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透倫敦11月6日 - 泡沫還是紅利?人工智能(AI)或許兼而有之。
人工智能很可能代表著商業和更廣泛經濟的未來,但它所創造的天價股票可能代表一個不可持續的泡沫。
未來幾個月,關於“AI熱”現象將會有大量的專欄文章發表,而大多數的結論很可能是“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
一些早期研究表明,儘管預計未來三年將有3萬億美元的投資湧入人工智能領域,但企業尚未從中獲得可觀的回報。不過,產生回報本來就需要時間。
至於市場的共識觀點?也許這個問題最好交給AI自己來回答。當被問及“人工智能是否是泡沫”時,谷歌的“AI模式”給出的結論是:“雖然核心人工智能技術被認為是真實且具有潛在革命性的進展,但關於當前市場估值是否可持續,或該行業是否正經歷類似泡沫的過度狂熱與投機,仍存在廣泛爭議。”
或許借鑒以往泡沫的教訓更有意義。歷史表明,革命性技術通常會吸引大量資本湧入,但並非所有資本都是“聰明錢”。
因此,即便這項技術最終得以延續並改變世界,泡沫時期一些估值最高的股票也可能最終難逃厄運。這些公司或許不會破產,但過於樂觀的估值可能意味著它們的股價需要多年才能恢復--如果有恢復的一天的話。
這似乎正是做空者伯里(Michael Burry)(因《大空頭》一書而聞名)對如今人工智能寵兒Nvidia NVDA.O和Palantir PLTR.O的結論。他並不認為這些公司不好,只是認為它們的股價過高。
如今的估值狂熱讓人不禁聯想到1990年代科技、媒體和電信股的互聯網泡沫,那場泡沫在2000年初轟然破裂。
圖:納斯達克指數花了15年才回到網絡泡沫時期的高峰水平
AI樂觀主義者經常引用那些買入某些TMT(科技、媒體和電信)幸存企業股票的投資者的長期表現來支持自己的觀點,甚至是在估值狂熱高峰期買入的這些股票。畢竟,如果你有幸在互聯網泡沫時期的高位買進了亞馬遜AMZN.O、蘋果 AAPL.O或微軟 MSFT.O股票,如今你仍能獲得令人瞠目的回報。
話雖如此,在泡沫破裂之後,你可能需要等待長達七年才能收回成本。
從看空的角度來看,AJ Bell的投資總監Russ Mould將目光投向了網絡設備巨頭思科CSCO.O。該公司是1990年代末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其股價從 1995 年的每股 2 美元飆升至 2000 年泡沫頂峰時的 80 多美元,僅在 1999 年就翻了一番。18個月內,股價又回落到每股僅8美元。
圖:思科股價仍未回到2000年的高點
從長遠來看,我們都將死去
正如Mould所指出的,思科最終在業務上確實不負眾望。過去25年里,該公司淨利潤幾乎翻了兩番,預計僅今年一年,淨利潤就將超過110億美元,營收接近570億美元。
但思科的股價至今仍未恢復到2000年3月的峰值,當時該公司的市值高達5,500億美元,是其當年淨利潤的200倍。儘管思科的股價在過去10年里翻了一番,但仍比新千年之初的盤中峰值低10%。
Mould 認為思科的例子表明,要達到短期預期非常困難,即使從長遠來看能夠達到。
或許Nvidia最能體現當今科技投資者面臨的困境。一方面,這家芯片製造商的市值最近突破了 5 萬億美元,如今達美國 GDP 的 16%,而思科在其巔峰時期僅占 5% 左右。然而,換個角度來看,Nvidia的估值似乎相當合理。
“Nvidia目前的增長速度讓思科相形見絀,而且這家芯片專業公司擁有比這家電信設備巨頭更高的利潤率和資本回報率,”Mould寫道,並補充說,Nvidia的股票估值也合理得多,約為預期收益的33倍。
圖:Nvidia的強勁獲利使其估值受到抑制
那麼,如今的科技投資者可以高枕無憂了嗎?取決於它們的持有期限。
雖然互聯網泡沫在納斯達克指數的歷史圖表上基本上只是一個小插曲,但人們很容易忘記,隨之而來的持續熊市持續了近兩年,而且該指數用了大約 15 年的時間才恢復到峰值。
股票總會漲,對吧?只要你一直持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