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負兩萬多億巨額債務的中國恒大(03333.HK),終究還是在資本市場站不住腳了。
8月12日,恒大在港交所發佈公告稱,因公司未能滿足復牌條件,港交所決定取消公司的上市地位,公司將在8月25日除牌退市。
恒大在公告中稱,無意申請復核除牌決定。
停牌前,恒大股價僅為0.163港元/股,市值僅剩21.52億港元。而在巅峰時期,恒大的市值突破3500億港元,堪稱「宇宙第一大房企」。
債權人很「頭大」
恒大被港交所除牌,雖不影響債權人追討債務,但面對這個欠下巨額債務且問題錯綜復雜的「爛攤子」,債權人若想順利對恒大完成清盤與重組,難度極大。
業績報顯示,截至2023年6月底,恒大的總負債高達2.39萬億元(單位人民幣,下同),而總資產卻僅為1.74萬億元,已然嚴重資不抵債。此外,2023年11月末,恒大未能清償的到期債務累計約3163.91億元,逾期商票累計約2055.37億元。
安邁顧問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杜艾迪及黃詠詩擔任恒大的清盤人,他們負責接管恒大的資產、調查財務狀況、追索可回收資金,並按照法定順序分配給債權人。接下來,對恒大的清盤將面臨諸多困難,包括探討恒大重組可能性、識别並接管各項資產、調查公司破產的原因等,需要花費大量時間。
根據公告,恒大在多個司法管轄區擁有超過3000個法律實體,在280多個城市擁有約1300個開發中項目,其物業管理服務業務下擁有3000個項目。恒大如此龐大的實體和項目,給清盤帶來了挑戰,導致整體重組尚無明確可行路徑。
然而,截至目前,清盤人僅掌控恒大100多家公司,直接掌控的實體的資產價值總額(截至2024年1月29日)約為270億港元。並且很多實體變現困難,目前變現金額共計只有約20億港元。同時部分訴訟所涉及的金額相當龐大,訴訟結果仍具不確定性。
根據公司公告,清盤人將持續接觸債權人,向債權人收集債權資料。截至2025年7月31日,清盤人已收到187份債權證明表,當中提出的債權總額約為3500億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恒大債權人在這場聲勢浩大的討債中,還面臨著一個問題:與恒大昔日掌舵者許家印及其前妻的博弈。
由於恒大資不抵債,此次債務清償順序本身存在利益衝突,尤其是需要防範許家印等大股東的幹擾清算。
自恒大爆雷以來,關於恒大資產隱匿與轉移的爭議從未間斷。清盤人指控許家印拒絕披露個人資產詳情,包括離岸信託、私人飛機、海外豪宅等。債權人還懷疑許家印通過「技術性離婚」、離岸公司等方式轉移資產,削弱償債能力。因此才有了「清算人向許家印及前妻追討60億美元」的新聞。
退市不是恒大危機的終結,針對恒大的清算將是一項浩大又耗時的工程。這場世紀清盤不僅考驗著債權人的耐心,更向市場傳遞出一個明確信號:在商業世界的叢林法則中,規模從來不是免死金牌,市場終將以最殘酷的方式完成優勝劣汰。
從高樓萬丈到轟然坍塌
出身貧寒的許家印,在1996年創立了恒大。憑借高週轉、主打低價快銷的模式,恒大的發展異軍突起,2004年便躋身全國房企前10名。
2010年後,嘗到甜頭的許家印開始了一場豪賭:一方面通過高槓桿瘋狂圈地擴張地產版圖,另一方面大舉跨界佈局足球、金融、造車、健康等產業,試圖構建一個「地產+」的商業帝國。這種「左手拿地、右手跨界」的激進策略,最終將恒大推向了失控的邊緣。
依靠高負債、高槓桿來實現增長缺乏可持續性,恒大激進擴張也埋下了隱患,其負債規模越滾越大。從2021年開始,恒大的債務危機不斷暴露,股價也一路走跌,短短一年間從14港元跌至不足2港元。
2023年9月,恒大發佈公告稱,許家印因涉嫌違法犯罪,已被依法採取強製措施。而恒大前首席執行官夏海鈞、首席財務官潘大榮均已被控製或帶走。
當年,許家印還被曝出已經與丁玉梅在2022年技術性離婚,引起外界對許家印轉移財產的質疑。
丁玉梅的財產也高得令人咋舌,有媒體報道稱,法庭已經凍結了丁玉梅價值約600億港幣的資產,其中500億為金融資產,另外100億為不動產及各類實物。但這些資產,相較於恒大龐大的債務窟窿來說,只是杯水車薪。
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在2024年3月,許家印因指使恒大地產虛假記載、欺詐發行和信披違規三大違法行為,累計被中國證監會罰款4700萬元,恒大地產則遭罰41.75億巨資,一時震驚四座。
總結
恒大的退市,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未來,清盤人能否在錯綜復雜的債務迷宮中找到突破口,仍是未知數。
對於市場而言,恒大的案例再次證明,盲目擴張、高槓桿運作的風險終將爆發。無論最終結局如何,這都將成為中國商業史上一個值得深思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