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Mario Ma, Viga Liu, Zico Xiao
TradingKey - 在全球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的推動下,電動車(EV)市場已成為不可逆轉的長期結構性趨勢。這一趨勢超越短期經濟週期波動,根植於氣候變遷政策、技術進步以及消費者對永續能源的深刻轉變。交通運輸作為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電動車透過降低化石燃料依賴並提升能源效率,為提前實現排放高峰提供了核心動能。
過去十年,全球電動車市場經歷了指數級增長,尤其是2020年後的爆發式發展,可稱之為「政策拉動期」。這一階段,政府的強力介入與技術成熟形成正回饋循環,顯著縮短了電動車的普及週期。電池成本的快速下降尤其關鍵,使電動車從高端小眾逐步走向大眾市場。中國無疑是這一浪潮的領導者,貢獻了全球近三分之二的銷量,2025年市場滲透率預計將達到60%。更重要的是,中國製造的電動車憑藉著成本優勢,佔全球約70%的產能。相較之下,歐洲市場在2024年經歷短暫成長停滯,市佔率穩定在20%左右,但得益於歐盟即將收緊的二氧化碳排放標準,2025年可望反彈至25%。美國市場則因政策波動和消費者偏好分化,2024年增速從前兩年的40-50%驟降至8-10%,儘管絕對銷量仍在增長(2025年預計達160萬輛),但市佔率仍低於10%。
展望2025年,全球電動車銷售量預計將首度突破2,000萬輛,佔新車市場25%以上。其中,中國貢獻超60%,歐洲和美國分別約25%和10%。更引人注目的是,電動車市場正從單純的電氣化轉向智慧化。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的滲透率將在2025年超過70%,而L3+等級的自動駕駛車型佔比預計達到15%。這標誌著電動車從「綠色交通工具」向「智慧出行平台」的轉型。放眼未來,國際能源總署(IEA)與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預測,2025至2030年電動車銷量年均複合成長率將超過30%,到2030年銷量可達4,010萬輛,市佔率接近50-60%。到2035年,全球電動車保有量預計將突破3.8億輛,市場規模從2025年的6,986億美元成長至1.19兆美元。智慧化將成為主導趨勢:到2030年,90%的新款電動車將配備L4+級自動駕駛功能,80%的車輛實現互聯互通,徹底重塑交通生態。
因此,電動車市場的崛起不僅是技術與政策的勝利,更是全球轉型為永續智慧交通的縮影。這一趨勢為業界的領先企業提供了廣闊舞台,特別是特斯拉、小米、比亞迪、蔚來、理想和小鵬等公司,它們在技術創新、市場佈局和品牌策略上各具特色。接下來的分析將深入探討這些企業在全球電動車浪潮中的定位、競爭優勢與潛在挑戰,幫助投資人更清楚地掌握這領域的機會。

Source: IEA
特斯拉,毫無疑問是整個電動車產業的標竿。 2003年創立於矽谷,以顛覆性創新引領全球電動車革命,致力於加速世界轉型為永續能源的發展。 特斯拉以其顛覆性的電動車型(如Model S、Model 3、Model Y和Cybertruck)重新定義汽車產業,融合尖端科技、卓越性能與環保理念。公司也提供太陽能產品、儲能解決方案及自動駕駛技術,引領智慧出行與清潔能源革命。憑藉創新驅動與全球影響力,特斯拉持續塑造未來交通與能源新格局。
截至2025年上半年,特斯拉在全球電動車市場持續保持領先地位,但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根據最新數據,特斯拉全球交付719,325輛純電動車,較去年同期下降13.1%,其中Model Y佔65.2%(469,143輛),Model 3佔31.6%(227,210輛),Cybertruck佔1.6%(11,225輛)。在全球電動車市場(包括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總銷量9,535,141輛,較去年同期成長34.3%)中,特斯拉市佔率為7.5%,年減4.2個百分點,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比亞迪(19.9%)。儘管如此,特斯拉憑藉其技術創新與品牌影響力,仍是純電動車領域的核心玩家。

Source: autovistagroup

Source: autovistagroup
支撐特斯拉市場地位的不僅是銷量,更是其卓越的成本控制與獲利能力。單車生產成本約35,000美元,其中電池(30-40%)、馬達及驅動系統(15-20%)、軟體與電子(10-15%)構成主要部分,電池佔比最高,凸顯技術創新的關鍵作用。得益於Gigafactory擴張與4,680電池技術(成本從128美元/kWh降至56美元/kWh,下降56%),單車成本不斷下降。截至2025 Q3,特斯拉單車平均售價約43,000美元,單車毛利7,700美元,毛利率約17%,高於同業平均(10-15%)。
未來,特斯拉計畫深化垂直整合,2026年推出四款4680電池變體及墨西哥新廠,透過減少供應鏈依賴將電池成本再降20-30%,單車成本降至25,000美元以下。這些舉措預計將毛利率推升至20%以上,推動25,000美元車型上線並量產,使利潤翻倍並鞏固其在競爭市場中的優勢。

Source: Tesla
特斯拉不僅以電動車技術引領產業,其強勁的財務引擎同樣為其市場地位注入動力。特斯拉的債務主要源自於客戶汽車租賃和太陽能專案融資租賃,而非公司債或銀行貸款。總負債約138億美元,負債權益比穩定在0.2以下,利息覆蓋率近14,顯示債務狀況穩健,無重大利息負擔。經營現金流約160億美元,自由現金流高達70億美元,反映核心業務獲利能力強勁。現有短期流動性約420億美元(含現金等價物),流動比率2.1,足以涵蓋短期負債並支持未來投資。
展望未來,隨著新廠投產及電池成本下降,特斯拉預計將繼續優化債務結構,現金流將進一步增強。結合低負債率,這為其自動駕駛和機器人投資提供靈活性。即便是市場波動,現金儲備也足以涵蓋全部債務,鞏固其財務優勢。

Source: Tesla
特斯拉的財務穩健(如420億美元現金儲備、債務權益比小於0.2)為其提供了堅實基礎,但若遭遇需求下滑或競爭加劇的現金流危機,其融資能力將成關鍵。目前,特斯拉已獲得全球主要信用評級機構的投資等級評級,這為其在全球資本市場進行融資提供了有力支持。馬斯克身為CEO及最大股東,其4,100億美元淨資產與X平台超2億粉絲的號召力,堪稱「超級籌資機」。他曾抵押特斯拉股票貸款(2023年貸款約130億美元),若危機發生,可進一步抵押或出售部分股票為特斯拉注入現金。
馬斯克旗下企業進一步強化支持:SpaceX(估值3,500億美元,馬斯克持股54%)可增發股權或貸款間接注入資金;xAI(獲60億美元融資)或共享AI算力資源;Neuralink與Boring Company亦可跨界協作,估值總和或超4,000億美元。儘管「輸血」可能引發股東爭議,馬斯克的跨公司協同與創新融資,或助特斯拉化危為機,鞏固產業龍頭地位。
特斯拉正處於智慧轉型的臨界轉折點,從電動車製造商加速演變為AI時代的領導者。這項策略躍遷得益於其強大的財務實力與卓越的融資能力,為AI驅動的長期佈局提供了堅實支撐。以全自動駕駛(FSD)為核心的技術生態,正重塑全球出行格局。依托端到端神經網路架構與每日1500萬英里的真實車隊數據,特斯拉以視覺感知、決策規劃與執行控制為一體,引領AI在物理世界落地的革命性突破。
FSD:智慧化核心,端對端神經網路驅動的自治躍升
FSD是特斯拉智慧轉型的絕對引擎。 2025年推出的Beta v14版本全面採用端對端神經網路架構,徹底打破傳統模組化設計,將知覺、規劃與控制無縫融合為單一AI模型。這項架構變革標誌著系統從Level 2(監督輔助駕駛)到Level 4(特定場景高度自治)的關鍵跨越。截至2025年底,FSD累計駕駛里程將會突破60億英里,建構起全球最龐大、最真實的訓練資料集。安全數據進一步彰顯其領先性:Autopilot事故率僅為每630萬英里一次,遠低於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報告的人類駕駛事故率(每70萬英里一次),安全性提升約9倍。 v14版本的端到端模型實現了即時處理複雜動態場景的能力,包括無保護左轉、緊急車輛讓行、施工路段繞行等高難度任務。早期測試顯示,平均幹預里程達1454英里,較前代版本大幅提升,系統行為更自然、更接近人類直覺駕駛。

Source: Tesla
AI基礎設施:自研算力與晶片生態閉環
特斯拉的AI能力建立在自研基礎設施之上。 2025年,訓練算力提升4倍,相當於部署約81,000張H100顯示卡,從每日1500萬英里的車隊影片中提煉高價值複雜場景,資料壓縮效率達20倍,場景辨識準確率穩定在97%。自研AI5/6晶片將推理速度提升40倍,顯著降低對外部供應商的依賴,建構起從訓練到推理的完整AI生態閉環。這項能力不僅加速FSD迭代,也將智慧化技術深度應用於生產環節-例如電池製造效率提升10%,進而降低整體成本,並支援25,000美元入門車型的研發與量產,鞏固特斯拉在價格、技術與規模上的綜合競爭障礙。

Source: Tesla
自動駕駛計程車(Robotaxi):從技術驗證到商業落地
FSD技術的成熟直接賦能Robotaxi戰略。 2025年,特斯拉推出專為無人駕駛設計的Cybercab,採用無方向盤、無踏板的全自治架構,續航力達300英哩。目前,Cybercab已在加州灣區和德州奧斯汀啟動有限商業運營,車隊規模分別超過1000輛和500輛,累計提供數萬次安全乘車服務,全部配備安全監護員以確保過渡期穩定。 FSD v14的神經網路已整合即時導航優化、動態路徑規劃與緊急應變機制,為未來無監督營運鋪路。特斯拉計畫於2026年下半年啟動Cybercab量產,並在2025年底前將Robotaxi服務擴展至10個以上主要城市。這項業務模式預計將為公司貢獻顯著新增營收,成為繼FSD訂閱之後又一高毛利成長引擎。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5年,總部位於中國深圳,是全球領先的新能源汽車製造商 。公司以"Build Your Dreams"為理念,專注於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和儲能係統的研發與生產。
比亞迪的故事幾乎是中國製造業向上突圍的縮影。早年依托深圳本地優勢產業政策、製造業環境,以及上下游政府顯性與隱性的多重支持。從1995年的電池代工廠到2025年躋身《財富》世界500強第91位,公司花了30年完成從代工到定義標準的跨越 。其最突出特質為垂直整合:電池、馬達、電控甚至半導體幾乎全自產。
在市佔率層面,比亞迪表現極為激進。 2022-2024年,比亞迪以強勢價格策略、豐富產品線和龐大通路,率先在中國市場超越特斯拉,坐穩全球銷售頭把交椅。 2025年上半年,比亞迪交出了一份幾乎碾壓式的成績單,累計銷量達214.6萬輛,同比增長33.0%,繼續蟬聯中國及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 。在中國市場,比亞迪新能源車的市佔率攀升至約32%。
從全球維度來看,比亞迪在電動車市場的佔有率約為22%,穩居世界第一。海外市場更是公司成長的新引擎,上半年銷售達47萬輛,較去年同期成長132%,已超過2024年全年總量。其中,泰國市佔率41%,巴西66%,哥倫比亞45%,在新興市場中強勢取代豐田和大眾。
比亞迪的全球霸榜並非靠著某一款爆款車型拉動,而是憑藉著系統性的車海戰術。從7萬元的海鷗到百萬級的仰望,從插混到純電、從轎車到SUV,幾乎涵蓋了所有細分市場。以規模和通路優勢擊敗多數競爭對手,以中階定價、強供應鏈和高可靠性,快速穿透東南亞和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高端突破方面,仰望品牌是比亞迪策略升級的核心載體。仰望汽車用U8、U9等車型直面BBA,主打百萬市場。比亞迪不惜重金辦大事件:如仰望車隊致敬港珠澳大橋工程、Speed定制車巡遊深圳等,但在高端市場(尤其是歐洲),品牌認知度仍是短板,買BYD在當地的一部分消費者仍不知如何正確發音。
2025年上半年,比亞迪的獲利核心承受了明顯壓力。汽車整車業務毛利率降至約18.7%。單車毛利降至2.6萬元,而單車淨利僅約0.5萬元。
毛利下滑的核心原因有三:價格戰的持續、高端品牌貢獻度不足、研發與智慧化成本上升。 公司單車製造成本上升至11.2萬元,較上季增加約1萬元,其中智慧駕駛系統升級、經銷商回饋以及產能擴張導致的邊際管理成本提升,都是關鍵因素。
儘管短期利潤承壓,但這套低利潤高規模的模式正是比亞迪的經典打法。它以成本壓制搶市場,透過刀片電池與e平台3.0等核心技術大幅削減生產成本,使得A0級電動車的生產成本可降至9萬元,而售價7萬元仍能實現保本。這種極致的效率邏輯,讓比亞迪在價格競爭中幾乎無敵。
與特斯拉依賴高溢價與軟體訂閱的模式不同,比亞迪堅持工業時代的量產哲學:先鎖定市場規模,再在供應鏈效率中提煉利潤。這項策略短期看似在自我壓榨,但長期有可能形成規模壁壘,使其具備提價淘汰競爭者的能力。
然而,以價換量的模式也埋下隱憂。高產能帶來的現金流壓力,使比亞迪的獲利品質愈發依賴供應鏈金融和帳期管理,而非真實消費成長。未來產業補貼完全退出或產能擴張過剩,獲利可能被擠壓至極限。
表面上,比亞迪的財務狀況堪稱穩健。截止2025年6月底,公司帳面現金儲備高達1,561億元,總負債約6,016億元,資產負債比率為71.1%。財務槓桿不激進,結構也十分漂亮:有息負債僅416億元,佔6.9%,現金儲備甚至約為有息負債的四倍。營運現金流同樣亮眼,上半年淨流入318億元,年增124%,其中第二季單季流入232億元,暴增近五倍。乍看之下,比亞迪似乎是汽車業少有的現金機器。
然而,比亞迪的現金富裕背後卻隱藏著複雜的資金鏈邏輯。它的充裕流動性,部分建立在供應鏈的延遲付款與商票融資之上,這也是外界認為公司有結構性風險的根源。比亞迪的應付帳款規模高達2,366.9億元,佔總負債近40%。過去幾年,其供應商帳期從平均200天被拉長至300天,是特斯拉的三倍之多。雖然公司在2025年6月承諾將帳期壓縮至60天,但執行並不徹底,大量商業承兌匯票仍在市場流轉。
比亞迪上半年透過票據背書與貼現的融資體積達到1,592億元,約佔營業收入的40%。換句話說,幾乎一半的銷售貨款都是以票據而非現金結算。這種架構看似優化了財報現金流,卻將信貸風險外包給供應商:比亞迪帳上資金寬裕,而上游零件企業則承擔了流動性壓力。一旦貼現
利率上升或金融環境收緊,這種供應鏈金融模式可能反向衝擊整車端。
比亞迪憑藉強大現金流完成了難以匹敵的價格戰和擴張能力,別家造車靠融資輸血,而比亞迪可靠自我造血打一場持久戰。這是它的護城河,也是它的雙面刃。它不是沒有負債,而是把負債藏進了供應鏈。
與依賴外部融資的新勢力不同,比亞迪的融資以多通路、低成本、結構平衡著稱。目前公司的主要融資管道包括:
進入2025年,公司在智慧化領域的投入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上半年研發支出高達308.8億元,年增53%,投入比例在汽車產業名列前茅。其中最核心的技術成果是「天神之眼」智駕系統,這款矩陣產品將高階智慧駕駛功能下放至10萬元車型,真正推動了全民智駕的普及。
與特斯拉追求純視覺自動駕駛的路線不同,比亞迪選擇了一條穩健的多感測融合+演算法優化路徑。天神之眼系統配備了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超音波雷達與高畫質攝影機的多重感知方案,並以自研的璇璣架構和高算力DiPilot晶片平台為核心,實現360度全維感知和高效資料處理。演算法並不追求無人駕駛革命,而更關注節能調度、行車安全與通勤效率。
截至2025年5月底,搭載天神之眼的智駕車型累計銷量已超過71萬輛,每日產生超過4400萬公里的行駛數據,為比亞迪構建了新能源車企中規模最大、數據最密集的自學習系統。
總體而言,比亞迪是一家典型的工程導向型公司,它可能是最務實的電動車企業。便宜量大、技術自洽、財務穩健、擴張克制,是它的四個關鍵字。它的野心不是講創新故事,而是做產業帝國。
小米造車的故事,是網路邏輯入侵傳統製造業的範例。創辦人雷軍,這位創業教父主導了品牌的一半影響力,他既像馬斯克那樣自帶光環和流量,更善於用個人敘事持續為產品賦能。從發表會跪地到全國自駕直播,雷軍的情懷與IP,幾乎成為小米汽車的最大招牌,也令小米擁有了類似特斯拉人企合一的粉絲經濟體質。自2021年官方宣造車、2024年首款SU7上市以來,小米汽車以「生態整合+數據驅動」的策略快速崛起。公司依托手機、IoT與AI三大生態累積出的技術、供應鏈與流量紅利,將汽車視為行動的超級終端-連結人、手機、居家的下一個入口。
到2025年,小米汽車已成為集團內最具想像的板塊:蘇州工廠76秒下線一輛車,北京亦莊一期年產能達32萬輛,第二期計畫50萬輛。有別於傳統車企的穩健推進,小米用軟體式邏輯推動硬體工廠運轉,其核心競爭力在於快速試誤與數據沉澱。
但也正因品牌高度個人化與熱度快速堆積,小米汽車也面臨了一些公關危機,在極速銷售爬坡下,產品品控與安全體系在短時間內經得起前所未有的壓力。 2025年下半年,一系列意外安全事故及輿論事件爆發,市場對小米造車的安全性提出質疑。
2024年首款SU7上市,強勢引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及全民社交。第一個月累計預定超24萬台,創下中國新能源車最快破10萬銷售紀錄。 SU7成為為年輕人訂製的流行Icon。所謂爆款邏輯
背後,是小米以極致供應鏈效率、網路行銷打法與極高配置性價比實現了對市場的閃擊戰,有一輛小米SU7就是潮流青年和極客圈層的社交貨幣。 2025年上半年,小米SU7系列交付15.7萬輛新車,位居新勢力第四,僅次於理想、小鵬與零跑,市佔率約3.5%。受惠於SU7的長期熱度與高階版本SU7 Ultra的推出,公司上半年新車業務收入達206億元,均價約25.3萬元,年增10.9%。 YU7 SUV系列雖在第二季才發布,但首日鎖單24萬台,為下半年成長埋下伏筆。
從區域來看,銷量主要集中在長三角與珠三角,杭州、上海、深圳是最大消費市場。這意味著小米汽車尚未走向大眾化,其用戶群仍是忠於科技品牌的中高端消費群。
小米汽車的成績更在於獲利能力: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26.4%,單車毛利約6.7萬元。超越特斯拉、比亞迪等主流車商。
這種亮眼表現背後是網路式聚焦打法的勝利。小米集中全部資源打造單一爆款-SU7,透過供應鏈垂直整合與硬體參數透明化,將製造成本壓低約25%。
然而,這種高毛利率可能是階段性紅利:集中資源、定價偏高、高階車型支撐均價。隨著YU7走量、小米向更低價車擴展,其獲利水準預計將趨向收斂。
截至2025年年中,小米集團帳面現金儲備高達2,087億元,集團整體負債比率約47%,在國內科技製造業中處於絕對領先的安全水準。其中長期負債主要集中在債券和產業融資,短期流動負債結構較為健康,大部分由應付帳款及供應鏈金融構成。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始終保持高淨現金,避免過度槓桿化所帶來的系統風險。 2025年上半年,小米集團經營現金流量淨額182億元,較去年同期達到倍增。雖然汽車板塊仍處於孵化期,上半年小幅虧損3億元,但虧損幅度較2024年末已大幅收窄,且被消費電子、IoT及互聯網業務的正向現金流完全覆蓋。
小米的資本打法本質是「自我造血+產業協同」。一方面,依托強勁的自由現金流,手機、IoT和
網路等主力板塊持續為汽車業務輸出現金,建構內部輸血機制。另一方面,小米積極與寧德時代、京東方等上下游巨頭共同投資汽車核心零件與生態項目,打造產業共投的聯合體,既鎖定供應鏈,也分擔前期風險。
海外融資方面,公司規劃在港交所發行專款新能源債券,以及透過國際產業基金引進長期策略資本。
這個佈局讓小米即使在早期虧損和研發高投入階段,也具備充足的資金應變能力,無須頻繁依賴高風險的外部槓桿。正如雷軍所說,養車靠手機,小米專案週期的底氣來自集團現金流和自主資本運作能力,這也是其與新勢力、傳統車企最大不同的地方。
比起造車,小米更像是在創造一個連結生態。 2025年,汽車與AI業務研發投入達120億元,佔比超過22%,在智慧駕駛系統中全面引進AI大模型與自研澎湃控制晶片。
小米智駕方案採用雷射雷達與多模態融合感知,優點在於透過雲端AI匯聚用戶數據,實現駕駛行為迭代。不同於特斯拉的端側學習,小米的智駕策略更像手機的MIUI:快速OTA更新、數據回饋敏捷、體驗持續優化。智駕並非一個功能,而是持續進化的演算法服務。
同時,SU7與小米澎湃系統無縫互聯,使「人車-家」三端融為一體,這種設計不僅體現小米的系統思維,也強化其行銷敘事:智慧是一種生活方式。
小米汽車的本質,是把網路速度注入製造業邏輯。它不以極致工程為傲,而以用戶思維和數據反饋為武器
蔚來汽車(NIO)由李斌於2014年創立,是中國領先的高端智慧電動車企業之一。蔚來汽車的發展路徑幾乎完全參考了特斯拉,蔚來造的第一輛車也是超跑。李斌曾邀請瑪莎拉蒂總裁為蔚來打造第一輛超跑EP9,甚至組了一支FE方程式車隊,在第一年就拿下了車手總冠軍。而這款售價高達單車120萬美元的超跑EP9,最後只賣了6台。儘管EP9的初衷就不是為了一般消費者而打造,但徹底為蔚來這個品牌打響了知名度。
蔚來建立以來的主力車型是40萬以上的高階SUV市場,對標BBA的中高階車型和市場。除了賣車以外,李斌也參考香港馬會會所在中國建立了176家NIO House(牛屋),由此可見,蔚來想要建立的是一個以買車為門檻,以APP為紐帶,以服務為基礎的高淨值人群俱樂部。
銷售數據:2025年上半年,蔚來汽車累計交車量達114,150輛,較去年成長30.6%。其中,第二季(Q2)的交車量為72,056輛,季增高達71.2%,顯示出強勁的復甦勢頭。
自2022年以來,儘管蔚來面臨各種挑戰,但蔚來每年汽車交付量都保持不斷增長的趨勢,從2022年全年只有12.2萬輛,到2025年上半年就一共交付了11.4萬輛,同時當前公司已經發布了25Q3交付量,單季度達到87000輛。這項成長得益於其多品牌策略的推進,銷售量由蔚來主品牌、樂道(ONVO)品牌和螢火蟲(FIREFLY)品牌共同貢獻。
市佔率方面,儘管銷量逐年成長,但由於一直以來蔚來主力車型的定價策略偏向高淨值和高端SUV為主,蔚來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僅維持在1.6%左右。
除了交車量以外,車企毛利率指標也是市場極度關注的核心指標,因為其毛利率和成本控制情況直接反映了公司的營運效率和策略成效。
根據蔚來財報顯示,在過去5年裡,蔚來毛利率經歷了先降後升的趨勢,當前蔚來的毛利率正處於回升通道,2025年上半年已經回升至9%以上。公司正積極採取成本削減措施,並調整產品策略,專注於高利潤率的SUV車型(如ES8、L90),以期進一步改善獲利能力 。而李斌先前設定的目標,即計劃在2025年第四季實現盈虧平衡,這要求車輛毛利率超過17%且月交付量超過70,000輛,目前來看交付量已經有所保證,但毛利率仍然是較大的隱患。尤其是樂道和螢火蟲兩個子品牌,本身定位更親民的大眾市場,毛利率明顯低於主品牌NIO的水平,這在短期內可能會拉低公司的整體利潤率水平。
現金儲備與短期負債:截至25H1,蔚來帳面上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有71億元,較過去兩年有明顯的下降,而公司短期有息借貸仍處於明顯的上升趨勢,儘管短期公司並不會面臨流動性風險,但由於其債務權益比幾乎處於所有車企中最高水平。這反映了公司未來仍面臨較大風險,需要依賴公司或說李斌個人的融資能力,來為企業不斷輸血。
公司現金流:身為最燒錢的新勢力車企,蔚來在過去幾年中,經營活動的淨現金流均為負。
結論:蔚來目前擁有相對充裕的現金儲備,足以支撐短期營運。然而,其持續的經營虧損和高負債結構意味著公司對外部融資的依賴性較強。經營性現金流量資料的缺失,使得外界難以準確評估其核心業務的「自我造血」能力。
儘管面臨獲利挑戰,蔚來在資本市場上仍展現出較強的融資能力,除國家主權基金和中國地方政府外,蔚來還獲得了包括小米、理想以及寧德時代等多家知名企業和投資人的支持。這也反映了資本市場仍對其長期技術願景、品牌價值和市場潛力仍抱持一定信心。
融資管道: 除了股權融資,蔚來也依賴債務融資。財報顯示其現金流基於營運活動、股權融資和借貸能力 ,並與中國多家銀行簽訂了貸款協議 。公司也曾計劃發行可轉債以補充資金 。
蔚來的自動駕駛系統NAD(NIO Autonomous Driving)的長期目標是實現L4級的全場景自動駕駛 。但目前,該系統普遍被認為仍處於L2+級別,即高級輔助駕駛階段。
理想汽車由李想在2015年創立,創辦人李想身為一個天才少年,在成立理想品牌之前就已經實現了創業成功和財富自由。並且,先前創業的專案泡泡網和汽車之家都是屬於汽車產業,這為理想品牌的誕生和造車提供了非常寶貴和可靠的經驗。可以說,在新勢力品牌中,李想本人應該是所有創辦人中對車子最熟悉和了解的。
2018年,理想汽車發布了首款電動車——理想ONE,它被定義為"沒有里程焦慮的智能電動車",採用增程式電動系統解決當時純電動車普遍存在的續航焦慮。理想是新勢力中唯一先造增程式混動汽車,而非純電汽車的品牌。
在理想ONE推出之後,憑藉該車型讓理想連續15個月獲得中國市場中大型SUV銷量冠軍,兩年時間累計銷量超過21萬輛,也讓李想徹底明白增程式混電作為過渡技術的戰略是正確的。自此,理想迎來了它最重要的產品矩陣-L系列,也正式進入了公司的快速發展期。 2022年,理想發布了家庭版六座旗艦SUV理想L9,確立了將高端家庭用車作為目標用戶群體,並且參考俄羅斯套娃,又推出了L8、L7和L6。可以看到,從2022年開始,理想銷量和交付量一路狂奔,從最開始的13萬輛快速增長至37萬輛,隨後又突飛猛進成為新勢力中第一個打破年交付量超過50萬輛的品牌。
由於理想汽車增程式的技術和相對清晰的用戶定位,讓理想過去幾年在中國20萬元以上SUV的細分市場中保持領先。根據最新數據顯示,2025 年 1-7 月,在 20 萬元以上 SUV 市場,理想汽車以接近23 輛的累計銷量登頂細分市場榜首,市場份額高達 12.31%,超越了寶馬、奔馳、奧迪等傳統豪華品牌,甚至領先於特斯拉。
由於理想獨有的技術優勢和相對「單一」的產品矩陣,以及李想本人對於企業經營成本的極致追求,這讓理想汽車的毛利率一直保持在極高的水平,過去3年中一直在21%以上,甚至優於特斯拉。但對於造車成本的極致追求,並不影響理想在研發上的高投入。這正好說明了公司對於企業策略投入是穩中求進、按部就班的,李想一直都是一個把「錢要花在刀刃上」為理念的創始人和產品經理。
在過去一年中,理想增加了巨額的資金投入,一方面李想認識到必須從增程式轉型到純電市場。為此,理想化身基建狂魔,在中國建造了超過特斯拉現有數量的充電樁,為純電車型的銷售鋪路;另一方面,理想汽車也開始在AI領域加大投入,包括自研大語言模型和車載智能體——理想同學,以及對自動駕駛領域的高投入研發。隨後,在2025年的下半年相繼發售了不同於L系列的純電車型-i8和i6。其中,i6的目標客群不再局限於先前的高端家庭用車,而是強調了年輕客群和無娃家庭。價格擋位也進入到25萬以內,這是目前市場競品最多、競爭最激烈的價格地帶,直接面對特斯拉Model Y以及小米Yu7等明星產品。正是由於理想今年相對激進的策略和品牌轉型的陣痛,導致今年成本端大幅增加,新純電車型毛利率大概率會明顯低於此前公司恪守的20%底線。
從歷史數據來看,理想的現金流狀況是所有車廠中最穩健的那一批。這也得益於過去幾年較高的汽車銷售、毛利和較低的造車成本。目前公司帳上現金儲備雖然較過去兩年有所下降(用於新車研發投入),但仍維持在500億左右的水準。 2025 年第一季自由現金流(經營現金流減去資本支出)為負 25 億元,第二季擴大至負 38 億元 。自由現金流持續為負反映了公司正處於快速擴張期,大量資金用於產能建設和技術研發。但考慮到公司強大的融資能力和現金儲備,短期內不會面臨流動性危機
負債結構方面,公司以流動負債為主,但償債壓力可控。流動負債 712.3 億元,佔總負債的 81.3%,主要包括應付帳款、短期借款等。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負債結構相對健康,有息負債比例較低,主要依賴經營性負債進行資金周轉。
自 2023 年以來,理想汽車未進行大規模股權融資,融資活動主要依賴自身經營現金流,已經實現了從 "外部融資依賴型" 向 "自我造血型" 的轉變。
同時,公司在美股、港股雙重上市,融資管道暢通。銀行授信額度充足,債券發行順利,顯示各類金融機構對公司的信任。即使在市場環境不佳的情況下,公司仍能獲得所需資金。
理想對於汽車智慧化和自動駕駛技術非常重視,也持續進行高投入研發。本公司堅持全端自研路線,從感知、預測到規劃、控制全部自主開發。尤其是在AI大模型應用方面也已經走在了行業前列,2025 年推出的 VLA(Vision Language Action)司機大模型代表了理想汽車在 AI 領域的最新成果。模型圍繞著 "選對路、速度準、舒適度、安心感、可溝通、高效率" 六大維度提升用戶體驗,具備車速記憶能力,能夠記住用戶在特定道路的車速偏好。目前,根據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車主已經選擇讓VLA接管駕駛,使用自動駕駛時間佔比甚至超過了自己手動駕駛的時間。
小鵬汽車由何小鵬、夏珩、何濤等共同發起,於 2014 年正式創立,總部位於廣州,是中國智慧電動車領域的代表性企業之一。小鵬自創立之初確立了以一線城市年輕消費族群為目標,主打智慧化與性價比結合的策略方向。
小鵬的發展路徑以 「快速迭代 + 技術落地」 為特色,2017 年首批量產車 1.0 下線,2018 年便實現首款車型 G3 的交付,成為互聯網造車新勢力中率先完成量產交付的品牌之一。小鵬透過 G3、P7等量產車型的智慧駕駛功能快速建立市場認知,成為其早期差異化競爭的關鍵標籤。
2025 年上半年,小鵬汽車迎來爆發式成長,累計交車量達 19.8 萬輛,年增幅高達 245.3%,成長速度遠超業界平均水準。其中,第一季交付 9.4 萬輛,年增 331%,登頂新勢力銷冠;第二季交付 10.4 萬輛,季增 10.6%,延續強勁成長動能。
交付量和收入的爆發式增長主要得益於該公司最新的兩款熱銷產品,小鵬Mona M03和P7+。前者在作為入門車型,平均12萬人民幣的售價卻搭載了小鵬自研的高階智駕系統-圖靈AI智駕。該系統擁有雙Orin-X晶片,總算力升至508TOPS,實現了感知、決策到控制一體化,全面提升駕駛體驗連貫性和智慧性。
極致的性價比和頂尖的智能化標籤使得Mona M03上市 8 個月累計交付超 10 萬台,中端車型P7 + 上市 5 個月交付近 5 萬台,而 2025 年 G6、G9 等車型在 4 月單月交付超 7500 台,形成全價格覆蓋。進入第三季度,8 月底上市的全新一代 P7 僅用 7 分鐘大定便突破萬輛,創小鵬新車上市最快破萬紀錄,顯示出市場對其產品力的高度認可。
受惠於銷售量的高速成長,小鵬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市佔率顯著提升。這項成就得益於其精準的市場定位 —— 覆蓋 15-35 萬元主流價格帶,既避開了高端市場的激烈競爭,又抓住了大眾消費升級對智能化的需求。
毛利率的持續改善是小鵬 2025 年上半年的核心亮點之一。根據財報數據,該公司毛利率從 2024 年同期的 13.5% 提升至 16.5%,其中汽車毛利率表現更為突出,從 6.0% 增至 12.6%,且已連續八個季度改善,2025 年第二季度汽車毛利率進一步攀升至 14.3%,創歷史新高。
這項提升主要源自兩點:一是規模效應釋放,銷售量翻倍攤薄了研發與生產固定成本;二是成本控制見效,透過 SEPA 2.0 扶搖架構的平台化生產,實現不同車型零件通用率提升至 80% 以上。何小鵬在財報會上透露,公司目標在 2025 年底實現盈虧平衡,這需要汽車毛利率穩定在 15% 以上且月交付量維持在 3.5 萬輛以上,目前兩項指標均已接近目標門檻。
不過,挑戰同樣存在,入門級車型 M03 的熱賣拉低了整體單車均價,從 2024 年第一季的 25.39 萬元降至2025 年一季度的15.29 萬元,儘管服務收入(上半年達 17.2 億元,利潤率提升約起來對上了利潤率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小鵬汽車流動資產合計 547.71 億元,其中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短期投資等流動性資產規模達 452.8 億元,較 2024 年底的 419.6 億元穩步增長,顯示出健康的資金儲備態勢。同期公司負債合計 620.9 億元,雖較 2024 年底增加,但債務結構以長期專案融資為主,短期有息負債佔比不到 30%,流動性風險較低。
公司現金流狀況今年以來顯著改善,2025 年第一季自由現金流突破 30 億元,創下歷史同期最佳成績,這也是小鵬成立以來首次在單季實現正向自由現金流。小鵬目前擁有充裕的現金儲備,足以支撐未來 1-2 年的研發投入與市場擴張。正向自由現金流的出現標誌著其核心業務已具備初步 「自我造血」 能力,對外部融資的依賴性顯著降低。
儘管已具備現金流改善基礎,小鵬仍保持著強勁的資本市場號召力。公司早期就獲得阿里巴巴、富士康、IDG 資本的聯合領投,2019 年小米集團成為策略投資夥伴。 2024 年以來,公司透過港股增發、綠色債券等方式累計融資超 80 億元,為技術研發提供了資金保障。
小鵬的智慧核心是 XNGP 智慧輔助駕駛系統,其長期目標是實現 L4 級全場景自動駕駛,目前已進化至 L2 + 高級輔助駕駛階段,核心優勢在於 「全端自研 + 數據閉環」。截至 2025 年上半年,XNGP 已實現全國所有城市的道路覆蓋,包括無高精地圖區域的通行能力,用戶滲透率超過 70%,顯著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在2025年電動車市場智慧化浪潮的強勁推動下,全球銷售已逼近2,000萬輛大關,中國市場滲透率更是接近60%,ADAS等先進技術普及率超過70%。從市場競爭力、單車獲利能力、財務穩健性、融資潛力以及智慧化程度等多維度出發,協助投資人建立全面的電動車產業投資策略。這種策略不僅聚焦於精選個股,還延伸至關鍵時間節點把握以及風險分散機制,從而在這一具備長期增長趨勢的電動車市場中,穩步捕捉可持續回報。

首先,在電動車產業的核心龍頭配置策略中,優先鎖定具備高障礙的領先玩家,以建立穩固的組合底倉。其中,特斯拉憑藉全面優勢脫穎而出:FSD數據累積達60億英里、安全性領先行業9倍、電池成本不斷下降,從而實現單車毛利7700美元以及現金儲備420億美元的強勁財務支撐,適合作為主力配置,充分捕捉AI驅動的軟體訂閱服務與Robotaxi的長期潛力。比亞迪則展現優秀的均衡實力,市佔率高達22%、海外銷售成長132%,依托車海戰術與刀片電池技術構築規模壁壘,推薦納入核心層,以平衡防禦屬性與新興市場的擴張機會。這項策略的核心邏輯在於兩者的高度互補:特斯拉代表高溢價創新,比亞迪專注低成本滲透,從而有效避免單一依賴風險,確保組合在智慧化浪潮中穩健前行。
其次,在電動車產業的成長場景補位策略中,針對特定用戶需求,精選小米與理想作為衛星配置,以補充核心龍頭的高端定位。小米憑藉毛利率約23%、人車家生態互聯以及OTA快速迭代,SU7系列鎖單火爆、YU7 SUV潛力強勁,現金儲備超2000億元支撐自循環發展,建議納入成長層,押注智能化平權向15萬級車型下沉。理想則維持毛利率穩超20%、20萬+ SUV市佔有率領先,VLA大模型顯著提升接管率,已轉型純電i系列並建成超3000座充電站,同樣適合成長層配置。這項策略的核心在於場景驅動:小米鎖定年輕科技族群,理想專注家庭升級需求,預計2026年兩者複合成長超30%,有效平衡龍頭的高端偏向,實現組合在中低端市場的多元覆蓋與成長接力。
第三,在電動車產業的動態時機調整策略中,融合宏觀趨勢與事件驅動因素,實現靈活倉位管理。短期內,緊密追蹤季度交付催化劑:特斯拉FSD v14系列監管進展與廣泛推送、比亞迪H股56億美元融資擴產、小米YU7 SUV量產交付,若實際表現超預期,則擇機增配成長股以放大收益。長期展望至2030年(EV市場規模達6,524億美元、智慧化滲透率超80%),設定明確止損機制:單車毛利率下滑逾5%時減持保本,現金流轉正則加碼佈局。同時,審慎規避小鵬與蔚來(雖智能化領先,但財務負債率高企、持續依賴外部輸血),僅保留少量觀望以博取潛在反彈。
整體框架維持較高主動配置比例並保留一定現金緩衝,以應對利率環境波動。這策略邏輯層層遞進:從個股高障礙篩選龍頭起步,到場景驅動補位成長股,再延伸至時機動態調整,最終鑄就韌性組合。在EV從電氣化轉型為智慧平台的浪潮中,堅持優選核心玩家,不僅掌握銷售爆發與科技紅利,也透過多維度對沖實現穩健增值。投資者由此握緊“未來船票”,在2030年市場規模翻倍之際,收穫風險調整後的豐厚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