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汽車行業個股一次次的分析之後,海豚君越來越相信,電動化無法改變造車這個生意的本質,最多不過是重置也產業鏈的利益分配。
所以,造車早做做不出來先喫螃蟹的 First Mover 優勢,做不來互聯網的規劃化獲客優勢。血不厚的先行者,在電動化的下半場大多淪爲了拓荒者的屍骨。
而有錢、有店、有資源的六邊形戰士,雖然是後進者,不妨礙後來居上,2024 年華爲問界的 M9、小米的 SU 7,鮮明的傳遞出了老將出山的威力。
行業先祖特斯拉 2024 年一路把汽車毛利率從 25% 幹到 15% 的背後再次驗證了面對後進者的進攻,造車業務本身弱壁壘的屬性,導致它的防守能力很差。
所以,汽車電動化沒有壁壘,但智能化能解汽車作爲終極大硬件的困局嗎?在原本的智能駕駛路徑下,海豚君心裏的答案可以說非常保守。
但生成式 AI 的出現,海豚君現在的態度更偏於 “Sit and watch”,當技術迭代變得越來越非線性,海豚君期待平價的智能車越來越有希望成爲用戶購車時候的第一順位選擇。
這種情況下的 2025 年,海豚君對汽車電動化本身已越來越看淡,而更側重於把行業或者個股估值的矛盾點放到智能化的推進上。
在造車的下半場,沒有智能化的質變,別指望電動化再次帶來電動車個股們的估值拉昇,下一個戴維斯雙擊時刻大概率來源於智能化的拐點。
當然智能化估值的 “單擊” 已經在特斯拉的股價中體現了。2025 年真正要觀察的是,沒有馬斯克般長袖善舞和畫餅能力的電動同行們會出現智能化的戴維斯雙擊,特斯拉 2025 年真能把低價的高階自動駕駛落地到每一輛車上嗎?FSD 去掉 Beta 之後,對場景、路況的泛化能夠真有那麼強嗎? 真實的接管次數到底怎樣?作爲 C 端普及的產品,在技術達標的情況下,價格能夠足夠低嗎?
特斯拉請不要食言,等待 2025 年,自動駕駛的真正到來!
年度精彩文章回顧:
《特斯拉 “暗度陳倉”,Robotaxi 故事只是 “幌子”?》
本文的風險披露與聲明:海豚投研免責聲明及一般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