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logo

美國6月CPI沒那麼樂觀?華爾街擔憂:需求走軟掩蓋關稅衝擊

TradingKey2025年7月16日 09:32

TradingKey - 2025年6月美國CPI溫和增長且整體符合預期,雖然核心CPI月率沒有預期中大幅反彈,但多個細節已展現美國關稅戰帶來的通膨效應,部分消費需求的疲軟也是華爾街一大擔憂。

7月15日週二,據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美國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增長2.7%,高於預期的2.6%和前值2.4%,為2月以來最高;CPI環比增長率從0.1%升至0.3%,符合預期。

剔除食品和能源的6月核心CPI同比增長2.9%,符合預期,較前值2.8%小幅上升;核心CPI環比增速從0.1%升至0.2%,不及預期的0.3%,這一更受重視的通膨指標已連續五個月不及市場預期中值。

整體上,市場認為6月CPI報告顯示美國通膨溫和增長,經濟學家擔憂的關稅傳導效應並未明顯體現。因此,在數據公佈後,標普500指數和納斯達克指數均高開。

“聯準會通訊社”、華爾街日報知名記者Nick Timiraos表示,這份報告給美國總統川普的降息呼籲和聯準會主席鮑爾按兵不動都提供了理由。無論是認為關稅驅動的物價上漲最嚴重時期還未到來,還是美國企業因擔憂需求減弱而放緩關稅成本的轉嫁速度,6月CPI報告都不會對哪方觀點有所倚重。

核心CPI不及預期,但不是不存在關稅影響

摩根大通分析師指出,包括消費電子產品、家具用品和休閒娛樂用品在內的大量進口份額佔比較高的商品價格正顯示出明顯的上漲壓力,這些壓力可歸因於關稅,且未來物價上漲壓力進一步加劇。

摩根大通預計,汽車和旅遊等行業的疲態可能會逐步恢復正常,未來與其他商品同步上漲並推高通膨走勢。

彭博報道稱,受關稅影響較大的商品類別,如玩具(+1.8%,2021年4月以來最高)、家具(+1%,2022年1月以來最高)、電器和服裝等表現強勁,表明企業開始將更高的進口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瑞銀提到,不包括汽車在內的核心商品成本以三年來最高的月度速度上漲。除非出現衰退或關稅回落,瑞銀預計從現在到2027年底,整體CPI可能不會放緩至4月份的2.3%。

需求疲軟部分抵消關稅效應

分析指出,一些商品需求的疲弱拖累了物價上行,從而抵消了某些進口商品價格的漲幅。

Renaissance Macro Research分析師表示,雖然部分商品價格上漲,但一些服務領域的疲軟表明消費者信心存在脆弱性。Regions Financial經濟學家稱,消費需求明顯走軟。

報告顯示,6月美國新車價格環比下降0.3%,二手車和卡車環比下降0.7%;機票價格同比下降3.5%。

bls-june-cpi-items

【美國6月CPI報告分項,來源:BLS】

BMO Capital Markets首席美国经济学家Scott Anderson表示,6月通膨升溫雖然接近預期,但正朝著錯誤的方向邁出一步,這將使得聯準會決策者在即將到來的7月FOMC會議處於觀望狀態。

不僅7月降息前景無望,交易員也進一步削減9月降息的押註,9月降息概率已從本月初的75%下滑至55%左右。

fed-cut-rate-september-2025-probability

【2025年9月聯準會降息概率,來源:CME】

在通膨反彈之際,美國就業市場也正在開始出現裂縫。華爾街日報報告稱,嚴重依賴非法進入美國的工人的行業的就業增長似乎有所放緩,近期的移民也更加不願意參與美國勞工部對家庭的閱讀調查。

雖然美國人仍在支出、僱主增加就業機會,該媒體質疑稱,這一切是否會持續下去依然是一個大問題,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的穩健運轉還能持續多久。

免責聲明:本網站提供的資訊僅供教育和參考之用,不應視為財務或投資建議。
Tradingkey

相關文章

Tradingkey
tradingkey.logo
tradingkey.logo
日內數據由路孚特(Refinitiv)提供,並受使用條款約束。歷史及當前收盤數據均由路孚特提供。所有報價均以當地交易所時間為準。美股報價的即時最後成交數據僅反映透過納斯達克報告的交易。日內數據延遲至少15分鐘或遵循交易所要求。
* 參考、分析和交易策略由提供商Trading Central提供,觀點基於分析師的獨立評估和判斷,未考慮投資者的投資目標和財務狀況。
風險提示:我們的網站和行動應用程式僅提供關於某些投資產品的一般資訊。Finsights 不提供財務建議或對任何投資產品的推薦,且提供此類資訊不應被解釋為 Finsights 提供財務建議或推薦。
投資產品存在重大投資風險,包括可能損失投資的本金,且可能並不適合所有人。投資產品的過去表現並不代表其未來表現。
Finsights 可能允許第三方廣告商或關聯公司在我們的網站或行動應用程式的任何部分放置或投放廣告,並可能根據您與廣告的互動情況獲得報酬。
© 版權所有: FINSIGHTS MEDIA PTE. LTD. 版權所有
Key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