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logo
課程7/9
股票(中級)

看透財報迷霧! PE/PB/ROE 教你一眼識破上市公司真價值

lesson

目錄

  • 有哪些關鍵指標?
  • 如何透過財報分析公司狀況?
  • 如何從產業角度分析得到公司投資價值?

TradingKey-為何許多公司財報發布後股價會劇烈波動?

因為財報直接反映了公司經營狀況,每個數字背後都暗藏市場對企業未來的預期。

在前文中,我們已拆解了基本面分析的底層邏輯。接下來講如何透過財報細節,以及產業發展分析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

有哪些關鍵指標?

先看這些關鍵指標:

本益比(PE)

本益比=股票價格/每股盈餘

當你在選股時,經常看到某些股票標註著“PE 50倍”“PE 8倍”?這個看似簡單的數字,其實藏著市場對公司的 「期待值」 與 「懷疑論」。

例如某檔股票股價50元,每股收益2元,PE就是25倍——這意味著,你如果買入它,相當於押注 「未來每賺1元,這家公司都值25元」。

高PE的股票,往往是市場眼裡的潛力股。

拿特斯拉(TSLA)來說,它不僅造車,還在自動駕駛、能源儲存領域瘋狂燒錢搞創新。投資人願意為它支付百倍以上的PE,賭的就是 「馬斯克能把這些黑科技變成印鈔機」。

而低PE的股票,可能暗示市場對公司的未來盈利增長預期較為悲觀,或者公司的價值被市場低估,常被歸類為“價值窪地”或“夕陽產業”。

所以這並不代表低本益比的股票就一定具有投資價值,投資人還需要深入分析公司的基本面,判斷其低本益比是因為市場的低估,還是公司本身存在一些潛在的問題。

 altText

(來源:Freepik)

市淨率(PB)

市淨率=股票價格/每股淨資產

表示的是「現在的股價,是公司每股實際資產價值的幾倍」。

舉個例子,如果一檔上市公司股票賣300元,而公司每股淨資產是100元,那PB就是3倍——這相當於市場給這家公司的資產打了個 「3折定價」。

當PB大於1,說明大家願意花比帳面資產更高的價格買它,例如蘋果(AAPL),投資人相信它的品牌和通路價值遠超過財報數字。

當PB小於1,也就是所謂的“破淨”,可能意味著市場對公司資產品質有疑慮。例如前幾年鋼鐵業低谷期,不少鋼廠PB跌到0.5倍,因為大家擔心高爐、廠房這些固定資產會隨著產業萎縮大幅貶值。

其次,不同行業的PB完全是兩碼事,一些輕資產行業,如科技、傳媒等公司可能PB普遍偏高,因為它們的核心資產是代碼、算法、用戶數據這些“看不見的財富”,財務報表根本算不清真實價值。

而傳統製造業,像煤礦、船廠,PB就可能較低——畢竟設備會老化,廠房會貶值。

淨資產收益率(ROE)

這個在前文也已解釋過。

怎麼判斷一家公司是不是真的會“賺錢”?比起看獲利數字,淨資產收益率(ROE)更像一把精準的賺錢能力檢測儀。

舉個例子,假設一家公司年初淨資產1,000萬,年末漲到1,200萬,一年賺了200萬淨利。

先算平均淨資產(1,000萬+ 1,200萬)÷2 = 1,100萬,再用200萬淨利除以1,100萬,得ROE約18.18%。

這個數字意味著,公司每用股東1塊錢,就能賺回0.18元。

但要注意的是,有些公司靠瘋狂借錢(高負債)拉高ROE,一旦市場環境變差,負債壓力可能直接壓垮公司。

如何透過財報分析公司狀況?

財務報表是上市公司經營狀況的數位化成績單,也是投資人進行基本面分析的重要資料來源。

在這一部分,我們將詳細探討利潤表、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這三張關鍵財務報表的分析方法。號

利潤表:獲利狀況的呈現

打開利潤表,第一眼要看的不是淨利潤,而是營業收入

這相當於公司的「胃容量」:吃進去的飯(收入)越多,才有可能長出肌肉(利潤)。例如蘋果(AAPL)每年賣數億支iPhone,營收輕鬆破3,000億美元,才有底氣研發新晶片、開拓新市場。

如果一家公司營收連續三年下滑,就像人長期吃不飽,就算暫時沒生病,也大概率營養不良——你得想想,是產品沒人買了?還是競爭對手太狠?

接下來看淨利潤,這是真正能揣進股東口袋的錢。

較高的淨利潤表示公司具有較強的獲利能力,能夠為股東創造豐厚的回報。但別光看數字大小,還要看品質。

有些公司靠賣資產、政府補貼撐起淨利潤,例如某車企賣了塊地賺了10億,看似獲利,實則主業虧得一塌糊塗。

在分析淨利潤時同時,投資者不能只關注其絕對值,還需要考慮淨利潤的成長趨勢以及與同行業公司的比較。

一家公司的淨利潤雖然較高,但如果成長緩慢甚至出現負成長,其投資價值可能會大打折扣。

其中還有兩個重要的衡量公司獲利能力的比率可以了解一下——毛利率和淨利率

毛利率

毛利率=(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收入× 100%

毛利率反映了公司產品或服務的初始獲利能力,反映了公司在成本控制和產品定價方面的能力。較高的毛利率意味著公司能夠以較低的成本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或能夠以較高的價格出售產品或服務,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例如生產某手機的物料成本(晶片、螢幕等)大概佔售價的30%-40%,算下來毛利率能達到60%左右。這意味著每賣出一部手機,公司都有足夠的利潤空間去研發新功能、拓展市場。

淨利率

淨利率=淨利/營業收入× 100%

淨利率綜合考慮了公司的所有成本和費用,反映了公司整體的獲利效率。

淨利率越高,表示公司在扣除各項成本和費用後,能夠將更多的營業收入轉化為淨利潤,經營管理水準越高。

與毛利率相比,淨利率更能反映公司的實際獲利能力和經營效益。

以亞馬遜(AMZN)為例,它的毛利率能達到50%左右,但淨利率卻在10%左右。為什麼?

因為亞馬遜把大量收入投入倉儲物流建設、雲端運算研發等領域。

雖然淨利率不高,但這些投入為它的長期成長打下基礎。

相反,如果一家公司毛利率很高,但淨利率卻很低,你就要警惕了:是不是銷售費用失控(例如過度打廣告卻沒效果),或者管理成本太高(養了太多低效員工)?

 altText

(來源:Freepik)

資產負債表:財務結構的剖析

這張表的核心公式是: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總資產

總資產是公司所有資產的總和,包括現金、廠房、專利、應收帳款等。

  • 流動資產:像是現金、股票、存貨這類能快速變現的資產,就像公司的「活期存款」。
  • 非流動資產:廠房、設備、專利等長期資產,好比公司的「固定資產」。但如果一家汽車公司的廠房裡堆滿了過時的生產線,這些資產反而會拖累效率。

一般來說,規模較大的公司在市場競爭中往往有更強的優勢,能夠利用規模經濟降低成本,提高市場佔有率。

總負債

負債分為兩種:

  • 流動負債:一年內要還的債,例如短期貸款、應付帳款。如果一家公司的流動負債佔比過高,稍有不慎就會資金鏈斷裂。
  • 非流動負債:長期貸款、債券等,還款壓力較小,適合用於長期投資。例如特斯拉(TSLA)發行的長期債券,用於擴建超級工廠,這種 「借錢生錢」 的策略如果成功,能大幅提升產能。

注意:資產負債比率=總負債/總資產× 100%。

什麼指標來表示償債能力?

  • 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流動比率越高,表示其短期償債能力極強。但過高也說明了資金利用不充分。

  • 速動比率=(流動資產-存貨)/流動負債。

剔除存貨後,更能反映「即時償債能力」。

例如一家服裝公司,流動資產中有大量積壓庫存,流動比率看似不錯,但速動比率可能很低,一旦債主催債,可能無法及時變現還款。

 altText

(來源:Freepik)

現金流量表:現金流動的追蹤

為什麼有些公司獲利很高卻突然倒閉?答案往往藏在現金流量表裡。

比起利潤表上的數字,真金白銀的流動才是衡量公司健康的終極標準——畢竟,沒有現金週轉,再漂亮的財報都是紙上談兵。

現金流量表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1. 經營現金流:公司的“造血能力”

經營活動現金流,說穿了就是公司主業賺的錢,生意紅火,自然收到的錢越多。

  • 持續為正=健康

通常表示公司的經營狀況良好,產品或服務暢銷,銷售回款及時,具有較強的獲利能力和償債能力。

  • 長期為負=危險訊號

某電動車新創公司年營收10億美元,但經營現金流持續為負,原因是新車銷售回款慢,原料採購又要提前付款。

一旦融資管道收緊,很可能因資金鏈斷裂倒閉——這就是為什麼巴菲特說 「寧要現金流,不要利潤表」。

2. 投資現金流:公司的“未來押注”

投資活動現金流記錄公司買廠房、投入研發、收購其他企業的錢。

  • 負數居多=擴張期

亞馬遜每年在雲端運算(AWS)、物流基礎上投入數百億美元,投資現金流長期為負。但正是這些 「燒錢」 項目,讓它佔據全球雲端服務市場40%的份額,成為股價暴漲的核心動力。

  • 正數異常=警惕

如果一家公司突然靠變賣核心資產(例如賣掉核心專利)獲得大量現金,看似短期財報亮眼,但可能是「賣血求生」。就

3. 籌資現金流:公司的“借錢與還錢”

籌資活動現金流反映公司怎麼找錢、怎麼還錢——發債、融資、分紅都算。

  • 正數過大=高槓桿風險

某房地產巨頭曾透過大量發行美元債瘋狂擴張,籌資現金流連年為正。

但當利率上升、銷售遇冷時,高額的債務利息壓垮了公司,最終債務違約。

這提醒你:借錢擴張是把雙面刃,用好了加速成長,用錯了直接「爆倉」。

  • 負數穩定=財務健康

微軟(NSFT)每年透過分紅、回購股票讓籌資現金流為負,這說明它不依賴外部融資,完全能用主業賺的錢回饋股東。

三錶連動:看穿公司的“真面目”

單獨看某一張表容易被誤導,只有結合利潤表、資產負債表才能發現真相:

利潤高但經營現金流量差:可能是應收帳款(客戶欠款)太多,或是存貨積壓嚴重。例如某服飾品牌財報顯示淨利成長,但現金都壓在倉庫裡,一旦換季賣不掉,利潤就會變成虧損。

投資積極但籌資困難:如果公司瘋狂投新項目,借不到錢,現金流很快就會枯竭。就像你想創業開分店,但銀行拒絕貸款,最後只能爛尾。

 altText

(來源:Freepik)

如何從產業角度分析得到公司投資價值?

你在研究一家公司時,有沒有想過它所處的產業是“黃金賽道”還是“紅海戰場”?

是否知道它周圍有多少競爭對手、市場還有多大成長空間、未來可能遇到哪些風暴?

選對賽道非常重要!

競爭格局

  • 頭部效應明顯的產業

例如智慧型手機市場,蘋果和三星合計佔據全球近50%的份額,靠的是晶片自研、生態閉環等“護城河”

。如果你看好某家中小型手機廠商,就得想清楚:它有沒有差異化優勢?

  • 分散競爭的產業

例如服飾業,ZARA、H&M、優衣庫等品牌各佔不到5%的市佔率。這時候你要注意公司的供應鏈效率——同樣設計的衣服,誰能更快從工廠到門市?

Shein之所以能逆襲,就是靠中國完善的紡織產業鏈和 「7天極速上新」 的供應鏈能力。

市場規模

選產業就像選城市買房:你願意在人口成長、產業升級的新興城市投資,還是在人口流失的老城區賭升值?

  • 擴容型產業:新能源車就是典型。

2020年全球新能源車滲透率不到5%,2023年已超25%,相當於市場蛋糕5年擴大5倍。

這時候投資產業鏈上的龍頭(如寧德時代、特斯拉),就等於搭上了成長快車。

  • 萎縮型產業:傳統燃油車市場在許多國家已經見頂,甚至負成長。

如果一家燃油車企業不轉型電動化,即便當前利潤高,長期也可能被淘汰。

成長驅動力:是什麼在推著產業向前跑?

產業成長的底層邏輯,決定了它的「天花板」和「持續性」。

技術驅動:AI、雲端運算等產業靠科技突破創造需求。

例如英偉達的GPU原本用於遊戲,卻因AI算力需求暴增,股價5年漲了20倍——這就是科技革命帶來的風口。

消費升級驅動:健康食品產業的成長,源自於人們願意為有機、低糖產品支付溢價。Oatly(燕麥奶)抓住歐美乳糖不耐症族群的需求,短短幾年成為全球網紅品牌,靠的就是消費趨勢洞察。

政策驅動:各國「碳中和」政策催生了光伏、風電產業。

產業風險

  • 保單風險

投資前一定要查清楚:產業是否受政策鼓勵?有沒有監管紅線?

  • 技術替代風險

數位相機顛覆了底片產業(柯達破產),串流媒體顛覆了唱片業(CD

銷量暴跌)。

如果你投資的公司依賴過時技術,例如傳統燃油車變速箱廠商,需警惕電動車時代的技術替代。

  • 週期風險

例如鋼鐵、石油等產業受經濟週期影響巨大。

 altText

(來源:Freepik)

Key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