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港股表現優於A股及全球市場,但存在脈衝式反彈和行業集中問題。近期受關稅衝擊後跑輸全球,下半年能否維持韌性取決於信用週期變化。
信用週期:從修復到停滯
中國經濟核心矛盾是私人部門信用收縮,根源在於回報預期低於成本(實際利率2.2%>自然利率0.6%)。儘管M2、儲蓄規模和利率均處歷史低位,但單純寬鬆無法扭轉預期,需財政發力或新增長點(如AI)提升回報。
下半年信用週期關鍵變量爲關稅、財政與AI:
關稅:當前10%關稅對GDP衝擊有限(需1.2-1.5萬億對沖),政策發力緊迫性降低;
財政:924政策高點已過,後續擴張空間有限;
AI:熱度降溫,需技術突破催化。
信用週期暫處"穩槓桿"階段,難現全局修復,但亦非單邊收縮。
市場特徵:指數震盪+結構性機會
"資金盛"(過剩流動性)與"資產荒"(低迴報)並存,表現爲:
1)穩定回報資產(存款、國債、黃金、分紅股)受追捧;
2)成長性資產(科技、新消費)估值抬升但ROE承壓;
3)傳統週期板塊(地產、資源品)持續低迷。
歷史經驗顯示,此類環境將帶來指數區間震盪與結構性行情(如2012-2014年A股、1992-2000年日本)。
港股優勢與風險
港股在分紅、新消費、AI等領域更具吸引力,疊加南向資金持續流入(年增2000-3000億),支撐市場跑贏。但需警惕:
1)外部風險激增引發的避險需求;
2)財政強刺激帶動順週期板塊走強(非基準情形)。
下半年港股大概率維持震盪,機會集中於科技、新消費等政策與產業趨勢明確的領域,需關注信用週期邊際變化及資金面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