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倫敦7月27日 - 歐洲最終發現自己沒有能力將美國拉入一個對歐洲有利的貿易協議,因此簽署了一份它還能勉強接受的協議--儘管這份協議明顯偏向美國一邊。
所以,在對峙數月後於周日達成的徵收15%基準關稅的協議,就成了對歐盟希望成為能與美國或中國抗衡的強大經濟體的現實檢驗。鑒於歐盟長期以來一直把自己描繪成一個出口超級大國和基於規則的商業倡導者,有利於歐盟自身軟實力和全球整體經濟,因此兜頭潑下的這盆冷水就更加讓人頭腦清醒。
可以肯定的是,與特朗普威脅幾天后開始徵收的30%"對等"關稅相比,新達成的關稅稅率要容易接受得多。
雖然貿易協議應能確保歐洲避免經濟衰退,但可能會使其經濟持續低迷:當前狀況介於歐洲央行上個月預測的兩種關稅情境之間,他們分別意味著今年經濟增長0.5-0.9%,以及在貿易緊張狀態得以化解情況下的略高於1%。
然而,這在幾個月前特朗普還未二度入主白宮時是難以想象的,當時歐盟和世界大部分國家可以信賴美國平均約為1.5%的關稅水平。
即使在英國5月與美國達成10%的基準關稅時,歐盟官員仍堅定認為他們可以做得更好,並堅信歐盟有足夠的經濟實力與特朗普抗衡,並推動達成"零對零"關稅協議。在與美方進行了幾周毫無成果的談判後,歐洲人才接受10%是他們能得到的最好結果;又過了幾周,他們才接受了與美日協議相同的15%的基準關稅。
"歐盟並不比美國擁有更多的籌碼,特朗普政府也沒有操之過急,"一位歐洲高級官員說。這位官員和其他官員指出,歐洲出口導向型企業已施壓要求達成協議並降低不確定性,因為這些企業已開始受到不確定性的衝擊。
"我們拿到的牌不好。在這種情況下,達成該協議是最好的選擇,"一位歐盟外交官說。"最近幾個月的情況已經清楚地表明,全球貿易的不確定性對歐洲企業的損害有多大。"
**接下來怎麼辦?**
這種不平衡(也就是貿易談判人員所說的"不對稱")在最終協議中非常明顯。
現在歐盟不僅預計會取消任何報復行動,在現有條件下繼續對美國商品開放市場,而且還承諾在美國投資6,000億美元。這一承諾的時限和協議的其他細節目前仍未確定。
隨著談判的展開,歐盟顯然得出結論,即全面對抗會帶來更大損失。
歐盟威脅採取的反制措施總額約為930億歐元,還不到其對美國近2,000億歐元貨物貿易順差的一半。
當然,越來越多的歐盟國家已準備設計廣泛的反脅迫措施,直指幫助美國去年實現約750億美元順差的服務貿易。但即便如此,針對歐洲公民正在享受且歐盟本身並無替代品的美國數字服務(例如Netflix(網飛)NFLX.O、UberUBER.N和微軟MSFT.O雲服務),尚未形成明確共識。
這是否會鼓勵歐洲領導人加快經濟改革和擴大貿易結盟,我們拭目以待。
德國外貿協會(BGA)將這一協議描述為痛苦的妥協,對其許多成員構成"生存威脅"。該協會表示,現在是歐洲減少依賴其最大貿易夥伴的時候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