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透東京11月5日 - 豐田、本田與鈴木正斥資數十億美元在印度投資新車款與設立新工廠,這表明隨著日本汽車製造商重新規劃全球供應鏈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印度作為製造中心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全球最大汽車製造商豐田7203.T與在印度市場市占率近四成的鈴木7269.T分別宣布總計達110億美元的投資,旨在強化其在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的製造與出口能力。
本田7267.T上周也表示,將把印度作為其一款計劃中的電動車的生產與出口基地。
長期以來,印度的低成本和大量勞動力一直吸引著製造商。
多位行業高管表示,隨著日本車企逐步遠離中國市場與製造基地,他們正加快在印度的布局。另一項利多是:印度幾乎對中國電動車關閉市場,這意味著日本車企至少目前在當地不必面對比亞迪002594.SZ等中國競爭對手的激烈競爭。
中國電動車製造商之間的激烈價格戰,造成在中國市場獲利變得困難。雪上加霜的是,中國車企正積極拓展海外市場,並在東南亞搶走日本車企的市場份額。
倫敦Pelham Smithers Associates汽車分析師Julie Boote表示,“印度是中國市場的理想替代選擇”,並指出中國市場的利潤率偏低。“目前日本人認為印度是更好的市場,因為他們不必面對中國的競爭對手。”
日本對印度交通運輸業(包括汽車製造業)的年度直接投資,從2021年到2024年成長逾七倍,去年達到2940億日圓(約20億美元)。
與此同時,日本車企對中國交通運輸業的直接投資則在同一期間大減83%,去年僅剩460億日圓。
豐田正與日本與印度的供應商合作,降低成本並擴大混合動力車零件的生產。在今年需求激增的情況下,印度是豐田混合動力零部件供應緊張的市場之一。
一位豐田主要供應商的高管表示,豐田已經將產品本地化,“不再是全球規格,而是本地規格”。
莫迪政府的助力
印度過去三個財政年度的經濟增長率平均達8%,總理莫迪政府希望透過吸引更多外國製造商來延續這一成長趨勢,並推出各項激勵措施,鼓勵企業在印度生產供應國內與全球市場。
政府對中國投資的限制也成為一種變相的幫助,使得新進中國車企難以進入市場,現有如上汽集團600104.SS旗下的名爵與比亞迪也難以擴張。
S&P Global Mobility的Gaurav Vangaal表示,印度對鄰國的保護主義政策,表面上看似限制市場,但對日本車企而言卻意外成為利多。正因為如此,他們看到了在印度擴大投資的機會,增強了與國內企業競爭的成本競爭力。
但印度市場從來不容易。福特F.N與通用汽車GM.N等外國車企過去在印度經營不順,最終退出市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