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 - 9月以來,幾家AI科技巨頭的交叉投資與合作令一種令人興奮又迷惑的資本遊戲進入投資人視野:OpenAI買雲、甲骨文買晶片和輝達再投資OpenAI,這形成了一個幾乎完美的“AI閉環”。鑒於思科的“供應商融資”的曆史教訓,華爾街拉響泡沫警報。
OpenAI、輝達和甲骨文近期公佈了動輒千億美元的合作,構成了“大模型-雲基建-算力晶片”的三角閉環。具體的業務鏈條是,全球領先AI初創公司OpenAI向甲骨文購買雲服務,基建供應商甲骨文建造資料中心並需要大量購買輝達晶片,輝達所賺的部分利潤將以戰略投資的方式返還給OpenAI。
在這個看似完美的“AI閉環”中,OpenAI能否穩定地發揮作用受到廣泛質疑,因為其本身預計仍需數年才能實現盈利、面臨來自谷歌he Anthropic日益激烈的競爭等。
有觀點稱,這一“ONO”(OpenAI、Nvidia和Oracle)的強強聯手看起來像是一次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鐵索連環”。
輝達和OpenAI的“投錢給客戶、客戶買自己產品”的“供應商融資”模式,令人聯想起本世紀初網絡泡沫時期思科的做法,即向客戶提供信貸、鼓勵客戶囤貨。在互聯網泡沫破裂後,客戶無法出售庫存也難以償還思科,這給思科帶來了大量壞賬。
高盛Delta One trading主管Rich Privorotsky指出,這種循環模式正是2000年科技泡沫時期的一大特徵。
Privorotsky稱,當時思科、朗訊、北電等電信設備製造商向客戶提供貸款、股股權投資或信用擔保時,客戶使用現金或信貸回購設備。但可以說,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沒有好結果。
摩根大通技術交易員Meyer也表示,當一家公司出錢給客戶購買自家商品時,這通常不是一個好兆頭。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帶著“戲謔”的語氣評論稱,“一家公司向另一家公司投資1000億美元,這樣它可以購買投資人製造的1000億美元的晶片。歡迎來到人工智慧的循環經濟。”
ZeroHedge認為,這本質上是一種“會計魔法”,雖然目前還不像20多年前導致安然公司立即倒閉的情況那麼糟糕,但隨著關注度上升,我們就越接近臨界點。
鑒於AI仍處於快速增長軌道中、輝達和甲骨文等巨頭的訂單可見度較高、以及OpenAI仍在技術上具有難以撼動的地位等因素,多數人還是看好這些巨頭之間的合作。
對輝達而言,它為自己綁定了一位具有龐大需求的長期客戶,OpenAI的選擇也被視為對輝達GPU技術路線、而非博通代表的ASIC路線的站隊。美國銀行預計,輝達對OpenAI的1000億美元投資未來能給輝達帶來5000億美元的營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