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logo

【首席視野】廖羣:下半年經濟着力點——消費輪番換新與出口多元突圍

金吾財訊2025年8月20日 05:26

廖羣系信和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海南大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2025年已悄然過半,中國經濟半年報成績亮眼: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0%,貨物出口增長7.2%,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9.5%。這些數據既勾勒出經濟復甦的主線,也暗藏結構性調整的深層命題——消費市場裏,“以舊換新”政策成效初顯,但部分地區補貼資金耗盡又凸顯隱憂;出口領域,對東盟等新興市場9.6%的增長,雖對沖對美出口下滑,但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陰霾仍未消散;新質生產力產業蓬勃發展,但技術落地與市場應用卻遭遇瓶頸;服務消費增速快,但46%的佔比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差距。在這複雜的經濟圖景下,中國經濟下半年該如何破局前行?對此,《理論研究》週刊專訪了信和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廖羣研究員。

消費復甦與以舊換新政策的持續性

《金融時報》記者:上半年消費市場呈現出5.0%的同比增長,其中以舊換新政策成效顯著。您認爲該政策的邊際效應是否會遞減?若下半年要進一步拉動消費,政策應如何從商品消費延伸到服務消費,從耐用消費品擴展到必需品,讓中低收入階層受益?

廖羣: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長好於預期,其中代表消費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增速爲5.0%,比去年大幅提升1.5個百分點,說明居民消費有了一個比較強勁的復甦。消費復甦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成效。當然,如果此政策是一次性的,其邊際效應會遞減到零,即政策實施完後一段時間其效果就會消失。但如果此政策輪番地實施,則邊際效應就會輪番回升,政策效果就會持續地顯現。所以,我認爲消費品以舊換新的政策不應該是一次性的,而應該輪番地實施,直至居民消費的增速回歸到應有的水平。有人會問,有輪番實施的空間嗎?即,有那麼多的舊產品需要換新嗎?對此,應該認識到,以高標準衡量,目前我國耐用消費品中確有很多是用了多年質量不夠好的舊產品,雖還能用,但用得不舒服,不能令人滿意,一次性的以舊換新是不夠的,應多次輪番進行。而且,以舊換新的涵蓋範圍可從耐用消費品擴展至必需品,讓中低收入階層受益,也可延伸至住房消費,即鼓勵居民將舊住房置換爲新住房。其實,我國住房置換的空間是很大的。當前我國城鎮居民住房中,仍有40%以上是年代久遠的非商品房,這些住房的大多數在質量上按現代住房標準有很大差距,應該換新。把這個需求調動起來,以舊換新的空間將大幅擴展,短期促使我國房地產市場快速復甦,擴大消費和投資,長期則將我國的居民住房的標準提高到現代化水平。因此,住房以舊換新是可以而且應該輪番進行的,如從棚戶區改造到危舊房、老破小、城中村住房換新,再到涵蓋更廣泛的舊房換新。

出口多元化與新興市場開拓

《金融時報》記者:面對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後對中國加徵關稅,我國通過“搶出口”策略等使1至5月出口數據表現良好。然而,下半年出口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如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等。您認爲我國應如何進一步拓展多元化市場,鞏固和提升出口競爭力,確保出口穩定增長?

廖羣:上半年我國出口的表現也大大好於預期,在特朗普大打關稅戰的形勢下整體貨物出口竟然增長了7.2%,出乎大多數人的預料。其原因,“搶出口”算一個,但不是主要的,因爲對美國的出口下降了9.9%。主要原因,是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新興市場的出口加快增長,如對東盟國家的進出口增長加速至9.6%。今年下半年,這一勢頭將持續。當然,另一方面美國加徵關稅的影響會增強,由於我國利用稀土出口等手段的反制使得美國對我國目前的加徵關稅大幅低於先前的預計,而進一步的加徵要等到四季度了,增強的幅度不會太大。明年關稅的影響會更大一些,我們應未雨綢繆。爲確保出口持續穩定增長,我國應加大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市場的開拓廣度和力度。廣度方面,除了東盟市場外,要爭取在中東、中亞、南美及非洲市場有更多的斬獲,同時盡力維持或增加我國在歐盟等非美西方國家的市場份額,畢竟這些國家也受到特朗普關稅的打擊而可能更願意與我國合作。力度方面,我國的出口產品應多樣化,加大高科技產品和新興產業產品的比重,同時應考慮在我國香港、上海或深圳建立“一帶一路”商務中心,以便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企業與我國企業以及這些國家企業之間進行有效的經貿交流。

新質生產力的賦能挑戰

《金融時報》記者:上半年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9.5%,以機器人、3D打印設備等爲代表的新質生產力相關產業發展迅猛。您覺得下半年新質生產力在推動產業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方面,還將有哪些突破和機遇?政策應如何進一步支持其發展?

廖羣:在供給端,上半年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科技、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等新質生產力相關產業的快速擴張所支撐的。這一擴張勢頭正在興起,必將持續,並正在引領其他產業和整體經濟加快發展。現階段新質生產力相關產業以數字產業和綠色產業爲主導,以互聯網、物聯網、生成式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無人機、清潔能源、新能源汽車等爲核心,這些都是新的經濟增長點。要培育和利用好這些新增長點,當前首要是要突破技術瓶頸,主要在半導體芯片、工業軟件和新材料等領域。在這方面,要不惜舉國之力,政府的政策支持更應充分到位並起引領作用。同時,這些新增長點的持續性,即其能否持續地推動經濟增長,取決於它們能否有效地賦能於其他產業,從而從根本上推動整體經濟的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從目前情況來看,賦能效應還不是很明顯,比如生成式人工智能和人形機器人在工業和服務業中的實際應用,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都還遜於市場預期與期望,致使很多企業對於其應用仍處於觀望與等待狀態。所以,要加快賦能的進程和深入研究並改善賦能的效果。爲此,政策上扶植這些產業,除了增強產業本身的技術及服務基本面外,應大力培養它們的賦能能力。

服務消費的雙端發力

《金融時報》記者:從上半年經濟數據來看,服務消費增長亮眼,同比增長5.3%。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服務消費佔比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下半年在供給和需求兩端,應採取哪些措施來進一步釋放服務消費潛力,推動服務消費提質升級?

廖羣:上半年服務消費增長5.3%,快於商品消費的5.0%,說明消費中服務消費的比重在增加,是一個積極的現象。我國服務消費在總消費中佔比46%,仍低於50%,與供給端服務業佔比一樣,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提升空間。上半年,無論是需求端的服務消費還是供給端的服務業生產,佔比都是在上升的;下半年應促進這兩個佔比都進一步提高。服務消費方面,應改善餐飲、居住、家政、教育培訓等傳統消費的質量,應提升旅遊、文化娛樂、體育、養生和養老托育等新興消費的品質,更應培育數字、綠色和健康等新型消費的成長。就發展趨勢而言,應該認識到,傳統服務消費中,家政服務是我國相對於其他國家的一大特色,應保持並加強。新興服務消費中,養老托育在我國的需求將快速並持續地增大,是今後的重要增長點。新型服務消費中,數字消費代表着未來,將日益賦能於各項消費。服務業供給方面,應創新服務消費場景、加強服務消費品牌培育、增強服務消費監管、引導誠信合規經營、完善服務消費標準、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爲此,政策上,應對服務業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加強相關人才培養、提升信息服務質量和提高統計監測水平。

增量政策協同與固投提振

《金融時報》記者:上半年在應對外部衝擊時,我國積極出臺一系列政策穩定經濟。您認爲這些政策在下半年應如何持續發力、精準施策,以更好地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政策之間又該如何協同配合,形成合力?

廖羣:自去年9月24日以來,政府各部門陸續有協調性地推出了一系列的穩定經濟增長的政策,稱爲一攬子增量政策。應該說,政策效果是可稱道的,促使GDP增速去年四季度加快至5.4%,全年達5.0%,完成了政府的增長目標,也使得今年一季度增速保持在5.3%,高於市場預期,爲今年全年實現5%左右的增長目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也應看到,上半年高於預期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好於預期的出口,即外需所貢獻的;內需方面,消費的復甦令人鼓舞,但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進一步放緩,值得擔憂。下半年,出口形勢,雖仍會好於預期,但畢竟美國加徵關稅的影響會更大一些,出口增速會比上半年放緩。這就需要內需加快增長,消費應穩住復甦勢頭,固定資產投資則亟須提振。因而,下半年一攬子增量政策還應該加碼,重在促使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反彈。財政政策應該發力,加快基礎設施投資的增速。有人說,我國基礎設施投資的潛力已經耗盡,是不對的。應當看到,我國新型基礎設施投資仍有很大的擴張空間,尤其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及相關基礎設施領域,包括芯片工廠、5G/6G基站及網絡、大數據中心、算力中心、機器人工廠、通信網絡、互聯網/物聯網絡等;新能源產業及相關基礎設施領域,包括清潔能源(光伏、風能、核能和水能)工廠及設施、新能源汽車工廠、充電樁、超高壓輸電網絡等;和新型交通運輸領域,包括跨省大運河、數字化機場和港口、超導電動懸浮列車等。近日,財政金融協同發力出臺個人消費貸款貼息政策等,也有利於穩住消費復甦的勢頭。

經濟韌性下的風險防範

《金融時報》記者:當下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變化,美債等主要經濟體債務持續增長,國際衝突加劇。在此背景下,您對下半年中國經濟的總體走勢持何種觀點?中國經濟在保持韌性的同時,還需重點關注哪些風險點,並如何加以防範和化解?

廖羣:從上半年GDP增長5.3%和上述對消費、投資和出口走勢的分析預測來看,下半年,如果政策上能如上所述加大一攬子增量政策的力度,全年完成5%左右增長目標不是大問題。但這並不是說下半年就沒有風險了。目前我國經濟面臨着兩大風險,一是房地產市場仍未真正止跌回穩;二是價格水平持續走低。房地產風險方面,在一攬子增量政策推出後,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在很多城市,尤其是4大一線城市,房地產銷售和價格出現了企穩或反彈勢頭,但今年二季度這一勢頭沒能持續,銷售和價格呈現一定程度的回落。必須認識到,房地產的上、下游產業鏈很長,又產生財富效應,對經濟的影響是很大的,據市場測算影響我國GDP20%以上,所以有效降低房地產風險,確保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應是今年下半年和明年的首要任務。價格風險方面,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今年以來一直在零附近徘徊,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則持續爲負,對經濟的影響也不可低估。首先,將直接影響到名義GDP的增速。同時,更重要的,一方面降低企業收入和利潤,從而壓制企業投資,又導致工人薪酬減少進而居民消費走弱;另一方面使得企業和居民感覺現金值錢,更不願投資和消費。這些都將直接或間接地抑制經濟增長,因而將價格水平拉回至正值區間應是當前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目標。

免責聲明:本網站提供的資訊僅供教育和參考之用,不應視為財務或投資建議。

相關文章

Key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