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上海/北京5月13日 - 在美国总统特朗普为重振国内制造业而对中国加征关税并就此与中国展开谈判之际,中国正着眼于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即让人形机器人承担大量工厂作业。
在上海郊区一个庞大的仓库里,数十台仿人机器人在操作员的操控下在重复执行折叠T恤、制作三明治和开门等任务。这个每天运作17个小时的基地正通过海量数据来训练机器人,其所有者、中国仿人机器人初创企业智元机器人(AgiBot)希望这些机器人未来无处不在,改变人类的生活、工作和娱乐方式。
中国政府正在想办法解决与美国贸易摩擦、人口减少和经济增长放缓等紧迫的问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个月在上海考察时曾强调人形机器人对中国的重要性。
路透采访了包括中国仿人机器人制造商、投资者、客户和分析师在内的十多位业内人士,他们描述了机器人“大脑”开发方面的突破将如何让这些金属机器从单纯的摆设变成具备自学能力的生产力工具,从而彻底改变这个全球头号制造业大国的产业格局。
受访者表示,中国的目标是通过专注于数据训练和AI精密模型来构建优势,其中多人指出深度求索(DeepSeek)的技术实力是关键助力。DeeppSeek和中国政府没有回应有关它们在人形机器人开发中所发挥作用的置评请求。
若人形机器人能在工厂大规模应用,将助力中国持续推动经济增长并保持制造业优势地位,使该领域成为中美竞争新战场。但中国将如何应对制造业工人失业隐忧尚不明朗。
**政府支持**
中国政府为人形机器人企业提供了慷慨的补贴。官方公告显示,中国政府在过去一年中为该行业拨款超过200亿美元,并正在成立一个一万亿人民币(约合1,370亿美元)的基金,以支持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领域的初创企业。
一些分析师预测,人形机器人可能复制电动汽车的发展轨迹。过去十年间,制造商涌入以及政府补贴刺激中国民众广泛采用电动汽车,使其成本大幅下降。
美银证券大中华区汽车和工业研究主管Ming Hsun Lee在一份研报中说,到今年年底,人形机器人的平均材料费将达到约3.5万美元,但如果大部分材料来自中国,到2030年可能会降至1.7万美元。
“凭借完善的供应链,中国在大幅降低人形机器人生产成本方面具有优势,”Lee告诉路透记者,他预计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年销量将达到100万台。“这个行业仍处于婴儿潮阶段。"
中国政府还在数据收集方面投入巨资,几位行业高管表示,这是行业的主要痛点,但也是中国的一项优势。然而,中国最明显的优势是在构成人形机器人的硬件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据分析师和初创公司称,中国人形机器人组件中高达90%可以自主生产,从而降低了行业准入门槛。
据摩根士丹利,目前全球从事此类项目的制造商中中国占多数,并主导供应链。而且该行业的新公司数量激增。摩根士丹利数据显示,2024年,31家中国公司推出了36款人形机器人模型,远超美国企业的八款。
**就业冲击**
虽然该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但中国当局已开始探讨智能人形机器人可能对劳动力产生的深远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的一项调查,中国约有1.23亿人从事制造业。
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社会保障领域专家郑功成警告称,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影响中国约70%的制造业,这可能导致社保缴费急剧下降。
尽管人们担心机器人会冲击就业,但中国认为这项科技是填补养老等领域劳动力缺口的关键,因为随着中国14亿人口的老龄化,这些领域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