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日,整個加密市場顯得略顯沉寂,特別是山寨幣羣體在經歷短暫衝高後,熱度有所降溫。然而,今天(7月25日)下午4點即將迎來的期權交割規模達到123億美元,最大“痛點價位”集中在112,000美元附近,這可能引發短線價格劇烈波動。
但比起這波期權行情,我更關注的是一個被市場忽視的重要現象:
長期持有者持續減倉,比特幣高位籌碼悄然易主
自7月12日以來,不足兩週時間裏,長期持有者(LTH)累計拋售近20萬枚比特幣,力度相當罕見。
同時,鏈上指標CDD(Coin Days Destroyed)急劇攀升,意味着沉寂多年的“老幣”正在被激活和轉移。
例如,一枚沉睡10年的BTC被移動,便等於“銷燬”了3650個幣齡日,這類大額轉移頻繁出現通常意味着市場進入高位換手階段。
鏈上數據顯示,目前長期持有者的活躍度創下歷史峯值,顯示其正在積極出貨。這些籌碼正逐步被短線投資者接盤,其中一個月內購入的持倉成本已上升至113,000美元,1-3個月內的成本線也抬升到104,100美元附近。
ETF資金表現分化:BTC淨流出,ETH持續吸金
截至本週前三個交易日,比特幣ETF連續出現資金流出,而以太坊ETF則實現正向吸金。這反映了主流資金在資產偏好上的微妙變化。
雖然比特幣在117,000至118,000區域表現爲橫盤整理,但從Glassnode公佈的鏈上籌碼熱力圖來看,117K以下的支撐帶非常薄弱,一旦跌破,將進入“籌碼真空帶”,沒有明顯接盤盤層,容易觸發快速下行。
我個人將這一區域視爲“價格磁吸區”,換手稀薄、承接力弱,走勢往往具有瞬時穿透性。
鏈上數據顯示,本週已有超過33億美元的獲利資金選擇離場。在過去的兩輪長期持有者減倉後,比特幣都曾試圖觸及估值“紅色區域”,這一次或許也不例外。
技術結構判斷:可能衝擊14萬美元,但牛市時間點正發生偏移
我個人認爲,比特幣在這輪結構中,很有可能向上挑戰14萬美元大關。這與前兩輪牛市的節奏相仿,也符合過去長期籌碼釋放後的價格慣性。
不過,當前這波牛市似乎並非典型的“終極浪”,而更像是“第三浪結構”。
參考歷史週期,目前比特幣的走勢與2017年和2021年略有時間錯位,這一輪整體更“柔和”,可能延續至9月底。
風險信號:出售風險指標逼近臨界值
當前比特幣的出售風險指標已升至“中性偏高”區域,這是本輪週期中第三次逼近該水平。過去兩次接近此區間後,市場均出現了階段性回調。
結合歷史經驗,每一輪長期持有者集中減倉,往往都是市場進入牛市中後段的標誌。
操作建議:138,000美元分批止盈,預留倉位迎接回調
我會在13.8萬至14萬美元區間內分批止盈部分比特幣持倉。
原因如下:
當前四年週期結構可能被打破,不再是“尾部大漲立刻見頂”的模式;
提前止盈能爲未來可能的深度回調預留流動性;
我的策略從未強調“滿倉到頂”,而是主張階段性兌現,這一觀點從比特幣觸及73,000美元時我就開始強調。
牛市結構正在演變,務必保持警覺
本輪行情相比以往有着諸多不同:
美聯儲尚未正式啓動降息週期;
美元指數下行,爲風險資產提供一定支撐;
全球M2貨幣供給出現回升趨勢。
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當前相對平滑的牛市走勢,但也帶來潛在的不確定性。
一旦市場情緒出現過熱或斷崖式轉向,疊加長期籌碼快速轉換爲短期籌碼,熊市啓動的節奏可能會加快。
因此,儘管當前仍有上漲空間,但保持動態調整策略與資金靈活性,將是穿越這輪“非典型牛市”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