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 - 為減少對海外半導體的依賴,川普政府正醞釀一項激進的新計畫——要求晶片製造商在美國生產的數量,必須與其客戶從海外進口的數量相匹配。若企業無法長期維持這「1:1」比例,將面臨額外關稅懲罰。
該政策旨在重塑全球供應鏈,確保美國在關鍵科技領域的自主可控。知情人士透露,此計畫是川普先前「投資換免稅額」承諾的具體化——即科技公司若加大在美投資,可避免高達100%的半導體關稅。
然而,實現產能與進口的精準匹配,遠比單純增加投資更為複雜。一方面,海外晶片成本更低、供應鏈成熟;另一方面,新建工廠週期漫長,短期難以填補缺口。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已就此與業界高層溝通,並強調此舉關乎國家經濟安全。長期以來,美國科技業嚴重依賴台灣等地生產的先進晶片,而台灣地緣風險被視為潛在的供應鏈「斷點」。
新規則將對蘋果、戴爾等跨國採購巨頭構成嚴峻挑戰,它們需追蹤產品中每一顆晶片的來源,並與供應商協同調整佈局。相較之下,正在擴大美國產能的台積電、美光科技和格芯等企業或將獲得更強議價權。
儘管白宮發言人稱相關報導仍屬“推測”,但政府已啟動針對晶片進口的國家安全調查,新規或將在調查結束後落地。
目前,2022年《晶片法案》提供的補貼未能完全解決「誰來買單」的問題——客戶仍傾向選擇更便宜的海外產品。
川普此次以關稅為槓桿,意在強制扭轉市場邏輯。然而,若涉及無法在美量產的尖端或特殊晶片,該計劃的實際執行仍將面臨巨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