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 - 迎接新生命的過程充滿喜悅——挑選柔和的嬰兒服、比較嬰兒車的安全性能、為牆面選一罐柔和的莫蘭迪色……這些細節讓期待變得具體。但除了這些,還有一樣東西值得您優先安排:一個清晰的家庭財務計劃。
這項計畫關乎您的日常現金流是否穩健、應急儲備是否充足,以及長期財務目標——無論是退休儲蓄、購房還是教育基金——能否在家庭擴大的同時穩步推進。趁寶寶還沒出生,花一點時間梳理收支、調整預算、建立安全墊,這樣當在寶寶出生之後,您就不用再為「錢從哪裡來」而焦慮不安。
或許您會好奇:養大一個孩子到底要花多少錢?根據2017年美國農業部數據,2015年出生的孩子,到17歲時家庭平均養育成本為284,594美元。住房和食物是所有家庭的主要開支,其中房子約佔29%,食物佔18%;排在第三位的是教育,約佔16%。
而更近期的數據更顯迫切:LendingTree在2023年的研究顯示,養育一個孩子的平均年度成本已攀升至21,681美元,較2016年上漲了19%。
面對如此龐大的數字,您或許會感到壓力,但好消息是:透過提前規劃,您完全可以在迎接新生命的同時,穩住家庭財務根基,並繼續推進長期目標。
(來源:Shutterstock)
是否準備好重新評估家庭預算?
寶寶的到來不僅帶來喜悅,也會悄悄改變家庭的現金流。過去可能從未納入預算的項目,將逐漸成為每月固定支出。
因此,現在是梳理或首次建立家庭預算的關鍵時機。
您的預算需要涵蓋孩子從出生起的各項開支。有些是一次性的,例如嬰兒床、汽車座椅或分娩費用。更多則是持續性的,例如每個月的尿布、衣物(孩子長得飛快,衣服很快穿不下)、食物、醫療和託育。這些看似瑣碎的支出疊加起來,可能會對現金流造成不小壓力。
在整理這些必要開支後,如果仍有部分資金未被分配,不妨考慮將其中一部分用於長期規劃——例如為孩子開設儲蓄或投資帳戶,讓今天的餘裕成為他/她未來的助力。
如果您和伴侶目前都是全職工作,但計劃在孩子出生後由一方減少工時或暫時退出職場,請務必提前調整預算模型,真實反映未來收入的減少。
為了更有系統地掌握財務全貌,建議您整理以下兩份簡明報表:
家庭資產負債表
- 資產端:彙總現金及等價物(如活期存款、貨幣基金)、投資資產(股票、基金等)及自用資產(房產、車輛);
- 負債端:列明高利負債(如年利率超10%的信用卡分期)及中低利負債(如4%–6%的房貸、車貸)。
每月收入支出表
- 收入來源:區分主動收入(薪資、獎金)與被動收入(租金、利息等);
- 支出分類:固定支出(房貸、社保、保險)、必要變動支出(育兒用品、食品、交通、醫療),以及彈性支出(娛樂、旅遊、外食等非必需消費)。
您的應急基金還夠用嗎?
同樣的,家庭的應急資金需要根據新的家庭結構和開支水準來重新計算。
建議您將應急基金的目標調整為覆蓋3至6個月的全新家庭總支出——這必須包含新增的育兒成本,例如託育費、奶粉、尿布、兒童醫療自付部分等持續性開銷。過去僅夠兩人生活的積蓄,很可能無法應付三口甚至四口之家的突發狀況。
這筆資金應存放在流動性強、風險低的帳戶中,例如貨幣基金或銀行T+0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快速支取,同時避免因市場波動造成本金損失。
特別提醒的是,若夫妻方打算在孩子出生後暫停工作或減少工時,建議在原有基礎上額外增加3個月的生活儲備,以緩衝收入中斷可能帶來的財務壓力。
即使您先前已建立了應急基金,現在也需要重新評估—因為「每月基本開銷」的定義已經改變。過去支撐兩人生活的積蓄,未必能涵蓋三人甚至四口之家的需求。
需要關注哪些保險?
- 健康保險
新生兒通常在出生後幾天內就要進行首次兒科檢查,因此盡快將寶寶加入健康保險是您必須優先處理的事項之一。
好消息是,大多數雇主提供的保險計劃會給您最多30天的窗口期,將新生兒作為受扶養人添加到保單中。在此期間,孩子通常被視為母親保單的延伸,醫療費用可正常報銷。
但請注意,30天一過,若未正式添加,後續醫療費用可能無法涵蓋。
如果您透過健康保險市場(Health Insurance Marketplace)投保,則有60天的特殊註冊期。無論您在第幾天完成投保,保障都會追溯至孩子出生當天。但一旦錯過這個期限,您可能要等到下一年開放註冊期才能加入,期間的醫療費用將完全自付。
孩子出生屬於「符合資格的生活事件」(Qualifying Life Event),因此您無需等到年度開放註冊期即可調整保險計劃。這甚至為您提供了一個優化保障的機會——例如,轉投一個自付額更低、共付比例更友善的計劃。
虽然这可能意味着放弃HSA资格,但若能显著降低产检、分娩或儿科就诊的即时支出,对新手父母而言或许是更安心的选择。
- 人壽保險
養育孩子意味著長期、持續的財務責任,如果您不幸早逝,人壽保險能為家人提供關鍵的財務緩衝,確保他們維持生活品質,繼續實現教育與生活目標。
市面上的人壽保險主要分為定期壽險(Term Life)以及終身壽險(Permanent Life)兩種。許多新手父母會選擇“組合策略”,例如用定期壽險覆蓋房貸、育兒、教育等大額短期責任,再搭配一份小額終身壽險,用於遺產規劃或鎖定孩子未來的可保性。
說到孩子——是的,您甚至可以為新生兒購買人壽保險。雖然孩子沒有收入或受扶養人,但此舉有兩大潛在價值:
- 鎖定可保性:確保孩子即使未來健康狀況變化,仍能擁有保險保障;
- 長期累積現金價值:某些保單的現金價值可在未來用於教育、創業或退休。
- 傷殘保險
相較於人壽保險,殘障保險常被忽視,但統計顯示,30多歲的工作者在退休前遭遇致殘風險的機率遠高於早逝。
傷殘保險能在您因傷無法工作時,取代部分收入(通常為60%–70%),確保房貸、帳單和育兒開支不斷檔檔。
如果您已有雇主提供的團體殘障險,請評估其賠償比例和期限是否足以涵蓋家庭基本支出。若不足,可考慮補充個人殘障保險,尤其是作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一方。
(來源:Shutterstock)
您是否考慮過FSA來減輕育兒負擔?
除了醫療保障,育兒開支中的另一大頭——托育費用——也可以透過稅務工具緩解。
如果您雇主提供家屬照顧彈性支出帳戶(Dependent Care FSA),這將是一個不容錯過的選擇。雖然DCFSA不像HSA那樣支持投資或終身結轉,但對於有穩定託育支出的家庭來說,它仍然是最直接、有效率的節稅工具之一。趁寶寶剛出生,盡快向HR確認您是否可參與。
Dependent Care FSA讓您可以用稅前收入支付符合資格的育兒支出,例如日間照顧中心或幼兒園費用、課後託管、暑期營等等。
在2025年,每個家庭最高可存入5,000美元(若已婚但分開報稅,則上限為2,500美元)。由於這筆錢免稅使用,實際節省可能相當於減免數百甚至上千美元的稅負。
現在就為孩子的大學學費存錢,是不是太早了?
现在谈论上大学看似遥远,但越早开始储蓄,复利的力量就越显著。
529大學儲蓄計畫正是為此設計的理想工具——它不僅專為教育支出而設,還享有三重稅務優勢:
- 帳戶內投資收益延稅成長,讓資金以更快速度複利累積;
- 用於合格教育支出時,提款完全免繳聯邦所得稅;
- 部分州還對供款提供州所得稅抵扣或抵免(取決於您所在州)。
更靈活的是,529帳戶設立後,祖父母、親友甚至其他人都可以向其中註資,作為生日或節日禮物,既實用又有意義。
雖然529常用於大學費用,但它也可涵蓋K-12階段的私立學校學費(每年最多1萬美元)。
更重要的是,帳戶控制權始終在您手中——即使孩子成年,您仍可決定資金用途,有效避免儲蓄被挪作他用。
萬一孩子未來選擇不讀大學?您也不必擔心資金“浪費”,帳戶可更換受益人(如轉給兄弟姊妹、侄等符合資格的家庭成員)。
唯一要注意的是,若資金用於非合格支出,投資收益部分將被徵收所得稅並加收10%罰款。因此,保持用途合規至關重要。
如何為家庭合法節稅?
養育孩子開銷不小,但美國稅法也為擴大家庭的父母提供了多項減稅支持。合理利用這些政策,每年可為您節省數百甚至數千美元。
- 兒童稅收抵免(Child Tax Credit)
這是最廣為人知的育兒稅務福利。納稅人可為每個17歲以下、擁有美國公民、國民或居民身分且持有社會安全號碼(SSN)的子女申請最高2,200美元的兒童稅收抵免(CTC)。
對於單親父母,如果其調整後總收入超過20萬美元(對於已婚夫婦則為40萬美元),則抵免額將減少5%。如果抵免額超過應繳所得稅,納稅人可獲得每個子女最高1,700美元的退款,這部分退款稱為額外兒童稅收抵免(ACTC),即CTC的可退還部分。 ACTC的金額上限為超過2,500美元收入部分的15%
自2026年起,最高抵免額將根據通貨膨脹率進行調整。 2018年設定的最高兒童稅收抵免額為1400美元,自2019年起已根據通貨膨脹率進行調整,2024年和2025年為每名兒童1700美元。
- 兒童及受扶養人照顧稅收抵免(Child and Dependent Care Credit),
如果您和配偶(或您為單親)因工作、求職或全日制學習而支付託育費用,可申請兒童及受扶養人照護稅收抵免(Child and Dependent Care Credit)。為支付符合資格的子女或殘疾受扶養人照顧費用的個人及其配偶提供稅收減免。
注意的是若您已透過受扶養人照顧FSA(DCFSA)使用稅前資金支付部分費用,同一筆支出不能重複用於此抵免。建議比較兩種方式,選擇節稅效果較優的組合。
- 戶主報稅身分(Head of Household)
寶寶的出生可能讓您從「單身」升級為「戶主」(Head of Household)身分。如果您未婚、離婚或喪偶,並承擔孩子超過一半的扶養成本,即可享受這更有利的報稅身分。
結論
為迎接新生命做好財務準備,不僅關乎帳本的清晰,更是為孩子未來的每一步鋪路。無論是提前調整預算、建立緊急儲備,或是善用稅收優惠與儲蓄工具,這些行動都能讓育兒之路少一分焦慮。
即使寶寶已經來到您身邊,現在開始規劃也遠不算晚。財務上的主動安排,從來不是「完美時機」的產物,而是「此刻行動」的結果。您今天所做的每一個小決定——從一筆儲蓄到一份保險——都在為家庭建構更穩固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