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吾財訊 | 上回從股市週期及機構投資者想法,帶出自行分析的重要性,今日作上述探討延伸,會看關於《安全邊際》的30個重要思想的第十二至第十三個,分別是“短期相對回報的打吡大戰”和“避免虧錢是首要”。於第十二個思想,賽思?卡拉曼 (Seth Klarman) 指出此思想就像追着自己尾巴轉圈的狗狗,絕大多數機構投資者都被困在追求短期相對回報的打吡大戰 (Derby) 中。同一機構的基金經理們要進行按小時計的表現較競;與此同時無數經理卻要與同業比較按日計的投資表現。
高頻的相對排名只會更加強化經理們要去追求短期投資表現的視野,於是難以取得長期投資有好的回報表現。誠然面對短期投資表現欠佳便要受罰,試問還要誰會冒着失業的風險,而堅持爭取長期投資有好表現呢?倘若散戶沒有了解機構投資者上述生態狀況,盲目跟隨她們的選股取向,便仿如在外地自駕遊卻沒有地圖或導航系統。雖然這樣行你未必不能到達目的地,不過走了“冤枉路”花上額外時間則在所難免;與此同時,也要承擔中途迷失並最終不能抵步的風險。
對投資者而言,不論是跟風金融機構的選股,或是自行分析選股,最終都是想獲利,但卡拉曼卻指出,爭取回報前卻要緊記《安全邊際》的第十三個思想,就是“避免虧錢是首要”。正如美國著名投資者,亦有“股神”美譽的巴菲特所言經常說投資有兩大定律,首要是“不要虧錢”(Never lose money),第二條則是“永遠牢記第一條”(Never forget rule No. 1)。卡拉曼完全贊同這觀點,但不代表投資不應承受可能虧錢丁點兒的風險。“不要虧錢”更合宜的理解是在漫長的投資生涯,我們持有的投資組合不應曝露在可能導致本金重大損失的情況。
槓桿操作是其中一種情況,假若你手上有10萬元而進行5倍槓桿操作,股價上升20%故然能讓你回報倍翻。誠然價格上升20%的股份隨處可見,同理,下跌20%亦屢見不鮮,如此操作正是讓本金曝露於隨時全蝕 (Total loss) 的風險之中。當然,無人希望投資失利,我們理性上明白投機者的行爲要較投資者的更多曝露於風險之中;不過人擅長合理化自身行爲,將投機者纔會作的事,美化爲投資者也該如此行。投資界有無數“本小利大”的誘惑,這等免費午餐極難抗拒,尤其眼見別人似乎已從中取得成果。
當別人都在貪婪地追逐利潤,股票經紀又在給你推薦時下最熱的IPO股票時,你是很難靜下心來想想這等投資選項的潛在虧本風險。雖然如此,在“利大本無歸”週而復始出現的投資世界,你應堅持“避免虧錢是首要”的思想,因爲這是保證你投資賺錢的篤定之法。倘若某人年均投資回報是20%,又蝕了20%本金,他後續要大概15個月投資期才能回本;但若蝕了50%本金,投資期則要增至接近四年。反過來看,那人由始至終沒有蝕本,投資期便降至“零”。當你每次進場前,先想想虧大本要追回是多麼痛苦的事,自然在今後每一次投資決定,都會謹慎行事。
【作者簡介】聶振邦 (聶Sir)
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金融服務系,
超過17年從事金融業和投資教學經驗,
四本投資和理財書籍的作者。
香港證監會持牌人
【聲明】筆者確認本人及其有聯繫者均沒有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其一是在執筆前三十天內曾交易上述分析股票;其二在文章發出後三個營業日內交易上述的股票。
此外,筆者現時也並未持有上述股份。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