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logo

英鎊/美元預測:英鎊可能在1.2700面臨強阻

2024年7月1日 10:32
  • 英鎊/美元在本周初獲得牽引力。
  • 匯價難以突破1.2700-1.2710的阻力位。
  • 美國將公佈6月ISM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

英鎊/美元在上周收盤持平後,週一早盤守住陣地。技術前景指向短期看漲。

英鎊今日價格

下表顯示了英鎊兌所列主要貨幣今日的變動百分比。英鎊兌瑞郎最強。

美元

歐元

英鎊

日元

加元

澳元

紐元

瑞郎

美元

-0.49%

-0.24%

0.14%

-0.01%

-0.21%

-0.14%

0.19%

歐元

0.49%

0.02%

0.33%

0.18%

0.16%

0.04%

0.37%

英鎊

0.24%

-0.02%

0.29%

0.16%

0.15%

0.02%

0.35%

日元

-0.14%

-0.33%

-0.29%

-0.15%

-0.30%

-0.29%

0.06%

加元

0.00%

-0.18%

-0.16%

0.15%

-0.16%

-0.13%

0.19%

澳元

0.21%

-0.16%

-0.15%

0.30%

0.16%

-0.13%

0.28%

紐元

0.14%

-0.04%

-0.02%

0.29%

0.13%

0.13%

0.35%

瑞郎

-0.19%

-0.37%

-0.35%

-0.06%

-0.19%

-0.28%

-0.35%

熱圖顯示了主要貨幣相對於其他貨幣的百分比變化。基礎貨幣從左列中選取,而報價貨幣從頂部行中選取。例如,如果您從左列選擇 英鎊 並沿著水平線移動到 美元 ,則框中顯示的百分比變化將表示英鎊 (基數)/美元 (報價)。

本周初美元的拋售壓力幫助英鎊/美元走高。上周五公佈的美國數據顯示,美聯儲(Fed)青睞的通脹指標--個人消費支出(PCE)價格指數 在5 月份同比上升 2.6%,環比保持不變。這些數據與分析師的預期一致,使美元對其競爭對手難以保持堅挺。

稍後將公佈的美國經濟數據包括 6 月份的 ISM 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投資者預計,綜合採購經理人指數將從5月份的48.7略升至49。如果該數據高於 50,表明製造業的商業活動有所擴張,這將有助於美元找到需求。

如果 PMI 數據接近市場預期,投資者可能會密切關注通脹和就業數據。支付價格指數的大幅下降可能會對美元構成壓力。

英鎊/美元技術分析

4 小時圖上的相對強弱指數(RSI)指標升至 60,反映出看漲動能增強。上行方面,首個阻力在1.2700-1.2710(4 小時圖上的 100SMA均線,200SMA均線),然後為1.2760(靜態水準)和 1.2800(心理水準,靜態水準)。

下行方面,臨時支撐在50SMA均線1.2665,然後為1.2640(100日SMA均線)和1.2600(心理水準,靜態水準)。

英鎊常見問題

什麼是英鎊?

英鎊(GBP)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貨幣(西元 886 年),也是英國的官方貨幣。根據 2022 年的數據,英鎊是世界上第四大外匯交易單位,占所有交易的 12%,平均每天交易 6300 億美元。其主要交易貨幣對是英鎊/美元(又稱 "英鎊",占外匯交易的 11%)、英鎊/日元(交易者稱其為 "龍")(3%)和歐元/英鎊(2%)。英鎊由英格蘭銀行(BOE)發行。

英國央行的決策如何影響英鎊?

影響英鎊價值的最重要因素是英國央行決定的貨幣政策。英國央行的決策基於其是否實現了 "物價穩定 "的首要目標--穩定在 2% 左右的通脹率。英國央行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工具是調整利率。當通脹率過高時,英國央行會通過提高利率來控制通脹,從而提高人們和企業獲得信貸的成本。這通常對英鎊有利,因為較高的利率使英國成為對全球投資者更具吸引力的資金存放地。如果通脹率過低,則表明經濟增長正在放緩。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央行將考慮降低利率以降低信貸成本,這樣企業就會借貸更多資金來投資增長型專案。

經濟數據如何影響英鎊的價值?

發佈的數據可以衡量經濟的健康狀況,並對英鎊的價值產生影響。國內生產總值、製造業和服務業採購經理人指數以及就業率等指標都會影響英鎊的走向。強勁的經濟有利於英鎊。它不僅能吸引更多的外國投資,還可能鼓勵英國央行提高利率,這將直接使英鎊走強。否則,如果經濟數據疲軟,英鎊很可能下跌。

貿易差額對英鎊有何影響?

英鎊的另一個重要數據是貿易差額。該指標衡量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的出口收入與進口支出之間的差額。如果一個國家生產的出口商品非常搶手,那麼該國貨幣將完全受益於尋求購買這些商品的外國買家所產生的額外需求。因此,正的淨貿易差額會使貨幣升值,反之亦然。

免責聲明:本網站提供的資訊僅供教育和參考之用,不應視為財務或投資建議。

相關文章

Key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