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透新加坡/北京10月15日 - 中美竞争加剧之际,中国共产党将于本月召开全会,制定五年计划,分析人士称,该计划将优先发展高科技制造业,努力实现庞大产业的升级和全球实力的提升。
这次全会还可能承诺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提升家庭消费,并解决对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长期增长构成威胁的的深层次、历史性的供需失衡。
分析人士说,这两个目标都已推行数十年之久,而且存在结构性矛盾,随着中美紧张局势的恶化,这一政策挑战变得更加尖锐,使中国政府难以转向需求侧政策。
要保有强大工业实力,就得维持将国家资源导向生产者的现状,而促进消费则需要将资金导向家庭,势必压缩企业与政府的投资空间。
制造与消费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于对第一个目标的追求,而牺牲了第二个目标。但这种做法现在正加剧通货紧缩的压力,并造成难以为继的负债。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周 再次威胁要征收100%的关税,凸显出中美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分析师称,这使得中国决策官员面临更棘手的局势。这是一场在“大国竞争”与“内部经济再平衡”之间的抉择。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陈波表示,中国的下一个五年计划 "肯定会一再强调对高科技研究和工业发展的支持。”中共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四中全会)将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届时将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十五五”:2026-2030年)。
"就一个国家的硬实力而言,制造业仍然是重中之重,"陈波称。"当冲突发生时,最终重要的是制造业,而不是服务业。”
图:中国(粉红色)、美国(绿色)、欧盟(蓝色)、印度(橘色)、其他地区(灰色)占全球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左)、制造业附加值(中)、家庭消费(右)的比重
目前,中国在电动汽车、太阳能或风能等行业处于领先地位,而在特朗普与习近平可能于10月稍晚举行的贸易谈判之前,中国通过对稀土进行出口管制、利用其在稀土生产领域的主导地位进行施压。
除飞机或先进半导体等少数高端行业外,中国大多都已在国内建立起供应链。
北京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说:“如果不发展高端产业,将来就会受制于人,”但他警告说,中国需要更好的政策平衡。
图:中国(红线)、全球(黑线)、美国(深蓝线)、日本(浅蓝线)、德国(绿线)家庭消费支出相当于GDP比例(左图)及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相当于GDP比例(右图)
裂痕正在出现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表示,他们预计全会后的声明将提供一个 "技术和供应驱动的框架,并逐步关注社会福利"。因此,他们补充称,"决定性的再膨胀在2026年仍难以实现。”
图:中国各主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其中大多数产业产能利用率不到80%
消费驱动型增长模式更有可能创造出高技能、高收入的服务业工作,但这一代人却面临着有限的机会。
麦格理集团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胡伟俊表示:“如果只依赖外需,而内需却不起作用,那么你就会面临失业问题和通货紧缩。”“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一两年,还是可以的。但长此以往,这肯定会成为一个问题。”
胡伟俊预计,如果外部需求萎缩到足以威胁经济增长目标时,中国将得认真对待刺激消费问题。
消费空头支票?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或可透过将对工业的支持转向科技研发、逐步强化社会福利制度,以在矛盾目标间取得平衡。
过去一年,中国已推出消费补贴、育儿津贴与小幅调升退休金。最高法院近期裁定社保缴费为雇主与员工的法定义务,为长期福利制度奠定基础。
一位要求匿名讨论敏感话题的政策顾问说,未来五年福利可能会进一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退休金增幅将高于高收入者。
但这位顾问补充说, "不会有特别大的改善",尽管 "所有人都认识到需求不足的问题",社会保障预算较少和地方政府财政紧张限制了政策选择。他并提到,在房地产行业下滑之后,"我们无法找到新的需求动力"。
欧亚集团(Eurasia Group)中国事务总监王丹预计,十五计划将 "更加关注民生,包括社会保障、医疗保健系统,并可能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支持和保护"。但她说,这些措辞 "绝对不能 "被解读为范式的转变。
王丹称,“在一个如今非常典型的马克思主义国家...一切仍以生产为核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