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香港7月3日 - 李嘉誠相信合力的力量,因此他將自己的企業命名為長江實業,因為長江匯聚了眾多支流。這位現年 96 歲的大亨先後通過一波又一波的收購將自己的塑料廠打造成全球性企業集團。四分之三個世紀後,世界另一端的水道之爭反映了地緣政治的深刻變化如何讓他的商業帝國陷入進退維艱的境地。
對於李嘉誠 60 歲的兒子李澤鉅來說,現在進行併購的條件不那麼有利了。他試圖以 230 億美元的價格將長江和記(簡稱“長和”)的海外港口業務(包括巴拿馬運河的兩個港口)出售給貝萊德BLK.N以及意大利阿龐特家族的地中海航運公司(MSC),而這體現了他面臨的問題:他們家族的企業集團可能不適合中美競爭的時代。
圖:跨境併購交易額穩步下滑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聲稱中國正在經營巴拿馬運河這條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航道之後,長和對巴拿馬港口的經營受到了審查。
三分之二通過巴拿馬運河運輸的貨物來自美國或運往美國。巴拿馬當局啟動了審計,為可能剝奪長和的特許經營權創造了條件。
今年 3 月宣布出售港口特許經營權時,長和似乎以一種優雅的方式擺脫了爭議。然而,中國官媒指責李嘉誠家族向美國出賣中國的海外利益。
該港口交易仍面臨來自中美當局的壓力,而7月27日是買賣雙方進行排他性談判的最後期限,目前尚不清楚長和能否獲得繼續進行交易所需的批準。彭博上月援引消息人士的話報導稱,中國遠洋航運是幾家正在談判投資跨國競購財團的中國國有企業之一。
李嘉誠家族多年來一直在進行各種併購交易。Dealogic數據顯示,長和及其子公司在過去十年中參與了價值2 ,120億美元的併購交易。擬議中的港口交易將是該公司本世紀最大的一次出售。長和選擇出售 23 個國家的 43 個港口,而不僅僅是巴拿馬運河港口的特許經營權。港口業務在2024年為長和帶來了五分之一的營業利潤,而它計劃保留的中國港口在當年只為公司帶來了9%的營收。
如果交易順利進行,長和的核心業務將只剩電信、零售和基礎設施三大塊。然而,港口交易暴露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在世界其他地方看來,長和不是一家香港資本主義企業集團,而是一家中國公司。中國政府對長和港口出售計劃的負面反應證實了情況的微妙變化,但也凸顯了長和面臨的挑戰。
圖:港口業務目前是長和的四大核心業務之一
長和僅有12%的營收來自香港和中國大陸,作為資產所有者、資產的潛在買家或賣家,長和因為各種原因面臨更嚴格的審查。這從其低迷的市值就可見一斑:倫敦證交所的數據顯示,該公司的市凈率約為0.3。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和對中國股票的風險厭惡情緒是部分原因,投資者通常對業務多元化的公司給予所謂的企業集團貼水也是原因之一。
併購是消除這種貼水的一種方式。但港口交易給李嘉誠家族能否通過交易擺脫價值陷阱留下了一個大問號。雖然長和股價在交易消息傳出後大漲了三分之一,但隨後又有所回落。
圖:長和股票的市凈率
圖:長和逾一半的營收來自歐洲
如果長和發現購買和出售資產更加困難,一個替代方案是尋求在股市上市和分拆其全球電信或零售資產。去年 8 月,長江基建 1038.HK 在倫敦進行了二次上市。但自那以後,該部門的市值已跌至 170 億美元。
在多地上市將增加成本,而且可能不足以抵禦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影響。在投資者不再看重地域多元化的時代,長和的全球架構和香港上市狀態顯得越來越尷尬。這可能最終導致更徹底的解體。
儘管美國試圖孤立中國,但如果歐洲、澳洲和亞洲等市場選擇改善與中國政府的關係,長和的前景就不會那麼暗淡。可能作為中美貿易協議的一部分,港口出售獲準也將有助於消除前景陰霾。然而,就目前而言,本來想用來解決問題的港口出售卻暴露了李嘉誠家族商業帝國所面臨的巨大風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