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 - 摩根大通于本周一宣布启动为期十年的“安全与弹性”(Security & Resilience)投资计划,预计将向四大关键领域进行高达1万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包括国防与航空航天、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涵盖电池等清洁技术的能源创新,以及供应链与先进制造业。
该计划不仅旨在通过直接投资与贷款支持本土战略产业发展,还将借助股权与债券承销、资本撮合与第三方融资安排等方式,撬动外部资本资源。据摩根大通测算,相较“正常情境”,预计将在市场中额外释放约5000亿美元的新增融资空间,总投资体量将达到1.5万亿美元。
受此消息带动,市场对“国家安全”相关资产聚焦度显著提升。
中美围绕关键原材料与高科技制造再起波澜。上周四,中国商务部公告,自12月1日起,出口含中国稀土元素质量占比超过0.1%的产品,或使用中方提取、加工、磁体制造技术生产的相关制品,均须获得许可。这一政策释放出供给端趋紧信号,叠加中国当前全球约占70%的稀土矿产供应地位,使国际高科技制造产业链面临调整压力。
美国方面迅速反应。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宣布启动对华加征新一波进口关税,并正式提出价值10亿美元的“战略关键矿产储备计划”,稀土产业被明确定义为国家安全重要基石,稀土相关股闻讯大涨。
事实上,美国政府对稀土的战略关注近年来持续升温,尤其在2025年后加快节奏。国防部(DoD)、出口-进口银行(EXIM)等机构通过直接投资、股权收购、无偿权证等方式,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格陵兰等地区推进本土与友好国家项目布局。
仅10月,美国已推进两项重大海外稀土投资:一是拟通过EXIM向Critical Metals提供贷款,助力其开发Tanbreez项目,预计2026年实现年产8.5万吨稀土精矿;二是以权证方式支持加拿大Thacker Pass项目开发,其中包含可回收稀土副产品。这表明稀土投资正从矿产开发扩展至回收再利用方向。
本土支持力度亦在加强。国防部今年7月宣布将向MP Materials投资4亿美元共同建立磁性材料制造工厂,目标是在美国境内实现永磁体从原矿到最终成品的完整工艺链,确保其在国防和新能源细分领域形成技术闭环与战略自主。目前,公司已在加州Mountain Pass投资逾10亿美元,构建“一体化稀土供应链”,范围涵盖采矿、提炼与磁材制造。
另一家关键参与者USA Rare Earth(USAR)同样备受关注。该公司正积极复制MP Materials的发展路径,建立涵盖“采矿—加工—制造—循环回收”的闭环体系,力图通过争取政府资金支持、长期采购协议等方式,在融资与市场竞争中获得战略配套优势。
除传统战略资源外,摩根大通在其“安全与弹性”战略中,亦将量子计算列入重点部署的27个子领域之一。随着资本侧广泛关注,该赛道近期股价波动剧烈。量子计算企业Rigetti与D-Wave分别在过去一个月内上涨超一倍以上。
这一领域的投资热与技术突破密切相关。以D-Wave为例,其退火量子计算机已在金融、物流与制造等领域实现初步商业化落地。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超500%,展现出较强变现潜力。
企业层面,亚马逊已通过 Amazon Braket 平台开放来自 Rigetti 和 IONQ 的量子处理服务。从基础设施层切入,Amazon 正在量子计算的实际部署能力上形成先发优势。在更具突破性的门模型量子计算(gate-model quantum computing)方向,谷歌研究团队因其在量子信息领域的长期投入获得诺贝尔奖,进一步验证了大型科技公司持续押注基础科学的投入开始形成可见回报。
量子-经典混合架构正成为现阶段最具实用价值的方案。通过将量子处理单元(QPU)与传统GPU协同联动,可在气象模拟、金融风险建模、分子结构分析等场景中解决传统计算瓶颈。
例如:英伟达推出的CUDA-Q平台与IBM的开源Qiskit引擎,正成为未来混合算力生态的关键节点。此外,英伟达通过合作与投资已接入多个领先量子硬件企业:包括离子阱技术商Quantinuum、中性原子企业QuEra、超导芯片初创Anyon以及量子仿真平台Fermioniq等,意在构建以QPU为硬件支撑的量子计算生态。
值得注意的是,AI投资主题并未因估值担忧而降温。OpenAI CEO萨姆·阿尔特曼近期宣布,公司已与甲骨文、英伟达、AMD与博通达成至少26吉瓦总容量的计算资源采购协议。根据《金融时报》估算,若结合软硬件效率提升,AI将有望在未来十年节省超1万亿美元基础设施成本。此类公开合作带动对应企业股价大涨,反映出产业界对AI底层资源整合与成本优化逻辑认可度大幅提升。
此次摩根大通“安全与弹性”投资中,亦明确将AI技术纳入重点赛道。从近期的投资来看,AI产业投资已经从底层算力转向整体生态全闭环,产业链集合了效率—成本—纵向整合三要素, AI基础设施正在进入“规模协同演化”
在未落地之前,风险当然存在。 Jamie Dimon此前他近期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表示,虽然人工智能最终会“带来回报”,但其发展过程可能类似于早期的汽车和电视行业,“大多数参与其中的人最终并未获利”。