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濤系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在全球披露幣種構成的外匯儲備中,美元佔比由上季度末的57.79%降至56.32%,回落1.46個百分點,其份額已連續11個季度低於60%,進一步創30年來新低。美元儲備份額下降不僅受到美元指數大幅貶值的影響,還受累於境外官方對於美元資產興趣的下降。根據美國財政部發布的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2025年二季度,不含國際組織的官方外資依然淨買入國債、政府機構債、公司債和股票等美國證券資產,但規模僅爲51億美元,環比下降94.4%,較2023年二季度至2025年一季度季均值回落了72.2%。這顯示美國單邊主義、霸凌主義的經貿政策不僅衝擊了全球貿易體系,也加速了國際貨幣體系的重置。“對等關稅”政策被類比於1971年的“尼克松衝擊”。當時,尼克松政府宣佈美元與黃金脫鉤,並徵收10%的進口附加稅,由此拉開了佈雷頓森林體系解體的序幕。這次則更進了一步,美元的信用基礎——美聯儲獨立性也正遭遇嚴重威脅。國際貨幣體系存在所謂網絡效應和路徑依賴,也就是國際貨幣的持有和使用存在較大慣性,人們一般不會輕易改變交易習慣。所以,國際貨幣體系演進不僅取決於追趕國家自身的強大,還取決於先發國家的衰弱。美國“以鄰爲壑”“自毀長城”的經貿政策正在瓦解各種“美國例外論”,並擴大美元信用“裂痕”,這爲其他貨幣的崛起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近期,歐央行行長拉加德公開探討了在美國領導的全球經濟從多邊主義秩序逐漸轉向碎片化和保護主義背景下,提升歐元國際地位的可能性與路徑。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也公開討論了全球金融治理問題,提出多極化發展是未來的演進方向之一,這將有助於推動主權貨幣國強化政策約束,提升國際貨幣體系韌性,更有效地維護全球經濟金融穩定。從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的國際貨幣體系演進看,首先,黃金是本輪國際儲備資產多元化配置的最大受益者。自2024年一季度起,黃金已超過歐元成爲僅次於美元的第二大國際儲備資產。到2025年二季度末,在全球黃金外匯儲備中,黃金佔比約24%(美元44%、歐元17%)。這也反映了現有非美元儲備貨幣均面臨各自的發展困境,難以實質性挑戰和取代美元,超主權的、實物儲備資產的吸引力增強。其次,非主流儲備貨幣更多受益於本輪國際儲備貨幣的多極化。2022年初至2025年二季度,在全球披露幣種構成的外匯儲備中,美元份額下降了2.47個百分點,不披露具體幣種構成的其他貨幣份額上升了2.08個百分點,後者基本吸收了美元份額的降幅。同期,包括人民幣在內的其他七種披露具體幣種構成的儲備貨幣份額有升有降,但漲跌幅均不超過1個百分點,且相互間基本是此消彼長的關係。最後,其他貨幣國際化指標顯示美元地位仍具有相當的粘性。如國際清算銀行(BIS)三年一次的全球外匯交易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25年4月,全球場外外匯交易日均成交中,美元佔比89.2%,較三年前上升0.84個百分點。同期,歐元、英鎊是大輸家,佔比分別回落1.71和2.70個百分點;人民幣、港幣、瑞郎是大贏家,佔比分別上升1.50、1.24和1.18個百分點。機會只會給有準備者。“強大的貨幣”位列金融強國的六大關鍵核心金融要素之首,形成與中國經濟影響力相匹配的國際地位,穩慎紮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是我國加快金融強國建設的應有之義。爲此,要進一步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鞏固和提升人民幣資產吸引力;進一步推進金融制度型開放,加速國內規則、規制、標準和管理與國際接軌的“邊境後開放”;進一步加快國內金融市場建設,強化人民幣跨境投融資的功能載體;進一步加快跨境人民幣金融產品、制度和技術創新,更好服務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和境內企業“走出去”;進一步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