依賴行業自發協調(如中汽協倡議統一供應商賬期)而非行政命令。同時,面對的行業也不一樣。本輪反內卷所對應的是部分先進製造業。由於部分先進製造業出海, 前期按照全球需求進行產能佈局,外需回落或暫時的貿易壁壘才加劇了供需錯配壓力。        本輪行業反內卷面臨總需求疲軟,通貨緊縮的宏觀背景;上一輪去產能時,需求端支撐,價格傳導順暢。總需求中的地產銷售面積同比下滑 15%(2025 年 1-6月),出口訂單指數降至48.2,政策需在“反內卷”與“穩增長”間平衡。雖然按照我們的測算,本來反內卷對經濟短期增長的負向作用並不顯著,但是在當前國內外不確定性增強的宏觀背景下,政策力度可能需要慎重和仔細衡量。上一輪去產能時,棚改貨幣化釋放 2.6 億平方米商品房需求,基建投資增速超 20%,形成“去產能 + 需求擴張”的正向循環,這給行業政策一個較爲寬鬆的實施環境,也給本輪行業反內卷提供了寶貴的總需求政策的參考。    綜上所述,“反內卷”和“去產能”是治理行業供需失衡的一體兩面。對一些工業和製造業行業而言,“反內卷”也勢必將導致一定程度的“去產能”。但不意味着以“去產能”爲核心目的來推動“反內卷”,更不適合剛性的以產量和投資下降等產能去化指標來衡量“反內卷”效果。由於本輪調整的行業範圍與性質較上一輪更爲複雜,“反內卷”必須堅持以糾正市場失靈,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爲最終目標的改革思路,而不能變成新一輪的行政性“去產能”。本輪行業反內卷的核心是提質,走高質量發展道路,而非簡單的“去產能”。 按照我們對行業反內卷的分析和測算,本輪“內卷”問題集中在上游的煤炭、鋼鐵、化工,中游的電新、機械、汽車、輕工,下游的外賣、美護等行業。 汽車行業,反內卷標誌着價格戰壓力的緩解,政策引導與行業自律將共同推動折扣率收窄,爲良性競爭創造關鍵窗口期。2025年1-6月單車利潤降至1.4 萬元,較2024年的1.5萬元降幅收窄,顯示價格戰邊際效應遞減,疊加行業反內卷的規範,有望使得汽車行業的價格戰壓力降低。此前汽車持續降價導致市場陷入“降價-觀望-再降價”的負向循環,價格戰告一段落,市場由價格競爭轉爲價值競爭。短期來看,賬期縮短或給企業造成一定現金流壓力,但影響有限且可控。長期來看,更深層次的影響在於重構產業鏈分工邏輯,推動技術升級。針對車企拖欠供應商貨款的頑疾,工信部設立“賬期承諾反映窗口”,強制17家重點車企將支付賬期縮短至60天內。這一舉措直接緩解了中小供應商的現金流壓力,2025年6月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環比下降3.9 個百分點,供應鏈生態逐步修復。反內卷政策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短期通過價格規範與產能出清緩解行業陣痛,中期依靠技術創新與出口升級培育新增長極。 光伏行業,當前面臨嚴重產能過剩,落後產能佔比較高。近期政策端持續加碼“反內卷”,中央財經委及工信部明確要求治理低價競爭、推動落後產能退出,硅料和硅片價格已現反彈跡象。行業出清節奏分化,硅料、電池、玻璃環節因高啓停成本或技術迭代壓力或率先出清,而頭部企業憑藉現金儲備及新技術優勢有望穿越週期。反內卷政策通過產能置換指標交易(如每新增1噸產能需退出1.5 噸舊產能)和行業自律減產(如頭部企業集體減產30%),加速落後產能退出。2025年多晶硅產能利用率從2024年的不足50%回升至55%,頭部企業產能利用率超70%。工信部提高准入門檻(如新建項目資本金比例提升至30%),2024年以來超 200 家中小企業關停,行業集中度CR6從2024年的68% 提升至76%。若政策能有效平衡供給收縮與需求修復,中國光伏產業或將在2027年前後形成 “技術標準輸出 + 全球品牌溢價” 的競爭優勢,實現從 “製造大國” 向 “創新強國” 的跨越。 外賣行業,反內卷政策對其的影響呈現出多維度的結構性變革,既重塑了平臺、商家、騎手與消費者的互動關係,也推動行業從 “流量驅動” 向 “價值驅動” 轉型。近期,相關部門約談外賣平臺,明確禁止低於成本價傾銷、虛假折扣等行爲。市場監管總局進一步要求平臺規範促銷規則,避免通過複雜算法誤導消費者。外賣行業長期則需通過差異化服務和格局優化打破同質化競爭,有效利用人工智能的工具,看好資金充裕、管理高效的頭部企業。 鋼鐵、建材等傳統行業而言,國內鋼鐵行業景氣底部在行業自發性減產的幫助下,於2024年3季度期間已出現,隨後進入行業景氣修復週期;後續焦煤和鐵礦價格相對鋼價的超額下跌或將持續幫助行業盈利改善;反內卷若觸發粗鋼減產,或將錦上添花進一步幫助行業利潤改善。水泥和玻纖自我平衡供給的能力相對較強,光伏玻璃減產動力強。本輪反內卷側重“治理無序競爭”、“推動落後產能有序退出”,更加側重主體的規範、政策端強制快速去產能概率小。對於傳統行業而言,總需求政策的配合也將有助於的行業“反內卷”政策的影響程度。
金吾財訊
7 小時前
Key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