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大變局下,製造業早已超越“生產商品”的單一屬性,成爲產業鏈韌性的“壓艙石”、全要素生產率的“發動機”
“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保持製造業合理比重”,這一導向絕非簡單的產業規模維繫,而是對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更是應對全球變局、突破發展瓶頸的戰略抉擇。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製造業早已超越“生產商品”的單一屬性,成爲產業鏈韌性的“壓艙石”、全要素生產率的“發動機”,其重要性在當前發展階段尤爲凸顯。
從產業鏈安全維度看,製造業是守護經濟主權的“生命線”。近年來,全球產業鏈重構加速,地緣政治衝突、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部分國家試圖通過“脫鉤斷鏈”遏制我國發展。典型如2020年以來,全球芯片短缺危機持續發酵,汽車、電子等行業首當其衝——我國汽車產業曾因車載芯片供應不足,單月減產超30萬輛,不少車企被迫暫停部分生產線;高端光刻機領域,荷蘭ASML公司受外部限制無法向我國出口最先進設備,直接制約我國半導體制造產業向7納米以下先進製程突破。這些案例深刻印證:沒有堅實的製造業體系,產業鏈的“韌性”便無從談起。保持製造業合理比重,意味着我們能在芯片、基礎零部件、高端材料等關鍵領域持續攻堅,逐步掌握自主可控能力,避免因外部波動陷入“供應鏈休克”,爲經濟穩定運行築牢防線。
從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維度看,製造業是激活創新動能的“主陣地”。不同於房地產傳統金融等服務業行業的低效率擴張,製造業尤其是高端製造業,是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創新的集大成者。以家電行業爲例,美的集團通過建設“燈塔工廠”,引入工業機器人、數字孿生等技術,將生產線的生產效率提升52%,不良率降低64%,單位產值能耗下降40%,不僅實現自身全要素生產率的飛躍,其打造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還向上下游企業開放,帶動近千家配套廠商優化生產流程,間接推動整個產業鏈效率提升。再看新能源領域,寧德時代通過研發鈉離子電池、麒麟電池等新技術,不斷突破能量密度、充電速度等關鍵指標,其技術創新不僅讓我國在全球動力電池市場佔據60%以上的份額,還反向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成本下降——近五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均價下降超30%,銷量卻增長超10倍,形成“技術突破—效率提升—規模擴張”的良性循環。這些實踐恰印證了筆者這些年來一直堅持的判斷:提升製造業產值和就業比重的過程,本質上是將更多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導入高效領域,實現全要素生產率躍遷的過程。
回望過去,我國曾出現過早“去工業化”苗頭,一些城市將製造業視爲“髒亂差”的代名詞,過度側重房地產開發等服務業發展,導致產業結構失衡。如今“十五五”規劃建議的明確導向,正是對這一偏差的及時糾偏,彰顯了“無工不富、無工不現代化”的清醒認知。未來推動製造業發展,不能再走“重規模輕質量”的老路,而應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既要通過政策優化爲製造業鬆綁,比如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對中小工業企業放貸,爲實體企業減稅降費、避免環保“一刀切”;也要引導內地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像河南鄭州依託中歐班列和航空港優勢,吸引富士康等企業佈局智能終端製造,帶動超50萬人就業,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羣,正是利用基建優勢打造新增長極的典型範例。
製造業的價值,從來不止於GDP中的一個數字,更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載體、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支撐。錨定“十五五”規劃目標,守住製造業合理比重,就是守住經濟發展的“基本盤”,就是爲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邁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注入最堅實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