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logo

英伟达推Jetson Thor:机器人产业的“Blackwell时刻”?

财华社2025年8月26日 05:36

8月25日,英伟达(NVDA.US宣布其新一代机器人计算平台NVIDIA Jetson AGX Thor开发者套件及量产模块全面上市,将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客户开放销售。

这款被业内称为“机器人超级大脑”的产品,不仅承载着英伟达在边缘AI领域的野心,更可能成为推动全球机器人产业从“功能机”迈向“智能机”时代的关键转折点。

Thor的技术突破:当Blackwell遇上机器人

Jetson Thor的核心亮点在于其采用了英伟达最新一代Blackwell架构GPU。尽管Blackwell芯片此前主要面向数据中心训练万亿参数大模型,但英伟达此次将其适配至边缘端,体现出其对机器人算力需求的前瞻判断。

具体而言,JetsonThor在130瓦的功耗下实现了2070 FP4 TFLOPS的AI算力,较上一代Orin提升7.5倍,能效比提升3.5倍。这意味着它能够在终端设备上并行运行多类生成式AI模型——包括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如GR00T)、大型语言模型(LLM)和视觉语言模型(VLM)。更重要的是,其128GB内存容量足以支持复杂多模态模型的实时推理,解决了机器人领域长期存在的“算力墙”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JetsonThor首次实现了AI工作流的协同运行。例如,一台人形机器人可以同时处理环境感知、语言交互、动作规划和异常处理等多个任务,而非传统机器人依赖云端协同或顺序执行的模式。这种能力使得机器人与人类的实时、自然交互成为可能。

生态布局:从“造工具”到“建生态”

英伟达此次公布的早期采用者名单几乎涵盖了全球顶尖机器人企业与创新力量:

人形机器人领域:Agility Robotics(双足机器人Digit)、波士顿动力(Atlas)、Figure(与宝马合作)、1X(NEO机器人);

产业巨头:亚马逊物流机器人、卡特彼勒(工程机械)、约翰迪尔(农业机械)、美敦力(手术机器人);

AI实验室:OpenAI、Physical Intelligence(具身智能研究)。

这一名单背后折射出英伟达的生态战略:通过提供标准化的高性能硬件与软件栈(Isaac Sim、GR00T等),降低机器人开发门槛,同时将自身定位为“机器人产业的基础设施提供者”。

正如英伟达机器人和边缘计算部门副总裁Deepu Talla所言:“我们不生产机器人,但我们将通过计算平台赋能整个产业。”这种“卖铲人”的模式与其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策略如出一辙——通过DRIVE平台赋能车企,而非亲自造车。

优必选成Thor生态先锋

中国机器人企业优必选(09880.HK在JetsonThor发布后迅速宣布,将在其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上部署Jetson Thor平台。Walker S2是优必选7月推出的面向智能制造场景的机器人,其特点在于采用了“群脑网络2.0”架构和自研Co-Agent协作智能体,支持多机协同与自主换电。

优必选的选择具有代表性:中国机器人企业急需高性能计算平台支持复杂场景落地,但自主研发芯片成本高、周期长。JetsonThor的出现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可能性——企业可聚焦于算法、场景适配与商业化,而将底层算力交给英伟达。

但这也带来隐忧:一旦JetsonThor成为行业标准,英伟达或将在机器人领域复制其在AI训练芯片的“垄断性优势”,使下游企业形成路径依赖。

战略意图:机器人已成英伟达第二增长曲线

英伟达对机器人业务的重视早已显露迹象。在一年前,该公司将机器人业务并入自动驾驶分部披露,而该部门于2025年5月财季实现收入5.67亿美元,仅占总收入的1.29%,但同比增幅高达72.34%,增速仅次于数据中心业务。

黄仁勋多次公开强调:“人形机器人将成为英伟达继AI之后最大的增长引擎。”据业内估算,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在2030年达到千亿美元级别,而英伟达的目标是成为其“核心算力供应商”,甚至定义行业标准。

从技术路线看,英伟达正推动机器人从“专用控制系统”向“通用AI平台”演进:

传统机器人:依赖预编程代码,任务固定、适应性差;

JetsonThor赋能的新一代机器人:通过生成式AI实现自主决策、多模态交互和持续学习。

挑战与未来:软硬件协同与产业竞合

尽管JetsonThor优势明显,但英伟达仍面临多重挑战:

功耗与成本:130瓦功耗对移动机器人仍属高位,且高端算力必然伴随高昂定价;

竞争对手:高通(QCOM.US)、英特尔(INTC.US、特斯拉(TSLA.US)、谷歌(GOOG.US)均在布局机器人计算平台;

场景适配:工业、医疗、农业等场景需求差异大,需要深度定制化支持。

此外,机器人产业仍处于“碎片化”阶段,尚未出现爆发性应用场景。JetsonThor能否催生“杀手级应用”,将决定其商业成败。

结语:机器人的“iPhone时刻”还有多远?

Jetson Thor的发布,标志着机器人产业正式进入“大模型驱动”时代。其意义不仅在于算力提升,更在于为机器人提供了“通用大脑”的可能性——通过生成式AI理解世界、与人交互、自主学习。

正如iPhone通过iOS生态重新定义手机,英伟达试图通过“硬件(Jetson)+软件(Isaac)+开发生态”的三位一体,成为机器人产业的“规则制定者”。虽然前路仍有技术、商业与伦理挑战,但毋庸置疑的是:机器人产业的竞争,已经从“硬件性能”升级为“智能水平”的较量。

而英伟达,已经握住了最重要的筹码。

免责声明:本网站提供的信息仅供教育和参考之用,不应视为财务或投资建议。

相关文章

tradingkey.logo
tradingkey.logo
日内数据由路孚特(Refinitiv)提供,并受使用条款约束。历史及当前收盘数据均由路孚特提供。所有报价均以当地交易所时间为准。美股报价的实时最后成交数据仅反映通过纳斯达克报告的交易。日内数据延迟至少15分钟或遵循交易所要求。
* 参考、分析和交易策略由第三方提供商Trading Central提供,观点基于分析师的独立评估和判断,未考虑投资者的投资目标和财务状况。
风险提示:我们的网站和移动应用程序仅提供关于某些投资产品的一般信息。Finsights 不提供财务建议或对任何投资产品的推荐,且提供此类信息不应被解释为 Finsights 提供财务建议或推荐。
投资产品存在重大投资风险,包括可能损失投资的本金,且可能并不适合所有人。投资产品的过去表现并不代表其未来表现。
Finsights 可能允许第三方广告商或关联公司在我们的网站或移动应用程序的任何部分放置或投放广告,并可能根据您与广告的互动情况获得报酬。
© 版权所有: FINSIGHTS MEDIA PTE. LTD. 版权所有
Key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