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台北8月1日 - 美國總統特朗普周四簽署一項行政命令,對從數十個國家和外國地區進口的美國產品徵10%至41%的對等關稅。印度輸美產品的關稅稅率為25%,台灣為20%,南非為30%。
稍早台灣總統賴清德透過臉書表示,台灣的“暫時性關稅”為20%。主因是因為談判的程序安排,台美雙方還未完成總結會議,因此,美國先對台灣公布20%的“暫時性稅率”,只要後續達成協議,可望再調降稅率。而台美雙方後續也將就供應鏈合作及232條款相關議題一併磋商。
台灣的對等關稅從原本32%降至20%,降幅12%,雖比日本和韓國的降幅高,但最終的關稅20%、還高於日韓的15%。這結果算是勉強可以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談判過程中傳出台灣對美國汽車進口關稅仍有堅持,台灣的產業結構和日本與韓國不盡相同,台灣出口汽車比重沒有日本和韓國高,這部分仍須看美國公布的細項。
談判過程中,台灣談判團隊有很多不同的目標要達成與兼顧,過程艱辛,很不容易。
台灣關稅稅率高於亞洲鄰國日本(15%)、韓國(15%)、泰國(19%)、柬埔寨(19%),與越南的20%相當。考量到台美經貿關係密切,且政府已經在此前與美國進行多輪正式協商,這樣的稅率必然會令市場感到失望。
然而注意的是,這次只是“對等關稅”的更新,而對等關稅稅率並不適用在關稅豁免清單(Annex II)以及新增豁免項目的總統備忘錄,也就是說包括半導體、伺服器、藥品原料、關鍵零組件、礦產與化工材料等商品皆被排除於新關稅之外。
這意味著,現行的稅率只有適用在25.2%的對美出口項目,自動資料處理設備的其他單元(例如顯示卡、伺服器零組件…等)佔對美出口47.6%、伺服器整機佔25.9%、筆電佔1.2%、電腦零組件8.2%、積體電路6.8%、手機等通訊器具4.1%、儲存媒體1.7%、醫藥製劑0.7%…等台灣主力輸美商品目前並不會受到關稅調整的威脅。也就是說,這個稅率只能視為是台美關稅激烈協商的“前哨戰”。
此外必須強調的是,目前美國已經對於半導體以及藥品進行232調查,半導體關稅調查並不是只有半導體產品,而是包含半導體製造設備(SME)以及任何內含上述半導體或設備的終端產品,例如電子裝置、智慧型手機、資料中心設備等。也就是說,232條款上路後,台美是否能夠從現在仍在進行的貿易協商中,爭取到如韓國、歐盟等國半導體的關稅待遇不會比其他國家更差的最惠國條款才是關鍵。
對等稅率出來是觀察對實體市場影響程度,落在市場預估區間偏上緣,就總經及股市的消息面影響是比較負面的,因日前鄰近的日、韓對等稅率都在15%,使得市場原先也預期在15%的機會較高,但不是單看台灣稅率而已,在亞太地區,台灣跟越南一樣,主要是對美出超比較高,觀察後續是否可能再談判,並等待進一步細節。
台灣對等稅率出來符合市場預期的上緣,讓市場稍微失望一點,也高於日韓的15%對等稅率,對台灣出口競爭力會有點影響,預期對台灣下半年出口景氣帶來負面影響,對金融市場也會有短暫的負面影響。
--此數據在台灣匯市開盤前時間公布,台幣兌美元TWD=TP上日收29.916。
--台灣加權股價指數.TWII收小升,至23,542.52點。
--4月初美國公布台灣的對等關稅為32%。此後台灣由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領軍,與美國政府啟動對等關稅談判,雙方目前已歷經至少四次實體磋商、六次線上磋商及溝通。
--行政院表示,談判團隊會續在維護台灣產業利益、維護民眾健康及糧食安全等原則上,致力促進雙方貿易平衡、解決雙方過去貿易上分歧,優化經貿體系,進而創造未來更進一步的夥伴關係。
--美國和日本達成協議,這項協議包括對所有日本商品徵收15%的進口關稅,低於擬議的25%--是白宮在8月1日加徵關稅的最後期限到來之前達成的一系列貿易協議中最重要的一項。
--美國和韓國達成協議,將對韓國進口商品徵收15%的關稅。韓國還將在美國投資3,500億美元,購買1,0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產品。
--台灣第二季經濟成長率概估值達7.96%,創下四年新高(前高為2021年第二季的8.28%),且遠高於市場預估的5.7%,因關稅提前拉貨,出口表現暢旺,且資本形成也比原先預期更強勁。
--台灣在全球科技業供應鏈居關鍵地位,為許多跨國品牌生產微晶片、筆記型電腦、電腦零組件、手機等電子產品。不少專家認為,兩周後將公布的“232條款”可能對半導體等產品課徵產業關稅,才會是影響台灣產業更大的新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