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美國的互聯網公司,比中國互聯網公司更早進入 “週期”,這波所謂的成長,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美國經濟的週期化紅利。
但這波真正讓他們拉昇市佔率的是,生成式 AI 所帶來的推薦系統提升。它讓諸如 Meta,在內容找人的匹配精準度上,縮小了與 Tiktok 的推薦精準度差距,成就了 Reels;也讓廣告巨頭如 Google 和 Meta 提高了廣告匹配的精準度,提高了互聯網廣告的市佔率。
除了創收的邏輯,它還在幫助這些巨頭們提效,幫助 IT 工程師們在同樣時間內寫更多的代碼,對應的結果就增收不匹配招人。
但這個過程中短期對應的是 AI 資本開支的軍備競賽。站在 2025 年再看這些公司,海豚君認爲他們或許地位穩定,但在自身的投入產出週期錯配上,已不再足夠友好。
2024 的資本開始會開始逐步進入折舊當中,2025 年英偉達 B 系列的出貨意味着他們的資本開支無法削減,還在高位盤旋。
除非能夠真正用 AI 做出更高的增收邏輯,短期的投入產出錯配,意味着美股的互聯網巨頭多數已定價充分。
海豚君不指望 2025 年的美股互聯網繼續跑出超額受益。
年度精彩文章回顧:
本文的風險披露與聲明:海豚投研免責聲明及一般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