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透倫敦11月12日 - 國際能源署(IEA)最新展望顯示,石油需求可能持續增長至 2050 年,這與其先前報告形成鮮明對比,也凸顯石油在全球經濟中仍具主導地位。
IEA周三發布的年度全球能源展望描繪了至 2050 年能源需求的不同走勢。這份報告通常相當平淡,但今年卻不是如此,因為它已成為政治角力的工具。
美國總統特朗普政府的官員們指責IEA將能源政治化,因為其曾暗示化石燃料需求可能到2030年見頂。美國能源部長賴特(Chris Wright)甚至稱石油需求見頂的說法是 "無稽之談"。
因此,值得注意的是,2025 年報告提出了一個新的設想,即在政府現行政策下,石油需求不會在 2030 年達到高原期,而是會到本世紀中葉達到每天 1.13 億桶,比 2024 年的消費量增長約 13%。
現行政策情境(CPS)是 IEA 多個預測情境中的基準情境,它對新技術的採用速度 "持謹慎態度",因此假定化石燃料在未來幾十年將發揮更大作用。
IEA 的前批評者可能會將這種態度轉變視為一劑急需的現實良方,用以抵消該組織先前的綠色傾向。而公允地說,過去的情境或許過度樂觀,假設氣候友好政策能順利落實並快速淘汰化石燃料。
但撇開政治不談,CPS 發出的信息令人擔憂。
它預示到 2100 年全球氣溫將比工業化前上升 2.9°C,遠超過科學家認為避免最嚴重氣候災害所需的 1.5°C 目標。
如果這是真的,世界將陷入大麻煩。
然而,CPS卻建立在一些高度值得質疑的假設之上。
首先,它假定近期在電池、電動車和再生能源領域帶來成本大幅下降的技術突破,將在2035年前大致停滯,甚至在部分國家出現倒退。它還假設內燃機的效率提升在2035年後將趨緩,放慢過去數十年的改善趨勢。
CPS 對石油需求的樂觀預測,核心在於對電動車銷售增速的保守假設。電動車在 2025 年已占全球新車銷售的 25%,高於 2020 年的 5%。
與汽車相關的預測對更廣泛的能源前景影響巨大,因為公路運輸約占當今全球石油使用量的 45%。
雖然 CPS 預測中國和歐盟的電動汽車銷量將繼續快速增長,到 2035 年將達到所有汽車銷量的 90%,但同時也假設美國和印度等其他國家的電動汽車市場份額將持平在 15%左右。
美國電動車採用率確實在過去一年放緩,部分原因是補貼取消,但在預測未來需求時,僅憑這一趨勢進行推斷難以成立,因為全球電動車價格正在下降,技術也在持續進步。
當新技術越來越便宜時,美國消費者真的會堅持使用過時的技術嗎?
此外,CPS 假設汽油和柴油消費將持續增長到 2050 年,這就需要投資新的煉油能力。但這種資本密集型投資不太可能,除非油價上漲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高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