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logo
课程3/8
加密货币(中级)

各国监管地图大揭秘:在加密货币的 “法外之地”,哪里才是安全港?

lesson

目录

  • 投资加密货币有哪些安全问题?
  • 为什么说加密货币是 “监管孤儿”?
  • 加密货币的全球监管版图是什么样?
  • 面临怎样的监管挑战?

TradingKey - 2025 年 2 月,头部加密货币交易所 Bybit 遭受了一场堪称 “史诗级” 的黑客攻击,损失高达 15 亿美元黑客运用精密的社会工程学手段,伪造高管指令,诱使多名密钥管理者授权异常转账。这次事件凸显了安全实践在加密货币领域的紧迫性。

和传统金融体系处处受到严格监管不一样,加密货币市场从诞生那天起,就凭着去中心化、匿名性这些特点,像是 “脱缰的野马” 一样游离在监管之外。

这种监管空白,对你来说可能意味着什么?

虽然确实给了加密货币足够的创新空间,但是安全问题也没有办法忽视。

投资加密货币有哪些安全问题?

黑客攻击

黑客攻击是加密货币的头号公敌,黑客通过网络漏洞、利用恶意软件植入等手段窃取用户加密货币资产。

列举一些著名的黑客攻击事件。

2022 年 Ronin Network 遭黑客攻击,损失 6.15 亿美元加密货币,是当时加密货币史上最大盗窃案之一。

2025 年 2 月,Bybit 平台遇黑客攻击,攻击者利用漏洞窃走超 15 亿美元的 40 多万枚 ETH 和 stETH,刷新金额纪录。

网络钓鱼

骗子会通过邮件等形式,利用高仿的交易所页面、空投福利诱惑你点击链接。

类似像 “恭喜!您的比特币账户需验证” 的邮件。

一旦在链接里输入私钥或助记词,你的资产很大可能就会跑到骗子的口袋。

欺诈项目

有很多新项目让你看花眼,但到底哪些是有真价值,哪些是用梦想包装的陷阱?

“百倍币”“去中心化金融革命”…… 这些诱人的口号背后可能是精心设计的骗局。

手段包括:

空气币 ICO:发一个白皮书就能圈钱,承诺的技术永远不会落地。

庞氏骗局:用新投资者的钱给老用户分红,直到资金链断裂。

rug pull:项目方突然关闭智能合约,卷走所有流动性资金。

你以为自己在投资未来,其实可能在给骗子的豪华跑车买单。

altText

(来源:Freepik)

为什么说加密货币是 “监管孤儿”?

和股票、黄金不同,加密货币天生带着 “跨国基因”—— 你在东京买的比特币,瞬间就能转到纽约的钱包。

但问题也来了:全球没有统一的监管规则,各国全凭自家逻辑出牌。比如:

在美国,比特币可能既是 “商品”(CFTC 管)又是 “证券”(SEC 管),同一笔交易可能被两个部门同时盯上。

在印度,政府曾提议全面禁止加密货币,吓得当地投资者连夜抛售。

在瑞士楚格州,这里被称为 “加密谷”,企业发行代币比注册公司还简单。

这种 “碎片化监管” 让投资者像在玩一场全球版的 “监管俄罗斯轮盘赌”—— 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哪个国家会突然改变规则。

加密货币的全球监管版图是什么样?

美国:加密货币的 “最大战场”

在加密货币监管的全球版图中,美国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力量之一。

2024 年 5 月,美国众议院通过的《21 世纪金融创新与技术法案》(FIT21),成为加密货币监管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该法案旨在建立一个全面的数字资产监管框架,明确了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加密货币监管中的职责。

altText

(来源:Shutterstock)

讲到这里,先来看CFTC与SEC,为什么我这里频繁提到。 

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认为比特币像原油一样是 “商品”,允许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交易期货。

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却把 Uniswap、Solana 等代币视为 “证券”,要求它们像股票一样注册备案。

这种分歧导致币圈企业左右为难 —— 比如 Coinbase 既要向 CFTC 申请期货牌照,又要应付 SEC 的证券合规要求,光律师费就花了数亿美元。

亚洲

更偏向于保守与创新的微妙平衡。

日本

通过《支付服务法》给交易所设定了安全基线:必须实行 KYC(实名认证)、AML(反洗钱),甚至要为用户资产购买保险。

2018 年 Coincheck 交易所被盗 5 亿美元后,日本立刻强制要求交易所将用户资产存放在隔离账户 —— 现在在日本交易,你可能赚得不多,但至少本金不会突然蒸发。

新加坡

把加密货币分成三类:

支付代币(如 USDT):受《支付服务法》监管,必须接入反洗钱系统;

证券代币(如平台币 BNB):归金融管理局(MAS)管,需披露财务信息;

功能代币(如游戏币):暂时宽松,允许创新试错。

这种 “精准打击” 让新加坡成了亚洲的 DeFi 中心,币安、火币都在此设立合规基地。

欧盟

欧盟的《加密资产市场法规》(MiCA)是目前最系统的监管框架。

法规要求在欧盟 27 个国家发行和交易加密资产、代币化资产和稳定币的公司必须获得相应的许可证。

只要在任意一个欧盟国家拿到 MiCA 牌照,就能在全欧洲开展业务。比如你在爱尔兰注册交易所,无需再向法国、德国单独申请,大大降低了合规成本。

面临怎样的监管挑战?

第一个难题:加密货币到底算什么?

到现在,全球对于加密货币定位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它在监管者眼里可能有 N 种身份。

在美国 SEC 看来,它可能是 “未注册证券”(如果觉得你买的是 “投资合同”)。

在欧盟 MiCA 框架下,它是 “加密资产”,但不算 “电子货币”。

在某些国家央行眼里,它甚至啥都不是,只是一串无意义的代码。

这种定义模糊很难有个统一有效的监管。

第二个难题:全球监管像 “万国牌拼图”

像我们之前说到的,每个国家的加密货币监管都不同 

这种碎片化监管的后果是:同一个项目在 A 国合法,在 B 国可能被禁。比如你参与的某个 DeFi 借贷协议,在新加坡是 “合规金融科技”,到了印度就变成 “非法赌博工具”,导致你的账户突然被冻结 —— 跨国投资就像在玩一场没有地图的冒险游戏。

altText

(来源:Shutterstock)

第三个难题:监管力度难以掌握

监管者就像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必须在 “风险控制” 和 “创新鼓励” 之间找平衡。

管太严的例子:2021 年中国禁矿,导致全球算力暴跌 50%,矿工被迫迁移,但也避免了大量电力浪费。

管太松的教训:2022 年 Terra 崩盘,就是因为韩国监管机构没提前发现其 “算法稳定币” 的漏洞,导致投资者损失 400 亿美元。

区块链技术每天都在催生新玩法(比如 NFT、跨链桥、AI+DeFi),监管规则永远慢半拍。

比如你刚搞懂什么是 “去中心化交易所”,马上就出现 “算法做市商” 这种更复杂的模式,让监管者只能不断打补丁,而你作为投资者,可能不知不觉就踩进了 “监管灰色地带”。

tradingkey.logo
tradingkey.logo
日内数据由路孚特(Refinitiv)提供,并受使用条款约束。历史及当前收盘数据均由路孚特提供。所有报价均以当地交易所时间为准。美股报价的实时最后成交数据仅反映通过纳斯达克报告的交易。日内数据延迟至少15分钟或遵循交易所要求。
* 参考、分析和交易策略由第三方提供商Trading Central提供,观点基于分析师的独立评估和判断,未考虑投资者的投资目标和财务状况。
风险提示:我们的网站和移动应用程序仅提供关于某些投资产品的一般信息。Finsights 不提供财务建议或对任何投资产品的推荐,且提供此类信息不应被解释为 Finsights 提供财务建议或推荐。
投资产品存在重大投资风险,包括可能损失投资的本金,且可能并不适合所有人。投资产品的过去表现并不代表其未来表现。
Finsights 可能允许第三方广告商或关联公司在我们的网站或移动应用程序的任何部分放置或投放广告,并可能根据您与广告的互动情况获得报酬。
© 版权所有: FINSIGHTS MEDIA PTE. LTD. 版权所有
Key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