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总体和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通货膨胀有所缓解;全球生产者物价指数通货膨胀接近负值。货运成本、大宗商品价格等通胀指标显示通胀压力迹象有限。渣打银行经济学家马德胡尔-贾指出,亚洲的通胀状况仍很好,但食品通胀仍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渣打银行经济学家马杜尔-贾(Madhur Jha)指出:"UST的平衡点表明,美国通胀压力再次引发担忧。 然而,从更广泛的全球范围来看,通货膨胀的驱动因素仍然受到抑制。尽管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但供应链中断仍然有限,订单与库存比率也在放缓,这表明假日季节前的通胀压力有限。虽然近期中国的刺激政策助推了工业金属价格,但大宗商品价格总体上相当稳定。中国持续出口通货紧缩,美国从中国(和亚洲)的进口价格远低于其他地区的进口价格。"
"总体消费物价指数和生产者物价指数通货膨胀持续广泛缓解,即使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中东北非经济体也是如此。各地区的核心通货膨胀率也在下降,尽管与大流行前相比仍然偏高。这应该会让希望放宽政策利率和支持增长的中央银行感到宽慰。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物价指数和生产者物价指数(3M/3M)的通货膨胀动能持续显示出广泛宽松的迹象。"
"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中,亚洲的通货膨胀看起来表现良好,部分原因是今年汇率相当稳定。然而,食品通胀仍是亚洲的一个隐忧,通胀的动能和年度速度都在回升。其他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也出现了类似趋势,这表明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会产生滞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