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logo

低位反彈開啓?小米暴跌27%後迎轉機,機構:汽車業務或迎首盈

華盛通2025年11月4日 10:13

上週末,小米汽車公佈十月成績單:單月交付量超4萬輛,且小米YU7交付週期再次縮短,最多縮短十週。消息一出,週一小米集團-W股價止住五連跌,放量上漲3.52%,獲北水搶籌超10億港元。

自10月以來,小米集團-W股價進入單邊下跌模式,並創下了自上市以來單月最大跌幅(20%),單月市值蒸發2793億港元。期間,港股通資金不斷抄底買入,近20日掃貨超67億港元。

小米股價爲何暴跌月餘?

  • 質疑創新力,估值位於高位,短線資金獲利了結

9月25日新品發佈會後,市場吐槽小米17“神似”蘋果的造型,質疑其產品創新能力;且在發佈會前期,市場對新品發佈會高預期推動小米股價上漲,積累了一定漲幅,發佈會後短線資金獲利了結。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到9月26日,小米股價年內已經漲超70%,PE(TTM)達到38倍,處於近三年約60%分位,引發市場對高估值的擔憂。因此,9月26日當天小米股價暴跌超8%。

  • 安全隱患將小米汽車推到風口浪尖

10月13日,一起“成都小米SU7高速碰撞失火”事件將小米推到輿論風口浪尖。車輛碰撞失火而無法打開車門,引發大衆對小米汽車安全性的嚴重質疑,當天小米股價跳空下跌5.71%,市值一日蒸發773億港元。

六個月前發生的“銅陵小米SU7爆燃事故”也是同樣的車門打不開的問題,兩次事故讓小米汽車深陷信任危機,股價也一直萎靡不振。

大行怎麼看?短期承壓,長期看汽車盈利

近一個月來股價持續受挫,小米集團即將發佈Q3財報,能否逆轉股價頹勢?

中金髮布研報預測,小米集團Q3收入同增21.46%至1123.57億元,經調整淨利潤同增68.88%至105.57億元。業務方面,小米集團分爲智能手機業務、IoT與生活消費產品、互聯網業務和智能電動車業務四大板塊。

  • 智能手機業務:根據IDC,2025年Q3小米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1.8%至4,350萬臺,其中中國市場同比略降1.7%至1,000萬臺。中金判斷主要原因是“國補”退坡。此外,考慮到存儲漲價,智能手機的毛利率也相應承壓,中金預測Q3手機毛利率環降0.4ppt到11.1%。但小米手機正在實施“高端化策略”,推出了小米17 Pro和Pro Max,首銷成績超預期,如果該策略成效顯著將彌補一定的成本壓力。
  • 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今年Q2,該板塊收入同比增長44.7%至387億元,佔總收入比例提升至33.4%,其中智能大家電收入同比大幅增長66.2%,高毛利產品佔比提升。中金預計Q3該部分收入穩中有升,毛利率也會環比改善, IoT收入將同比增長 5%至 274.07 億元,毛利率同比增加 2.7ppt/環比增加1.0ppt至 23.5%。
  • 互聯網業務:2025年Q2,互聯網服務業務收入達到人民幣91億元,同比增長10.1%,互聯網服務業務毛利率爲75.4%。中金預計Q3互聯網服務收入同比增長9.0%至 92.25 億元;毛利率爲 75.0%,整體維持在健康水平。
  • 智能電動車:是小米最受關注的業務板塊,9月底小米汽車交付量破4萬臺,花旗估算全年出貨量有望接近40萬輛。中金表示Q3汽車交付量10.9萬臺,對應收入294.30億元;考慮YU 7交付增加ASP環比繼續提升。由於SU 7 Ultra佔比下降,毛利率環比略降1.4ppt至25.0%。預計隨汽車交付量提升,汽車業務將迎來首次盈利,單季利潤 7.07 億元。

整體來看,在國補退坡的背景下手機和IoT業務都會承壓,且手機毛利率因存儲漲價而有一定下滑,因而中金、招銀、建銀等多家大行下調小米目標價;但從長期來看,大行看好汽車業務的持續放量,有望成爲小米新的利潤增長點。

時間

大行

目標價(港元)

上漲空間

10.31

浦銀國際

75

68%

10.29

東方證券

71.65

60%

11.3

建銀國際

67

50%

10.28

國泰海通

65.7

47%

10.28

招銀國際

61.3

37%

11.3

花旗

65

45%

10.27

中金

59.5

33%

11.3

中信建投

58.8

31%

數據截至:11/3;華盛資訊整理

目前,小米股價相對高位已回調超20%,較年初仍有25%漲幅,PE(TTM)在28倍左右,處於近三年30%分位,中信建投認爲當下小米估值已具有性價比。

小米將於11月18日公佈Q3財報,投資者可以重點關注:1、手機、IoT毛利率情況,高端化策略效果是否顯著?2、汽車業務是否持續放量及盈利情況

風險提示: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亦可跌,更可變得毫無價值。投資未必一定能夠賺取利潤,反而可能會招致損失。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投資者須評估本身的財政狀況、投資目標、經驗、承受風險的能力及瞭解有關產品之性質及風險。個別投資產品的性質及風險詳情,請細閱相關銷售文件,以瞭解更多資料。倘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

免責聲明:本網站提供的資訊僅供教育和參考之用,不應視為財務或投資建議。

相關文章

Key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